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主席曾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原创:贺捷生
毛泽东主席曾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永远的革命圣典
■贺捷生
1981年,一个美国前高官不远万里,带领全家来到中国,重走长征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是沿着长征路线来朝圣的!”
这个美国前高官叫布热津斯基,曾担任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也是风靡一时的《大棋局》《大抉择》和《大失败》的作者。在他看来,长征隐藏着新中国执政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还有其稳步治理的这个东方大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是的,理解了长征,就理解了我们一路走来的精神密码。那一段艰苦卓绝的远征,对于后来者而言,是一部永远的革命圣典。
(一)
红旗漫卷:革命理想高于天
80年前,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敌人大兵压境、中央苏区即将失守的背景下匆忙上路,悲伤和茫然笼罩着沉沉行进的队伍。向什么地方转移?落脚点在哪里?当时谁也说不出来。
好在党在这支队伍中,党的领袖在这支队伍中,官兵信赖的各级指挥员也在这支队伍中。因此,大家坚信,只要跟着队伍走,就是对的,就有希望和出路。因为他们信任党,信任党提出的战斗任务和革命目标。而他们参加红军,跟随党领导下的这支队伍冲锋陷阵,就是奔着党提出的革命目标来的。如果需要理由,这就是他们初心不改的理由。
1934年8月,从湘赣边界提前三个月启程的红六军团,担负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的任务。他们原定进入湖南,与我父亲贺龙在湘鄂西创立的红军会合,为中央红军开创新的根据地,但被湖南的军阀部队逼入贵州境内。这支连一幅详细的贵州地图都没有的部队走到石阡甘溪,遭到了湘桂黔三省国民党军24个团的包围。经过几天激战,9000多人的队伍突围出来3000人。解放后担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的郭鹏中将,是我熟悉的一位叔叔,当年他带领一个团从甘溪突围。他回忆说,甘溪突围中,他的一个连长胳膊被打断了,为跟上队伍,不被伤病拖累,亲手挥刀把那支胳膊砍掉了。下山时,伤口的断面在流血,疼痛难忍,他一咬牙,血肉模糊地往下滚。滚到山下,人不行了,马上要咽气的时候,他欣慰地对郭团长说:“团长,你们走吧,不要管我。只要你们继续往前走,我死也瞑目了。”为什么部队向前走,这个同志死也瞑目?因为只要部队向前走,就有胜利的希望,他虽然看不到,但他的亲人看得到。
这就是理想和信仰的力量!正如歌里唱的:革命理想高于天。
1951年,贺龙与薛明(后排左一)、大女儿贺捷生(后排中)等家人在重庆。
(二)
坚忍不拔:刺破青天锷未残
二万五千里万水千山,路是一步一步用脚板量出来的,仗是一个一个拼出来的。
曾读到一篇文章,名为《盘点1955年授衔时的9位独臂将军,3位独腿、脚开国将军战功》,不禁心潮起伏。因为在这9位独臂将军中,有我熟悉和敬仰的贺炳炎和余秋里将军。长征路上,贺炳炎丢了右臂,余秋里丢了左臂;他们长期在一个红军师任职,一个当师长,一个当政委,因此这个红军师被称为“一把手”部队。发手套的时候,师长和政委只需要领一双,每人一只,各取所需。他们在长征路上断臂的过程,惊天地,泣鬼神。
贺炳炎的右臂丢在湖南绥宁县瓦屋塘。当时贺炳炎率部担当红二方面军长征先锋队,在瓦屋塘遭到国民党陶广纵队的疯狂阻击。陶部火力猛烈,红军就是过不去。贺炳炎亲自带领敢死队发起冲击,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右膀,骨头击碎了,那只手臂滴着血挂在膀子上。卫生部长贺彪说,必须立即截肢,如不立即截肢,势必感染,连命都保不住。贺炳炎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誓死不从,说,我没有右手了,还怎么握枪打仗?贺彪反问,手重要还是命重要?命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握枪打仗!贺炳炎就是不答应,用另一只手拔出手枪说,谁敢截我的手臂,老子枪毙谁。我父亲贺龙快马赶到,听完卫生部长的汇报,命令贺炳炎必须服从医生的决定,他才不言语了。手术是在激烈的枪炮声中进行的。因为卫生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在战斗中丢失了,只剩一把锯木头的板锯。没有麻药,几个医生把贺炳炎捆在门板上,让他咬住一条毛巾。三个小时过去,断臂被截掉了,贺炳炎把嘴里的毛巾咬烂了。几天后,贺炳炎从担架上下来,继续前进,并苦练左手握枪、挥刀。一年后,他在太行山抗日战场威风八面,杀得鬼子谈“贺”色变。
余秋里的左臂,是在乌蒙山回旋战中被子弹击中的。当时敌人追上来了,连做手术的时间都没有,战士们抬着他连续奔袭。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手臂没有得到有效医治,直到翻过雪山,穿越草地,才躺在手术台上。他的伤本来没有那么重,可耽误了时间。医生解开绑带和夹板,只见伤口上翻滚着白白的蛆,肌肉已彻底坏死,手臂再也接不上了……
(三)
前赴后继:为有牺牲多壮志
