摘要:1935年11月20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授衔仪式上,伏罗希洛夫从斯大林手中接过苏联元帅仪仗时,特意调整了佩剑的角度,这一幕称得上是志得意满。作为斯大林最亲密的军事助手,这位苏联“第一元帅”深谙政治学本领,在国内历次政治风云中屹立不倒。
1935年11月20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授衔仪式上,伏罗希洛夫从斯大林手中接过苏联元帅仪仗时,特意调整了佩剑的角度,这一幕称得上是志得意满。作为斯大林最亲密的军事助手,这位苏联“第一元帅”深谙政治学本领,在国内历次政治风云中屹立不倒。
据苏联史料记载,伏罗希洛夫出生在俄国顿巴斯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家境十分贫寒。在家庭重担下,伏罗希洛夫早早就失去了上学机会,8岁就当了牧童,10岁开始就在煤矿当童工,受尽了生活辛苦。
1898年,伏罗希洛夫革命思想的吸引下,到阿尔切夫斯克参了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个小组,但很快就遭到了沙皇警察的逮捕。此后,伏罗希洛夫就一直在俄国南方流浪,期间勉强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1903年,伏罗希洛夫回到了顿巴斯,开始领导卢甘斯克的布尔什维克工作。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伏罗希洛夫担任了卢甘斯克的苏维埃主席,领导当地工人建立了武装战斗队,期间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罢工游行。他本人晚年回忆到这一段经历,感慨道:“1905年的街头斗争让我们明白,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武器才能保卫自己的诉求。”
1906年4月,在去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的途中,伏罗希洛夫遇见了列宁,并与斯大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大会召开后,伏罗希洛夫在卢甘斯克建立了一所印刷厂,专门印刷布尔什维克的地方报纸,向人们传播红色革命思想。
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伏罗希洛夫正式当选为了彼得格勒的工兵苏维埃代表,同年9月,他就任了该市的市长职务。除此之外,伏罗希洛夫本人还在全俄苏维埃二大上被选为了全俄中执委会委员,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契卡成员。
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伏罗希洛夫临危受命,在卢甘斯克建立了一支游击队,率领麾下游击队与马蒙托夫、邓尼金等白军激战,立下了显赫功勋。随后,因表现出众,伏罗希洛夫被托洛茨基任命为了第十军军长,率领全军1.5万名官兵参加了察里津保卫战,一时之间成为了苏俄军队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在察里津战役中,伏罗希洛夫与斯大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后来斯大林1924年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也对伏罗希洛夫的军事指挥能力大加赞赏:“伏罗希洛夫同志在察里津的坚持,为南方战线稳定奠定了基础。”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伏罗希洛夫被任命为了苏俄中央委员会东南局委员,同时兼任还北高加索军区司令的职务,可谓是要人有人、兵强马壮。1921年,在苏俄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伏罗希洛夫正式当选为了苏俄中央委员,一脚踏进了苏俄权力中心。
1925年10月,苏联军事家伏龙芝逝世后,由伏罗希洛夫负责主持国防人民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伏罗希洛夫的职位像坐了火箭一般,提拔的飞快。他本人先后升任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甚至还担任了6年的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一手掌控了整个苏联军界。
在担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时期,伏罗希洛夫一手主导了国内的军事改革。1926到1928年,在伏罗希洛夫的推动下,苏联裁军58万人,为国家节省了4.7亿卢布的军费。1929年,苏联组建了首个机械化军,配备特别完备,拥有坦克280辆、装甲车120辆,实现了从骑兵战术到现代化战役的快速转型。
不得不说,伏罗希洛夫本人的政治智慧确实惊人。1926年,在担任苏联政治局委员后,伏罗希洛夫瞅准时机,紧跟着斯大林,积极同季诺维也夫等“反对派”作斗争。1935年11月20日,伏罗希洛夫因为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被授予了第一批苏联元帅军衔。
但在1936爆发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伏罗希洛夫扮演了不光彩角色。他本人直接参与了大清洗运动,在185份处决文件上签了字,其中甚至还包括他的战友图哈切夫斯基。
二战爆发后,或许是思想陈旧的缘故,伏罗希洛夫在多场战役上表现不佳,甚至可以说是无能。1941年9月,因未能及时阻止德军突破防线,伏罗希洛夫的职务被铁木辛哥所取代,调任为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负责城市防御工作。根据朱可夫的回忆录记载:“伏罗希洛夫同志在列宁格勒的初期部署存在保守倾向,但他对市民动员的重视维持了防线稳定。”一句话,伏罗希洛夫的战争思维早已过时了。
二战结束后,伏罗希洛夫正式退出了苏联军界,但他在苏联的政治地位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1946年,伏罗希洛夫出任了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接下来更是担任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成为了苏联国家名义上的元首。
1953年,在斯大林逝世后,伏罗希洛夫在苏维埃最高主席团会议上率先提议“实行集体领导”,成功避免了因权力真空而出现的政治动荡。1957年,伏罗希洛夫的政治智慧再次得以体现,在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引发的苏联“反党集团事件”中,他迅速倒戈站到了赫鲁晓夫一边,仍然担任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主席。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为表彰伏罗希洛夫所做出的贡献,授予了他苏联英雄的荣誉称号。晚年的伏罗希洛夫逐渐退出了苏联领导层,他一直致力于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即《生活的故事》,他在书中回顾革命历程时曾这样写道:“我们这代人在暴风雨中锻造了苏维埃国家,尽管犯下错误,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未动摇。”
1969年12月2日,伏罗希洛夫病逝,被埋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他的一生经历了苏联政治变换的风风雨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拿战功铸就荣耀,以妥协换取生存。
来源:历史小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