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图什县(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出土了喀喇汗王朝的钱币,其中有18枚钱币的背面铸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的铭文,这是喀喇汗王朝的君主苏来曼·本·玉素甫在1032年即位时铸造的钱币。铸有“桃花石”一词的喀喇汗王朝钱币
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阿图什县(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出土了喀喇汗王朝的钱币,其中有18枚钱币的背面铸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的铭文,这是喀喇汗王朝的君主苏来曼·本·玉素甫在1032年即位时铸造的钱币。铸有“桃花石”一词的喀喇汗王朝钱币,在我国是第一次被发现。在回鹘语中,“喀喇”意为“黑色”,“汗”即“可汗”,所以我国古代文献称“喀喇汗王朝”为“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是唐宋时期回鹘人在我国新疆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尊中原王朝为舅,自称“西州外甥”,多次向唐宋中央政府朝贡。
据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张星烺在上世纪30年代考证,“桃花石”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7世纪上半叶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笔下,是“大汉”一词的转音,后又不断出现在突厥族、回鹘族的历史文献中。生活于11世纪的喀喇汗王朝语言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撰写的《突厥语大辞典》,全书共三卷,收录突厥语汇约7500条,里面称回鹘人为“塔特·桃花石”,“塔特”即回鹘,“塔特·桃花石”直译就是中国的回鹘人。1221年全真教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前往中亚的索格底亚那(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途经阿里马城(今新疆伊犁霍城县境内), 丘处机的随行弟子李志常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中记述了当地的见闻,“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具,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桃花石”一词。因此,“桃花石”是古代中亚民族对中国的称谓。
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并把这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无论是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正统,强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协同内外,混一戎华”的理念,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我国各民族的共识。在煌煌“二十四史”之中,《魏书》、《周书》、《北齐书》、《辽史》、《金史》、《元史》、《清史稿》均是为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书写,彰显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认同。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是哪个民族定鼎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分立如魏晋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在宋辽夏金时期,西夏虽然与其他政权相对峙,战争不断,但是都是以争夺“中国”为目的,力争将自己纳入中原正统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之中。在彼此相互征战的过程之中,汉族、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互鉴,呈现出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体现出对大一统王朝的历史认同和追求。
贺兰山巍然,黄河水奔流,孕育出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自古就是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交流交往交融之地。1038年党项族在这里建立西夏,西夏又称“大夏国”或“大白高国”,前期与辽、北宋共存,后期与南宋、金朝并立。西夏的辖境最大时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的部分地区。
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继承和效法中原王朝,社会发展进步很快,缔造出多元融合、璀璨辉煌的西夏文化,在推动中华文明传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夏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凭借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推动了西北地区统一和民族融合。西夏境内的党项、汉、吐蕃、回鹘、鞑靼、契丹、女真等民族在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学互鉴,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夏的经济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与中原地区的技术交流和物资互补,党项族由从单纯的畜牧业逐步经营学习农业生产,同时借助自身发达的畜牧业,向中原地区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畜牧产品,再此基础上党项族对中原地区的制瓷业、印刷业、金属铸造业、棉纺织业、建筑业等先进技术不断加以吸收和改进,实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近期,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和宁夏的文化交流协作,推动宁夏文化走进上海,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主办,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海原县文物管理所、武威市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协办的“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紧紧围绕“中国”这个概念,用120多件实实在在的文物,其中近三成是国家一级文物,涵盖瓷器、金银器、石刻等多种器物门类,展示了宋辽夏金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彰显出西夏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分量。此次展览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掘西夏文物的价值内涵,着力讲好文物背后的各民族血脉相融、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故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王效军馆长表示,从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出,西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普遍继承、效仿中原文化,同时不断推进与周边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做出了贡献。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政协头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