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市:“五育”并举 点亮教育多彩之光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09:39 1

摘要:教育是系统工程,“五育”并举离不开政策引领和各方协同参与。恩施市以政策为纲,以落实为要,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学校主责、家庭社会参与”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起四梁八柱。

在武陵山区腹地,湖北省恩施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扣“双减”政策要求,以特色实践赋能成长,构建“五育”并举的新常态。

从校园里的劳动实践到各类赛事的积极引导,从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到书香校园的浸润熏陶,恩施市正用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动人篇章。

高位统筹系统定调

教育是系统工程,“五育”并举离不开政策引领和各方协同参与。恩施市以政策为纲,以落实为要,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学校主责、家庭社会参与”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起四梁八柱。

2021年,恩施市出台《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进一步督导义务教育学校落实“双减”及“五项管理”工作的通知》,从严控作业总量、健全管理制度、保障休息时间等方面划出硬指标:小学一至三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初中生每天作业不超过60分钟……学生有更多时间发挥兴趣特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恩施市职中在全市书香校园精彩展演

同年,《恩施市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严禁占用音体美劳课程,为“五育”落实落地扫清障碍。

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正在收割油菜

该市还出台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实施方案,确立“三年创建20个劳动实践基地、60所特学校”的目标,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和美农庄、清江民族学校的弘毅农庄等校内基地,成为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新课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的采茶实践、屯堡乡中心小学的茶趣园工作坊,则将本土茶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劳动教育既有“泥土味”又具“地方韵”。

恩施市金子街道金桂小学清明节手抄报展

同时,按下体育美育发展“快进键”。《恩施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4节美育课全覆盖,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美育社团,打造“一校一品”特色项目。龙凤镇龙马民族学校的趣味运动会、施州民族小学的阳光体育节、金桂小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成为政策落地开花的生动注脚。

“五育”并举,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恩施市明确要求学校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同时引导家长承担起家庭劳动教育责任,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让洗碗、洗衣、种植等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恩施市屯堡乡中心小学开展“茶趣园工作坊”系列劳动实践活动

社会资源是“五育”并举的重要支撑力量。该市教育局联合文旅局、总工会等部门,邀请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劳模课堂”“非遗工作坊”。崔家坝镇小学将《西游记》等经典阅读与剪纸非遗结合,让学生在“剪刻折染”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依托湖北民族大学资源,开展“阅读+非遗”展演,将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苗族歌舞等融入校园文化,让地域文化成为美育的鲜活教材。

“五育”并举效果如何?怎么评价?

恩施市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将”五育“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对作业减负、课后服务、劳动实践等开展专项督导,倒逼学校守好育人主阵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全面发展中绽放光彩。

特色活动激发活力

”五育“并举如何才能开花绚丽,结果丰硕?

恩施市各校立足本土资源,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山区农耕文明,以及特色产业融入教育教学,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的育人景观。

体育是五育的基石。恩施市各校以“阳光体育”为抓手,将竞技体育与趣味运动结合,让校园成为激活学生活力的乐园。

在龙马民族学校的趣味运动会上,赶猪、坐地传球等乡土气息浓厚的项目深受学会喜欢,学生在笑声中增强团队协作;四维街小学的搬运接力赛融入劳动元素,让学生在运送粮食中体会劳动艰辛,实现体育与劳育的巧妙融合。

恩施市清江民族学校第二届“弘毅杯”校园足球锦标赛

施州民族小学的篮球联赛、清江民族学校的“弘毅杯”足球赛、旗峰小学的游泳特色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更锤炼了拼搏精神。

恩施市还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程体系,踩竹马、打陀螺、摆手舞等非遗运动走进校园,既传承了文化,又丰富了体育内涵。

近三年来,恩施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升12%,肥胖率、近视率实现“双下降”,体育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活力引擎”。

恩施市板桥镇中心小学开展刨土豆比赛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是通往梦想的桥梁。恩施市将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构建“校园劳动+家庭实践+社会体验”的三维体系。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油菜收割活动,让学生亲历“播种—施肥—收割—榨油”全过程,在汗水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白果乡桑树小学的采茶实践、两河小学的野炊活动,则让学生在田间地头、灶台锅前学会协作、懂得感恩;屯堡乡中心小学的“守护绿化带”实践,学生分片认领、专业修剪,在美化校园中培养责任意识。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劳动课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含义,为人生打上坚实的劳动底色。

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心灵教育。恩施市各校深挖本土文化富矿,将土苗风情、非遗技艺、自然景观融入美育课堂,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中提升文化自信。金桂小学的“舞动硒都悦享校园”艺术节,将土家舞蹈、西兰卡普编织等搬上舞台,学生用歌舞、手工展现家乡之美;恩施市实验小学的读书节展演,将长江文化、土苗风情融入朗诵、情景剧,让文字与艺术共鸣,学生阅读中分享读书心得,在交易闲置书籍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与分享的温暖。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在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五育”融合绽放光彩

“五育”不是孤立的“五边形”,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赋能的“共同体”。在恩施市的校园里,每个生命绽放着光彩。

在龙马民族学校的趣味运动会上,曾经内向的留守儿童小芳(化名)在“坐地传球”项目中主动担任队长,带领团队夺得冠军,自信心得到极大提升;梨树小学的十佳歌手赛上,平日沉默的小雨(化名)在舞台上自信歌唱,收获掌声的同时,也找到了艺术表达的快乐;在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农庄小经理”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会种植,还尝试用数学知识计算产量、用作文记录劳动感悟,实现“劳智双育”……

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四维街小学开展了以“上春山,趣采茶”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

诸如这类学生成长的案例,讲述着该市“五育”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见证了该市“五育”并举从理念变为行动、从行动形成生态的全过程,更彰显了该市从政策制定者到一线教师,从家长到社会各界,凝聚起强大合力协同奋进的责任与担当。

恩施市七里坪街道阳鹊坝小学开展大课间跳绳比赛

过往皆是序章,当前才是新的起点。通过几年努力,到今年底,该市将建成3—5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20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与1次校外劳动实践;打造6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5所州级美育示范校,让特色课程覆盖更多学生;完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劳动实践、艺术展演、体育竞赛等纳入学生成长档案,为升学全面发展提供多元路径。

武陵苍苍,清江泱泱。恩施市正以“五育”并举为笔,以实干创新为墨,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属于山区教育的美好篇章。(邵贞溪 易继兵 陈志伟)

来源:人民法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