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不止是“睡一觉”!术后康复快慢,关键看这一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09:19 1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麻醉技术已从单纯的“让患者睡觉”发展成为一门复杂而精密的学科,它不仅关乎手术中的安全,更与术后的康复速度息息相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麻醉似乎只是手术前的一针“安眠药”,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知无觉地“睡一觉”。

然而,现代麻醉学的内涵早已超越了这一简单认知。

随着医学的发展,麻醉技术已从单纯的“让患者睡觉”发展成为一门复杂而精密的学科,它不仅关乎手术中的安全,更与术后的康复速度息息相关。

2023年5月,中国麻醉科学会发布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麻醉医生的工作不仅限于手术中的麻醉实施,更涵盖了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到术后康复的全过程监护。

这一共识打破了人们对麻醉工作的传统认知,揭示了麻醉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麻醉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从最初的乙醚、氯仿等简单吸入麻醉,到现代多模式、个体化的麻醉方案,麻醉技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现代麻醉已不再是'一针睡眠'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精确计算的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麻醉医生的工作也远比想象中复杂。他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合并症和手术类型等因素,设计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剂量,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

更重要的是,麻醉医生的工作不会在手术结束时画上句号,而是延伸到术后康复阶段。

2020年,《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将麻醉医生定位为加速康复外科(ERAS)团队中的核心成员。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管理,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在ERAS理念下,麻醉医生的角色从传统的“手术室内的守护者”扩展为“围手术期全程的健康管理师”。

麻醉科医生已经不再只是手术室里的'隐形人',他们现在参与整个围手术期的管理,从术前评估到术后疼痛管理,都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正在改变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

过去,术前禁食禁水时间长,术中大量输液,术后长时间卧床休息的做法,如今被更加科学的方案所取代。

研究表明,合理的术前禁食时间(固体食物禁食6小时,清液禁食2小时)、术中精准的液体管理、多模式镇痛技术的应用以及早期活动,能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在ERAS理念中,多模式镇痛技术是促进术后康复的关键环节。

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舒适度,还会导致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影响心肺功能,延缓康复进程。

传统的术后镇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虽然镇痛效果好,但副作用明显,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肠蠕动减慢等,这些副作用恰恰会延缓患者康复。

《中国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推荐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即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和技术,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同时最小化副作用。

这一策略包括局部麻醉技术(如神经阻滞、伤口浸润)、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的合理组合使用,目的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加速患者康复。

在一项针对150名接受腹部手术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缩短了12小时,住院天数减少了2天,患者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良好的术后疼痛管理是加速康复的基石,我们现在不再追求单纯的“不痛”,而是追求“舒适且功能良好”的状态,让患者不仅不痛,还能早日恢复正常活动。

区域麻醉技术,如硬膜外麻醉、神经阻滞等,在促进术后康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与全身麻醉相比,区域麻醉能更有效地阻断手术部位的疼痛信号,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在2022年发表的一项涉及200名骨科手术患者的研究显示,接受区域麻醉的患者术后6小时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全身麻醉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提前了平均4.5小时,住院时间缩短了1.2天。

区域麻醉不仅能有效控制疼痛,还能促进早期活动,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特别是超声引导下的精准神经阻滞技术,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传统的区域麻醉技术外,近年来兴起的持续伤口局部浸润镇痛、经皮神经电刺激等新技术,也为术后镇痛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技术的共同目标是在有效控制疼痛的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个体化麻醉管理也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每个患者的生理特点、基础疾病、手术类型都不尽相同,因此麻醉方案也应该是“量体裁衣”的。

未来的麻醉不再是“一刀切”,而是基于患者基因、代谢特点、疾病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真正个性化的麻醉和镇痛方案。

这种精准麻醉将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加速术后康复。

在技术层面,麻醉深度监测、目标控制输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个体化麻醉管理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允许麻醉医生精确调控麻醉深度和药物剂量,最大限度地减少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影响,为术后快速康复创造条件。

麻醉医学已远远超越了让患者“睡一觉”的简单定位,成为连接手术与康复的重要桥梁。

良好的麻醉管理不仅确保手术安全进行,更能显著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康复理念的深入人心,麻醉医生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在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现代麻醉学的目标已从单纯的“无知无觉”发展为“”安全、舒适、快速康复”的全程呵护。麻醉医生已经成为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和康复的重要守护者。

资料来源:

①.中国麻醉科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3):253-264.DOI:10.12089/jca.2020.03.002.

②.黄宇光,马正良,熊利泽,等.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21,41(3):267-280.DOI:10.3760/cma.j.cn131003-20200115-00020.

③.薛张纲,王天龙,赵云峰.区域麻醉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麻醉学杂志,2022,42(6):716-719.DOI:10.3760/cma.j.cn131003-20220303-00089.

来源:艾中医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