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省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省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着“有限目标、精心谋划、集合力量、干出特色、形成影响”的思路,坚持党对法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学习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灵魂,以服务中心大局和法治民生
正文共4040个字,预计阅读需12分钟▼
湖北省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省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着“有限目标、精心谋划、集合力量、干出特色、形成影响”的思路,坚持党对法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学习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灵魂,以服务中心大局和法治民生为基础,以坚持改革创新、勇于探索为动力,以调动法学工作者参与法治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关键,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一体化推进政治建设、法学研究、法治实践、法治宣传等工作有序开展,不断开创法学会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体现新担当,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强大法治动能。
坚持正确方向,政治引领更加有力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湖北省法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凝心铸魂,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法学法律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担负起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不断加强党对法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致信精神,对照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自觉把法学会工作置于大局全局中谋划推进。湖北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听取省法学会工作汇报,对法学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法学会工作指路引航。制定《关于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的实施意见》,自觉接受党的全面领导。成立湖北省法学研究行业党委,举办3次法学研究行业党支部书记培训班,35个学科研究会建立党支部。指导各地加强法学会党组织建设,推动襄阳、宜昌等10地新设市级法学会党组,黄梅、汉川等20个县(市、区)新设县级法学会党组,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重要作用。
深入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湖北省法学会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立会之魂,第一时间下发学习宣传贯彻方案,组织好法学会系统骨干采取个人自学、集中领学、交流研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学深悟透。建立习近平法治思想课题组,开展专项课题研究。两次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湖北分会场学习讨论活动,举办全省法学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班,联合湖北日报社精心筹办习近平法治思想研讨会,在相关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全方位开展学习宣传研究活动。组织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发表文章20多篇,持续掀起学习宣传阐释的热潮。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湖北省法学会建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加强对学科研究会理事会人员和学科研究会重大事项、重要活动以及各类论坛、报告会等学术活动政治把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一票否决制”,持续开展对所属学科研究会意识形态风险全面排查,确保全省法学领域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建强《荆楚法学》杂志、法学会网站、公众号等融媒体矩阵,开展专业性舆论引导,将法学法律工作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服务大局,法学研究成果丰硕
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湖北省法学会把握大势、发挥优势,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和法治民生,开论坛、设课题、建智库,不断推出务实管用的法学研究成果,当好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
精心打造高端法治智库。湖北省法学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法治高端智库建设的意见》,建立湖北省国际法与涉外法研究中心、政法工作现代化研究院等6个高端法治智库。围绕党政所急、发展所需、职能所赋、人民所盼的社会热点问题,以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流域综合治理的法治保障等为主题,连续举办三届“法治湖北论坛”,形成具有荆楚特色的法治品牌。成功承办第十三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第二届“苏区法制研究论坛”,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性、理论性的研究成果。
全力拓展法治研究平台。2021年6月,湖北省法学会创办法学期刊《荆楚法学》,刊物以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己任,在学界产生良好反响。坚持推动法学力量下沉,整合学科研究会和市县法学会优势资源,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组织破产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等学科研究会到市州举办年会,使法学研究更切实际、更接地气。
全方位开展法学交流。高质量保障第八届两岸法学交流研讨班在宜昌举办。赴广东、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学习,与新疆、河北、江西等地深度开展学习交流,联合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级法学会举办地方立法、宪法学、行政法学和环境资源法学等研究会学术年会,推动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承办中国法学会民法学、商法学等10多个研究会全国年会和高端论坛,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开拓进取,法治实践亮点纷呈
湖北省法学会充分调动法学工作者参与法治实践和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围绕省之要事和民生关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持续推进法学咨询专家工作和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出台法学咨询专家工作指引,建立109个法学咨询专家库,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个人调解工作室、线上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和会员单位场所等,设立基层服务站点356个,累计参与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4000余起。与省委政法委、省信访局等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协调配合机制的暂行办法》,联合省政府国资委、省法院等单位开展国有企业“积案化解 法治惠企”专项行动。
全面开展法治普及宣传。坚持“规定动作”有亮点,“自选动作”有特色,有计划、有重点深入开展专业普法工作。编辑出版《百案说民法》,组建民法典宣讲团,对接市县党委中心组和省属企业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民法典家喻户晓。优化“长江讲坛·法治讲堂”管理机制,通过湖北教育电视台和网络平台播放,扩大宣传效应。发挥“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作用,围绕长江大保护、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民生热点,举办各类法治宣讲活动30万余场次,受众达3500万多人次。
用心用情做好法律服务。联合省工商联举办“湖北法学家走进民营企业”专题调研座谈会,打造“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共享计划”“调解网”“小巷微自治”等一批特色基层服务品牌。同时,各地法律服务形成了一批创新经验,荆门市组建七大产业法律服务团,黄冈市组织“送法律进园区进企业进工地”活动,随州市进行涉企案件大评查,恩施、天门、潜江等地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系列专题活动等,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坚持育才培士,法治人才脱颖而出
湖北省法学会坚持成果是硬道理,人才是硬支撑,立足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的职责使命,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搞好服务,通过课题研究、论坛研讨、人才举荐、会员发展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人才,成为优秀法治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发展阶梯,不断提升法学会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法学会组织的吸引力影响力。
发展壮大会员队伍。积极吸纳教学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人才加入法学会队伍,不断扩大覆盖面,全省个人会员达4.6万人。推进“会员之家”建设,为广大会员提供学习理论、谋划工作和交流经验的活动阵地,通过各类论坛、课题研究、法律服务等活动,提高会员能力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学风正的会员队伍。武汉、黄石等地建立会员联络员机制,宜昌、天门等地推行“会员之家”示范点建设,法学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开展第六届、第七届“湖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工作者”评选活动,推荐优秀人才参与“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等评选活动,推动一批法学法律界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诉讼法学研究会设立青苗奖,仙桃法学研究会为仙桃籍优秀法学专业学生发放奖学金等,为青年人才崭露头角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人才库建设。开展湖北法学名家、法学法律专家、青年法学法律人才的人才库建设,首批133人加入“三个人才库”。武汉、孝感、鄂州、仙桃等地建成市级法学法律人才库,武汉市依托人才库推荐5人当选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一步提升法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坚持强基固本,自身建设行稳致远
湖北省法学会紧盯影响制约法学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瓶颈问题,积极推动法学会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
持续深化法学会改革。进一步推动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法学会建设的若干措施》落实落地,省委政法委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地方法学会组织建设和班子配备的意见》,恩施、襄阳等16个市州法学会完成换届改选,武汉、孝感等地出台加强法学会建设的具体措施。省法学会新设婚姻家庭法学、仙桃法学等7个研究会,将省企业法律顾问协会、省监狱学会纳入归口管理,省法学会学科研究会达到37个,形成了门类齐全、人才辈出的专业研究力量。
纵深推进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理事会议大事、谋全局的重要作用,健全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机制,着力强化兼职副会长联系市州法学会、学科研究会工作机制,副会长、秘书长参加市州法学会、学科研究会工作更为经常。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会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学科研究会及市州法学会年度工作量化考评,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全面推进从严治会。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活动,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省法学会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扎实组织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切实加强省法学会机关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建设。
新的征程上,湖北省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致信精神,坚定不移强化政治引领,持之以恒深化法学理论研究,多措并举服务法治实践,锲而不舍加强自身建设,定能努力开创法学会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法治力量。
来源:民主与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