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清风遍吹和美乡村——贵州遵义播州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基层见行见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09:06 1

摘要: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浒洋水村2000亩白茶山上出现新问题,春茶采摘用工激增、工人住宿告急,村党总支部迅速组织上千名工人上山采茶,并搭建临时宿舍解燃眉之急;新民镇龙丰村2000多亩订单鲜辣椒基地里,全体村干部、驻村干部和农技人员来到田间地头,指导椒农标准化起

播州大地上,清风掠过广袤田野,青山绿水间呈现出一片片和美景象。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乐山镇浒洋水村2000亩白茶山上出现新问题,春茶采摘用工激增、工人住宿告急,村党总支部迅速组织上千名工人上山采茶,并搭建临时宿舍解燃眉之急;新民镇龙丰村2000多亩订单鲜辣椒基地里,全体村干部、驻村干部和农技人员来到田间地头,指导椒农标准化起垄覆膜;鸭溪镇金钟村农家院坝里灯火通明,党员干部和群众围坐一起,共商人居环境治理、特色产业发展等民生大事……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播州区19个镇(乡)686个基层党组织14769名基层党员,从田间地头到群众心头,从政策落实到服务优化,从产业发展到乡村治理,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狠抓作风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党员干部走到田间去,主动转作风

龙丰村辣椒基地里,黑白相间的地膜在阳光下泛着光芒。“今年我们使用的地膜很特别,能减少野草,又能促进辣椒生长。”椒农周正华笑着说,这是村干部向区农业农村局专家请教后,帮农户在厂家定制的,这是第一次使用。

“在整个辣椒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凝聚了群众、服务了群众,也提升了工作能力和水平,改进了干部作风,锻炼了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播州区委副书记、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派驻播州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龙丰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健说。

发展订单辣椒产业,龙丰村提出“把椒农当贵人”的服务理念。就是从地块选择、育苗指导,到物资供应、移栽技术,再到田间管理、收购销售,村“两委”全体党员干部和驻村干部为椒农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我们有个种植微信群,遇到病虫害,椒农发照片到群里,10分钟内就有技术人员答复指导用药,把握不准的马上赶到现场查勘。”黄健认为,“把椒农当贵人”是在转作风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能力,也密切了干群关系。

而在邻近的尚嵇镇乌江村,柑橘基地里成片的沃柑树整齐排列,黄澄澄的沃柑压弯了枝头,村民肖文武正忙着采摘沃柑送往乌江寨景区。

“以前销路不稳定,单价也提不上去。现在好了,村里帮我们和景区签了长期订单,再不愁卖了。”肖文武介绍。

乌江村把田间地头当作作风建设的“练兵场”,党员干部俯下身子在柑橘林里,认真听取农户的声音与发展建议。为解决沃柑销售问题,在吸纳了群众建议后,一方面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与乌江寨景区签订采购协议,另一方面引导群众扩种“爱媛果冻橙”“糖桔”等多个新品种,既满足景区需求,又实现错峰上市、均衡供应。

干群齐心同行聚合力,携手兴产业

清明时节,乐山镇浒洋水村2000亩白茶山上,有千余亩新芽吐翠,进入采摘期。采茶工人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春茶采摘时节。

“公司这段时间用工量巨大,每天都要500人以上,大部分工人都是用大巴车接送,但是远处工人的住宿就成了问题。”基地负责人罗文会感慨地说:“村党总支部第一时间协助我们在村委会院坝里搭建起了钢架棚,解决百余名工人的住宿难题,这可帮了我们公司大忙。”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茅栗镇金山村立足于坡耕地与农田多的实际,推出了田坝子、米袋子、果盘子、游园子、肉碟子“五子模式”,全方位构建起多层次产业布局。

在远离农户的地方修建养猪场,在坡耕地带发展特色经果,在土壤肥沃和水源充足的稻田内推行“稻+鱼”“稻+鸭”……金山村如今已成为拥有“稻+鸭”绿色生态水稻1200余亩、精品水果4300余亩、生猪出栏3200余头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里给我们想路子,我们干起来更有劲儿!这日子就像地里的苗,眼看着往上蹿!”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村民江远书充满了信心。

新民镇龙丰村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创新推出了“八服务”理念,即:镇村办事跑腿、行车途中捎带、庄稼医生出诊、农药农具代买、外出务工牵线、农副产品助销、留守儿童关爱、残障家庭关怀。

“黄书记带着干部们三天两头往我家跑,告诉我辣椒种出来他们负责卖,他们都帮这么多忙了,我又怎么好意思再让地荒着。”向润生以前是龙丰村梁家湾组出了名的“懒汉”,如今,他不仅用心经营着6亩订单辣椒,还常在村里的产业种植群里分享经验。

和美乡村建设为引擎,共绘幸福图

“路边有栋没人的房子,房檐老化快要掉落了,万一砸到人就危险了!”鸭溪镇金钟村的村民周开兵通过电话说。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赵登华听闻后,立即和村干部到现场查看情况,当了解到该户户主远在外省无法返乡时,村干部们商议决定先用村集体资金垫资维修,一天内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金钟村党员干部坚持把群众的“吐槽声”变成改进工作的“风向标”,从协调土地流转到处理矛盾纠纷,从整治人居环境到优化惠农政策,他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台账清单,对问题的可行性进行综合研判,并在下次群众会上逐一反馈。

“是否能办?进展如何?为何不能?这些都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都会一一向大家耐心说清楚、讲明白。”鸭溪镇副镇长兼金钟村党总支书记谭喜作说。

“我们开会都是‘打开天窗说亮话’,话说明白了,心里的疙瘩就少了。”“现在干部跑腿的时间多了,坐办公室的时间少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引得群众纷纷点赞。

枫香镇花茂村则以美丽乡愁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引擎、以三产融合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2024年,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7454元。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增加。现在的花茂村,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生态优、乡风好、民风淳,村民腰包鼓,笑容更灿烂,生活在花茂村,大家都幸福满满。”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说。

来源:农民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