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大河边村民小组的旱地优质稻示范田已全面进入播种阶段。在示范区域内,村民们手持播种机、背着喷雾器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车轮碾过,一粒粒旱地优质稻种子便被播撒进土壤里,静待焕发新的生气。
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稳产增收,积极推广粮食种植新技术、新模式,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助力农民增收。
当前,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大河边村民小组的旱地优质稻示范田已全面进入播种阶段。在示范区域内,村民们手持播种机、背着喷雾器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车轮碾过,一粒粒旱地优质稻种子便被播撒进土壤里,静待焕发新的生气。
曾经,这里因天气、水源等问题,村民多以种植桑树为主,口粮大米主要依赖对外购买。2021年开始试种旱地优质稻后,这片土地迎来转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自己种的优质大米。
“以前这里是水田,由于水源不够充足、气候干旱等原因,我们便改成了旱种。自从种植了旱地优质稻以后,每年的产量都很稳定,亩产480公斤左右,管理简单,真是太好了!”谈到如今的变化,六顺镇南邦河村大河边村民小组组长陈朝明开心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旱地优质稻系列品种由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等研发培育,主要有滇禾优615、滇禾优34、旱优73等,亩产量在400公斤至600公斤之间,稻米口感好,目前已在全国多地推广种植,与传统品种相比具有省工、省时、省水等多项优势。在种植过程中,农技人员定期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从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到田间杂草防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确保旱地优质稻的高产稳产。
而在南屏镇,农机社会化服务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亮点。从传统牛耕到“铁牛”驰骋,各类现代化农机具大显身手,奏响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播耕曲”,一幅充满生气的现代农耕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在大开河村,两台大型机车搭载着旋耕机、犁铧等农具,正在进行土地翻耕作业。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原本板结的土地被轻松翻开,变得松软平整,为接下来的耕耘做好准备。
大开河村村民杨学山说:“这个机器耕得深,耙得细,相比较以前费用也更低,效率高,旋耕的效果比人工好太多了。”
让村民赞不绝口的机器来自思茅区谷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24年开始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为农户、企业等农业从业组织提供“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通过实行“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农业高效生产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村民只需要一个电话,当地服务团队就能迅速上门,及时解决农业生产当中的各种难题。
近年来,思茅区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稳步推进粮食生产重点项目,保障农业生产物资,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认真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新路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思茅区种植粮食作物26.2万亩,产量6.69万吨。2025年计划种植粮食作物26.21万亩,预计产量6.74万吨。
“我们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工作机制,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深度融合为抓手,系统集成政策、工程、农艺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单产。同时,以项目实施促进粮食生产,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补贴、旱地优质稻种植等项目,加大非粮化整治力度,持续抓好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化程度,以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工作效率。”思茅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维清表示。
作者:陶俊蓉 鲁海杨
来源:普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