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营养标签藏着哪些健康密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09:15 1

摘要:超市商场内的饮品货架前,26岁的李小姐正专注地挑选着商品,她拿起一瓶茶饮饮料,仔细查看着瓶身包装上的标签。正处于减重阶段的李小姐,对日常饮食中的糖分和热量摄入要求极为严格。

超市商场内的饮品货架前,26岁的李小姐正专注地挑选着商品,她拿起一瓶茶饮饮料,仔细查看着瓶身包装上的标签。正处于减重阶段的李小姐,对日常饮食中的糖分和热量摄入要求极为严格。

“每次选购食品时,我都会下意识查看一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能量、脂肪和糖是我重点关注的。如果这3个指标含量过高,我可能会放弃。”李小姐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但有些商品的营养成分表标注得不够详尽,如糖含量,这种情况下,我就只能通过碳水化合物含量大致判断糖含量的高低。”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以下简称“新版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种类由“1+4”拓展为“1+6”,增加饱和脂肪(酸)和糖,并设置两年过渡期,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

增列“糖与饱和脂肪(酸)”强制标示

随手拿起任意一件预包装食品,消费者都能在其包装背面或者侧面找到一份营养成分表,这份成分表通常以每100克(或100毫升/份)为基准单位,清晰标注着能量、蛋白质等核心营养含量。

实际上,重要核心营养素信息的强制披露早已成为国际共识。在国际范围内已有40多个国家推行食品包装正面标示(Front-of-Package, FOP)。其中,智利与新加坡是全球推行高糖饮料强制FOP标示的代表性国家。我国则早在2013年实施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要求在营养成分表中强制标注每100g、每100ml、每份食物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等含量。

△消费者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一家超市选购商品。

“当前,我国面临肥胖等慢性病高发问题,而由这些疾病引发的死亡率也在不断升高。高脂、高糖等不合理膳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长轻营养食疗首席营养师、中国注册营养师高丽萍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也明确提到,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要控制在10%以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从营养素角度来看,其可分为控制性摄入与鼓励性摄入两种。脂肪、盐、糖都属于需要控制摄入的营养素。饱和脂肪(酸)是脂肪的一种分类,而此前糖含量标注属企业自愿行为,因此大部分预包装食品未明确标示糖含量。”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在接受《中国报道》采访时表示,饱和脂肪(酸)和糖的强制标示是对现有营养标签的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新标准强制饱和脂肪(酸)和糖的标注,与世卫组织及欧盟营养评价体系保持一致,这表明新标准既结合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健康需求,又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强制饱和脂肪(酸)和糖的标示一方面可以提升食品营养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共政策对公众健康的引导。

新标准正迅速被部分“敏感”企业关注到。记者走访各大商超、便利店发现,部分商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已焕然一新,饱和脂肪(酸)与糖的含量信息已在其中。而部分受访企业则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研发部门已经知道了新规定,但具体实施措施尚在推进中。

“新标准直接以法规形式要求企业明确标示关键营养成分,能够激励企业在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和口感优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朱毅说。

在高丽萍看来,食品企业需调整产品配方以降低饱和脂肪(酸)和糖的成分,满足监管和消费者需求。同时,标签透明度的提升也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企业强化品牌健康形象和营销策略。而消费者可以通过营养标签识别与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糖的摄入,增强营养意识,在选购食品的时候更容易作出科学决策。

“小胖墩”的健康指南

安徽程女士家中有个“小胖墩”,因此她对孩子的饮食格外用心。每次选购食品,她都会仔细查看包装上的能量和脂肪含量。除了督促孩子加强运动外,她在日常饮食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除了粗细粮的搭配,以及优质蛋白和新鲜果蔬的补充,我会尽可能少地购买零食,偶尔购买也会认真研究营养成分表。”程女士向《中国报道》记者解释道,“一方面是为了减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健康。”

△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学生在体育课上跑步热身。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比例持续上升。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我国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预测,如不加干预,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31.8% 。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已明确要求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用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注意事项的条文。新版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更是将其进一步明确,要求预包装食品需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摄入过量盐油糖”提示语,引导儿童青少年关注膳食中盐、油、糖摄入总量。

“不管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过量的糖、脂肪摄入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体内慢性炎症和肥胖的风险,进一步增加血压、血脂、血糖、尿酸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现在高尿酸越来越年轻化,过多添加糖的摄入还会增加青少年龋齿的风险。而过多盐的摄入,则会增加高血压、中风、胃癌等疾病风险。”高丽萍说。

高丽萍补充道,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慢性病患者,都应严格控制添加糖的摄入,尤其要减少含糖饮料、果汁和糕点的食用;对于食盐摄入,11岁以上人群每日不宜超过5克;食用油方面,7—10岁儿童每日建议摄入20—25克(约2—2.5汤匙),11岁以上人群25—30克(不超过3汤匙)。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为小朋友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针对儿童肥胖问题,从营养标签方面又能提供怎样的帮助呢?

