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正值春耕关键期。在昆明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无人机群掠过青翠的山坡,网格化监管系统覆盖每个农资网点,一场以科技创新为主角的春耕变革,正在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5月,正值春耕关键期。在昆明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无人机群掠过青翠的山坡,网格化监管系统覆盖每个农资网点,一场以科技创新为主角的春耕变革,正在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无人机助力提升播撒效率
在寻甸县七星镇的梯田上空,10架农业无人机组成编队,将玉米种子精准播撒进土壤。操作员李建国手持平板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每块土地的播种密度与深度,“传统人工播种需要30天干完的活,现在3天就能完成,每亩地能节省40元成本。”他说。
这样的场景正在昆明各县(市)区同步上演。截至4月底,全市累计投入无人机380台次,完成12.6万亩播种作业,覆盖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在禄劝县云龙乡,农技人员创新“无人机+变量施肥”技术,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生成处方图,实现肥料精准投放,较传统方式减少20%化肥使用量。
“智慧装备让春耕不再看天吃饭。”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气象大数据,无人机作业可精确避开降雨时段,播种窗口期从15天延长至25天。在石林县圭山镇,群众将北斗导航系统与耕作传统结合,创造出“无人机撒种+人工覆土”的复合模式,既保留传统智慧又提升了效率。
新监管筑牢春耕安全网
一大早,嵩明县小街镇农资经营点前就排起长队。质量监督员手持检测仪,对即将出库的杂交稻种进行现场快检:“水分含量8.7%,发芽率92%,符合标准。”在质量监督员身后,电子台账实时上传至“昆明农资监管云平台”。
今年春耕季,昆明建立起覆盖全域的质量安全网络。100批次“双随机”抽检中,2个不合格批次被列入黑名单,全市农资合格率提升至99.2%。在宜良县,78个经营点配备智能溯源系统,农户扫码即可查看种子“身份证”,包含生产批次、质检报告等12项信息。
创新性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将全市划分为16个责任区,32名专职监督员驻点巡查。在晋宁区宝峰街道,每个农资包裹都贴着“春耕专用”电子标签,运输轨迹实时可见。农户李德发感慨道:“以前买化肥总怕掺假,现在手机能查物流信息,心里踏实多了。”
农技服务科学破解耕种难题
“大家注意,移栽后7天内要追施‘送嫁肥’”。在富民县永定街道的田间课堂上,高级农艺师杨文波正讲解水稻栽培要点。他手中的平板电脑连接着土壤墒情监测站,屏幕上的曲线图直观显示着地温、湿度变化。
昆明市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将培训课堂搬到地头。在寻甸县金源乡,农技人员开发出“春耕日历”小程序,每日推送个性化管护建议。72岁的村民张桂兰通过语音播报功能,学会了用手机查看病虫害预警。她说:“以前凭经验种地,现在跟着科技走。”
针对山区交通不便难题,东川区启用5G远程诊断系统。在阿旺镇芋头塘村,村民通过视频连线与专家“面对面”交流,20分钟内就能获得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案。这种“云端问诊”模式已解决技术难题137个,挽回潜在经济损失超300万元。
智慧农业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随着春耕进入尾声,昆明的智慧农业版图愈发清晰。在安宁市八街镇,物联网系统正自动调节育苗大棚的温湿度;在禄劝县团街镇,无人机开始进行中耕作业;在昆明农业大数据中心,春耕进度三维图谱每2小时更新一次,为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在禄劝县乌东德镇,无人机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一名飞手操作无人机,一天就可以完成约200亩山地的农药喷洒作业,在肥料搬运方面,其效率更是相当于20—30个劳动力。”乌东德镇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传统农业基因。”昆明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建设20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培养500名无人机飞手,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率突破65%。在滇池畔的呈贡区,首个“无人农场”试验田已完成规划,未来将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自动化。
这场春耕科技突围战,不仅关乎当季收成,更指向农业现代化的深层转型。当无人机掠过红土地,当数据流浸润田间地头,昆明正用智慧农业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在这片希望的原野上,科技与传统的交响曲,正谱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乐章。(昆明日报 记者罗昆娅)
来源:昆明信息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