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HAI 时代,隐喻设计不仅是视觉表达的艺术,更是用户认知与交互体验的桥梁。本篇文章深入探讨隐喻设计的核心理念,分析其在智能产品中的应用,并揭示如何通过隐喻增强用户理解、提升产品可用性。
在 HAI 时代,隐喻设计不仅是视觉表达的艺术,更是用户认知与交互体验的桥梁。本篇文章深入探讨隐喻设计的核心理念,分析其在智能产品中的应用,并揭示如何通过隐喻增强用户理解、提升产品可用性。
HAI 正在彻底改变我们与技术的关系以及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为设计师,我们面临着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帮助人们理解智能体?更具体地说,我们如何塑造智能体界面,以帮助人们理解如何与智能体交互?
在 HCI 阶段,隐喻是帮助人们理解如何与计算机交互的重要方式。施乐将计算机界面设计为人们熟悉的办公桌面,让不了解计算机的普通大众也能快速上手使用。
隐喻在 HAI 阶段也同样重要。微软AI CEO Mustafa 在他的 TED 演讲《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中提到:当我们思考人工智能时,隐喻的运用尤为重要,它影响人们如何理解 AI。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介绍隐喻的概念,以及交互中的基本隐喻,并进一步分析 HAI 时代下的全新交互隐喻,最后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01 隐喻是什么?隐喻是指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人类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隐喻构成的,在语言和生活中无处不在(Lakoff & Johnson, 2008)。比如打工人常说的”对齐”就是一个隐喻,“对齐”是我们在空间中的体验,是与生俱来的感受,用它来表示思维上的同步,我们会觉得很好理解。聪明的你可能发现了,“同步”也是一个隐喻。
交互的基本隐喻
隐喻在人机交互中无处不在,它帮助人们更容易理解如何使用计算机。我们熟悉的桌面就是非常成功的隐喻,将计算机界面设计成人们熟悉的办公桌面,有文件、文件夹、垃圾桶,不熟悉计算机的普通人也能快速上手使用。
1984年的 Macintosh 桌面
书桌台面
交互有两种基本的隐喻,世界隐喻和对话隐喻(Hutchins, Hollan, & Norman, 1985)。
世界隐喻
在基于世界隐喻的系统中,界面是一个用户可以操作的世界,并且会根据用户的动作而改变状态。桌面就属于世界隐喻,用户点击、移动界面上的元素,就像是在操作真实世界的物体。
电脑鼠标交互
iOS 手势交互
对话隐喻
在基于对话隐喻的系统中,界面是一个语言媒介,用户通过语言媒介与系统进行对话。比如命令行界面,以及各类对话助手就是基于对话隐喻的产品。
命令行界面
Microsoft Office 助手(1997)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交互越来越自然,但本质上仍然属于这两种基本隐喻。
02 HAI 的隐喻HAI 为交互带来新的可能性,智能体可以识别用户的意图并进行自主决策和行动,用户可以通过语言、肢体与智能体更自然地互动。在 HAI 阶段应该采用什么隐喻,让用户能理解智能体的能力并知道如何与智能体互动?
在交互基本隐喻的基础上,HAI 逐渐发展出以下几类新的隐喻:魔法工具、神奇物品和同伴。这些隐喻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在设计中的挑战,下文将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魔法工具
“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 来源:Arthur C. Clarke
魔法工具隐喻让用户将 AI 理解为一股神秘、强大并且可被控制的力量,用户需要使用魔法工具来掌控它。
采用此隐喻的功能在设计软件中比较常见,比如 Photoshop 中的魔棒工具,它可以识别图片内容,从而自动选择图片中的对象。以及苹果在 iOS 18 推出的 Image Wand(图像魔杖),用户使用魔杖在笔记的空白处画一个圆圈,AI就会根据笔记内容生成一张图片。
iOS 18 Image Wand
魔法与 AI 存在着许多相似性。
第一,可控。用户使用“魔杖”就能自如地使用”魔法”。
第二,结果的不确定性。如同魔法的随机性,AI的输出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第三,依赖意图。无论是魔法还是 AI,都需要意图的传达和解析。
用户施展魔法时,会默念咒语,而 AI 通过解析上下文来理解用户意图。 这些相似性让用户能够对于 AI 的功能有较准确的预期,以及理解 AI 产生的结果。比如当使用魔杖生成的图不理想时,用户不会责怪 AI 太愚蠢,因为用户知道施展魔法的结果有不确定性。
魔法工具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能给用户带来控制感和成就感。设计师在选择隐喻的同时,也界定了用户的角色。如果 AI 是魔法,那用户就是掌控它的魔法师。魔法工具的隐喻可以让用户感觉自己就像哈利波特一样强大,而不会担心自己会被 AI 取代。
魔法的“不可见”让用户不需要理解 AI 背后的机制,但这也带来了透明度不足的问题。“魔法”不会解释为什么产生了某个结果,以及有哪些参考依据。对于类似图片生成的简单任务,这没有问题。但对于更为复杂的任务,比如撰写专业的报告和论文,透明和解释的缺失就会降低用户对 AI生成结果的信任。
神奇物品
神奇物品是指将 AI 产品比拟为具备超能力的物品。我们在魔幻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神奇物品,比如《哈利波特》里的分院帽,它能使用读心术,获知学生的想法,读出他们想去的学院。AI 产品也像神奇物品一样,能够预测并适应人们的需求,比如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当知道用户有出行需求时,就会在自动到出发地点等候。
《哈利波特》分院帽
自动驾驶汽车
神奇物品的概念由美国企业家 David Rose 提出,用来描述以神奇的方式响应人们的需求和行为的物联网设备,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恒温器。