朱毅指出,儿童零食应当建立科学的分级管理制度,可根据营养价值将儿童零食划分为“每日可食用”“适量食用”和“限制食用”三个等级。她特别强调,当前普遍存在的误区是家长常以油炸食品、快餐等作为奖励,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依赖和饮食习惯。应该培养孩子对水果、坚果、蔬菜等天然健康食品的偏好。此外,应把握好“长期”和“大量”两个关键概念,比如钠的摄入,不仅要关注单次摄入量,更要重视持续时间和累积量。

营养标签的未来

营养标签能够帮助人们有依据地选择需要的食品,但在实际消费场景下,详尽的成分表往往被消费者忽视。营养标签虽然按照要求把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标示出来,但并未真正成为消费者进行食品选择的健康依据。

《中国国民营养健康调查报告(2022)》中显示,公众普遍对营养成分表的理解存在偏差且缺乏自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调查显示,近60%受访对象表示无法借助现有营养标签内容进行健康食品的选择,急需更直观易懂的营养信息呈现方式。

△“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图/上海疾控)

2024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为引导公众健康饮食,该中心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示在上海市开始试行。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示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

事实上,食品营养分级制度在国际上也有先例。新加坡卫生部规定,自2027年起酱油、方便面等常见食品必须标注健康等级标签,该分级系统根据糖、钠及饱和脂肪(酸)含量将食品划分为A(最健康)至D(最不健康)4个等级,例如食用油饱和脂肪含量≤13%为A级,>30%则归为D级。

相较于营养成分表中的营养含量,这一等级划分标签似乎更为直观清晰地确定了食品的健康程度,但这一划分能够作为健康与否的判断依据吗?

受访专家们纷纷表示,营养分级确实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了解到食品的健康程度,但这种划分标准过于粗略,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方面这种营养分级仅适用于饮料类产品,评价维度过于单一,未能纳入蛋白质、钙质等关键营养素;另一方面可能忽略加工工艺因素,使得含添加剂的超加工食品可能因低糖低脂获得高评级,而天然健康食材如坚果却可能被低估营养价值。”高丽萍说。

△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一名学生查看“智慧食堂”设备上的餐食营养数据信息。

朱毅告诉记者,她理想中的营养标签体系应该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加工度评估,过度加工食品(含大量添加剂、难以辨识原料的)应被明确标示;二是多维营养素评分,不能仅看单一成分;三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AI和大数据实现个性化营养标签。

对于数字标签,朱毅进一步解释道,其优势在于能突破传统标签的信息容量限制,未来有望实现更精准的分级标注。例如,糖尿病患者扫码后,就能查看食品的升糖指数(GI 值)和血糖负荷(GL 值)。但目前我国在探索过程中仍面临标准制定等诸多争议和挑战,问题在于分级标准的科学制定——如何平衡简化需求与科学准确性,这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营养证据和消费者调研基础之上。

“健康管理的主动权在消费者自身。”钟凯说,“无论是采用ABCD分级还是十分制评分等简化的食品标签体系,本质上都会丢失大量营养信息。切实提高消费者的营养素养,使公众能够通过完整的营养标签和食品属性来科学管理饮食才是关键。”

高丽萍建议,公众应学会利用食品营养标签进行健康管理。一是学会阅读标签,通过看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快速判断食物提供的营养素占每日需求的比例,如脂肪NRV%≥30%,说明可能占全天脂肪限额的近1/3,不建议选择。二是对比配料表,避免糖、氢化油排名在前三的食品。三是量化控制,按“每份含量”计算实际摄入,选择高蛋白、低饱和脂肪、高纤维替代品。

图片来源:新华社
责编:张利娟

来源:中国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