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深度体验了问界M8之后,我发现了些有意思的现象。在展厅里总有人拿着参数表反复对比M8和M9,这让我想起数码圈常见的"Pro版纠结症"。作为亲自开过这两款车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些真实的感受差异。
最近深度体验了问界M8之后,我发现了些有意思的现象。在展厅里总有人拿着参数表反复对比M8和M9,这让我想起数码圈常见的"Pro版纠结症"。作为亲自开过这两款车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分享些真实的感受差异。
从硬件层面看,M8的"堆料"确实让人惊喜。标配双激光雷达+空气悬挂的组合,配合ADS3.0系统,在城市快速路实测时,面对突然加塞的车辆,制动反应比我预想的更细腻。不过相比M9多出的两颗激光雷达,在暴雨天试驾时能明显感觉到环境建模的刷新率差异,这点追求极致安全的用户可能需要权衡。
座椅材质是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M8的座椅支撑性更适合长途驾驶,而M9的云端座椅确实更柔软舒适。有意思的是,当我带着不同身高的朋友试乘时,175cm以下的乘客普遍觉得M8二排更舒展,而超过180cm的乘客则更倾向M9的头部空间。
关于续航表现有个意外发现,虽然M8的电池容量比M9基础版小,但在市区频繁启停工况下,动能回收系统的调校反而让实际续航达成率更高。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测试时环境温度在20℃左右,冬季表现还有待验证。
配置选择方面,个人认为max+版本确实比较有吸引力。二排零重力座椅的加入,配合53.4度电池包,在家庭出行场景中实用性提升明显。但要注意的是,6座版的第三排进出便利性相比M9稍显局促,建议带家人实地体验后再做决定。
说到目标人群,我发现M8车主存在两类典型画像:一类是科技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既要商务接待的体面感,又在意智能驾驶的体验;另一类是多孩家庭用户,看中健康座舱和灵活空间。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华为生态用户对无缝流转功能的依赖程度,远超其他品牌车主。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M8的底盘采用钢铝混合结构,但在连续弯道的支撑性表现并不逊色。不过如果经常要应对非铺装路面,M9的全铝底盘在耐久性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对于纠结激光雷达数量的朋友,建议重点考虑日常通勤环境,在城区道路场景下,双雷达方案其实已经足够应对大多数情况。
最后给准备入手的朋友三个建议:1.务必体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智驾表现 2.重点感受鸿蒙座舱与个人设备的生态联动 3.对比夜间灯光系统的交互体验。毕竟在这个价位段,细节体验的差异往往比参数更重要。
来源:怀旧音乐馆卖车载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