Rose 关注的是物理世界里的设备,但神奇物品不仅可以存在于物理世界,也可以出现在数字世界中。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 HCI 的桌面隐喻中,物品是静态的,响应用户的控制。让我们回想在电脑和手机上关于文件的体验:下载文件后,需要给它命名,选择存放的文件夹,或者存在一个默认的文件夹中,文件存入后就一直在这个文件夹中,除非我们挪动文件。我们使用文件时,需要逐层打开文件夹并找到它。基于神奇物品的隐喻,可以跳出桌面的框架,重构整个体验,我们可以让每个文件都”活“起来,它们会自动归档到合适的空间,并且根据用户当前的场景和任务进行动态的组织。
与完全受用户掌控的魔法工具相比,神奇物品可以传达 AI的自主性。它不依赖于用户的控制,可以自主地感知、决策和行动。这减轻了用户进行复杂操作的负担。但也降低了用户的掌控感,容易引起对于隐私和安全的担忧。比如许多智能音箱的用户担心窃听问题。此外,神奇物品隐喻还容易让用户产生过高的期望。用户认为它们应该完美地预测并满足需求。一旦产品表现不如预期,用户则会感到失望。
同伴
同伴隐喻是指将智能体视为人类的数字化同伴。目前大部分 AI 产品都是基于同伴隐喻进行设计,包括 ChatGPT、Siri。最早的数字同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Joseph Weizenbaum 开发了一个名为 Eliza 的聊天机器人。流行文化中也常见这样的例子,比如电影《她》中的 Samantha,以及《钢铁侠》里的 Jarvis。
电影《Her》中的 AI 伴侣 Samantha 给主人公打电话
同伴隐喻符合用户对于科技的认知习惯。传播学中的“媒介等同”理论指出,人们习惯将电脑和电视视为像自身一样的个体。用户习惯于将科技拟人化,即使它们没有任何人类特质,也会赋予它们人类特征,这是人类的天性。对于行业而言,AI 不同于人类过往所有的科技,它更动态、更模糊、更具有主动性,同伴隐喻可以捕捉这些特点,体现出AI的能力与发展潜力,为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同伴隐喻的智能体交互趋近于人与人的互动,设计智能体就是设计“人”,设计我们人类自己。如何设计理想的这个“人”,从而让用户与它进行积极的互动,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是设计中的关键挑战。微软推出过两个功能相似的智能体,但用户与他们的互动方式却完全不同。小冰是具有同理心的伴侣,发布后大受欢迎,每月能积累数百万用户。Tay 是微软在 Twitter 上推出的一款聊天智能体,它被设计为一名不冷静的十九岁美国少女,用户与她进行偏激话题的讨论,教导她发表种族歧视的言论,最终Tay 被关停。
微软小冰的虚拟形象
Tay 的 Twitter 主页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智能体的“人设”影响了用户对它的期望、互动行为以及评价。“人设”包括了社会角色、能力、性格和情感等等方面,这都是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方向。比如在个人计算设备中,智能体的角色应该是什么,是助理、管家还是其他角色?助理的定位是协助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它与用户的关系是主导-服从,用户提出命令,助理负责执行,典型的产品有 Siri、微软小娜。管家除了要执行特定的任务,还要负责更高层次的管理和规划。它与用户的关系更加平等,可以提供主动的建议和关怀。其他角色比如伴侣,它的定位不是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是为用户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这些角色都有各自的优点,如何选择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需要结合产品定位和用户场景来设计。
03 未来展望魔法工具、神奇物品和同伴隐喻提供了不同的框架来理解智能体,用户与智能体之间控制权的分配是这些隐喻的关键差异。在“魔法工具”隐喻中,任务的控制权主要属于用户,用户明确地使用工具执行任务;在“神奇物品”隐喻中,控制权更偏向智能体,智能体具备一定的自主性,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场景主动提供服务;而在“同伴”隐喻中,用户和智能体共享控制权,双方在交互中共同决策。
每种控制权分配模式都有其优势。“魔法工具”隐喻带来更强的掌控感和效率;“神奇物品”隐喻提升了用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伴”隐喻有助于建立用户与智能体长期的互动关系。
未来的 HAI 可能是混合的体验,根据不同的场景和用户需求灵活调整隐喻模式。例如,在需要掌控任务时,系统可以提供“魔法工具”;在日常互动中,则采用“同伴”模式。我们在行业中可以看到这个趋势。ChatGPT 在去年10月上线了 Canvas(画布)功能,当在对话中识别到用户要写文章时,界面会从对话窗切换为文档编辑的画布,并提供一些文档编辑的智能工具,让用户能对文章进行更精准地调整。这种灵活而动态的切换,将使用户与智能体的互动更加流畅和自然。
ChatGPT 的画布功能
对从业者而言,隐喻不仅是帮助用户理解智能体的设计方法,更提供了看待智能体的不同视角。从不同的隐喻出发,我们可以重新思考 HAI 面临的各类体验问题,比如控制、隐私、透明度和信任等,塑造符合用户期望的体验。
参考文献
Archetype AI. (2024, Sep) Power of metapor i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utchins, E. L., Hollan, J. D., & Norman, D. A. (1985). Direct manipulation interface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4), 311-338.Lakoff, G., & Johnson, M. (2008).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ose, D. (2014, Dec). Enchanted Objects: Design, Human Desir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Video].TEDx.Suleyman,M. (2024, April).What is AI Anyway? [Video]. TED.图源:来自网络公开资料,若涉及版权请联系修改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