1975年,我沿着红军长征路收集革命文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每个地方都有烈士纪念碑。展开想象,把万里征程上的这一面面碑,像纸页那样叠起来,该是一部多么厚重的烈士名录!即使如此,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湘江之战是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踏上征途才40天的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全州和灌阳三县,与重兵聚集的国民党军苦战五个昼夜,从全州与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8.6万多人的队伍,过江时牺牲了5万多人。一场战役死了5万人啊,那是什么情景!战后,当地群众流传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参加了湘江之战的苏静将军,晚年回忆起这场恶战,泪如泉涌,几近哽咽,双唇颤抖着反复念叨四个字:“血流成河,血流成河……”
王平将军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过雪山草地时的故事:中央红军过草地时,他带领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了70余里,彭德怀命令他立即率部回返,收容掉队的红军指战员。走到一条河边,远远看见对岸人影绰绰。过河一看,那些红军战士或坐或躺,或卧或跪,或搂或抱,或背靠背、肩挨肩,各种姿态都有。王平将军大声责问他们为什么磨磨蹭蹭,不抓紧赶路,对方没有一个应声。他突然意识到什么,走上前去摇晃他们,没有一个有动静。再仔细察看,数百人全部牺牲了。只有一个小红军尚有气息,他急忙抱起他往回赶,希望能把小红军救过来,中途小红军也咽气了。几十年后,老将军言及此事,老泪纵横,哽咽不已。
秋毫无犯:青山着意化为桥
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红军在长征中途经15个省,百余个城镇,成千上万个村庄,每天免不了与群众打交道。由于秋毫无犯,他们一路如鱼得水,畅通无阻,留下无数佳话。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沿路得不到群众的衷心拥戴,后果不堪设想。
我父亲对我说过,他率领的红二方面军比中央红军晚一年长征。进入广西、贵州和云南许多地方,随处可见中央红军留下的痕迹,并体会到中央红军建立的深厚群众基础。但是,当时中央红军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走到西南这些省份时,筚路蓝缕,物力和财力几近枯竭。当地群众慷慨地给他们提供粮食、布匹等急需物资,但有的部队却没有支付能力,只能给他们打欠条,答应革命胜利后如数奉还。我父亲他们得知这一情况,责令财务部门偿还中央红军欠下的一切债务。只要拿得出红军的欠条,有多少还多少。在他们看来,天下红军是一家,谁欠账都要还。红二方面军虽然苦了自己,但在西南群众中很好地维护了整个红军的形象。毛泽东听说红二方面军的这些举动,大加赞赏。
十多万将士长征,沿途如此艰苦卓绝,不出一点乱子也是不可能的。每到关键时刻,铁一般严明的纪律,便能发挥出它的威力。因为红军的纪律不可动摇,执行纪律铁面无私。贺子珍的弟弟贺敏仁因违抗纪律被执行枪决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贺敏仁被枪毙后,藏族群众对红军刮目相看,纷纷把藏起来的粮食送给红军,再也不相信任何反动宣传了。
与时俱进: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中,为什么红军人数越来越少,却越战越勇,越战越有强大的战斗力和自信心?除了上面说到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党和红军的肌体越来越健康,各种建设越来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红军,在历经磨难,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开始从盲目走向主动,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工农红军转危为安。
能说明红军在长征中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强大和自信的,还有许多事例,如粉碎张国焘另立中央的企图、过彝区时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结盟等。至于具体的战斗方略、部队管理、对敌手段、参谋业务等,更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进取精神。1935年6月,红二方面军的前身红二、六军团,在忠堡战役中活捉敌纵队司令、中将师长张振汉,不仅没有杀他,还聘请他担任红军学校的军事教员。萧克作为军团长和红军学校校长,亲自坐在台下听课。红军在桃子溪战斗中缴获敌人的两门山炮,不会使用,就是请张振汉教会的。几个月后,红军抬着这两门炮长征,一门因太重埋在了乌蒙山,一门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最后被抬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张振汉也跟着去长征了,成了国民党军参加长征的唯一一名将军。
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清醒意识到长征对中国共产党人,对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甚至对人类,将产生划时代的深刻影响。1935年12月17日,红二和红四方面军还在路上,他在瓦窑堡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来源:一个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