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之变——内蒙古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新实践(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0:03 1

摘要: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场关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正在进行:在17个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旗县推行差异化治理方案,形成“一地一策”精准治理体系;提炼推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10种典型模式,为草畜平衡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加速养殖模式革新,推动传统放牧向现代

《内蒙古日报》(2025年5月13日1版)。

天蓝水清、碧草连天,祖国北疆如诗如画。内蒙古大草原,不仅造就了众多生态“瑰宝”,更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场关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正在进行:在17个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旗县推行差异化治理方案,形成“一地一策”精准治理体系;提炼推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10种典型模式,为草畜平衡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加速养殖模式革新,推动传统放牧向现代化舍饲圈养转型。

精细养殖驱动绿色生态,全链布局助推产业升级。近日,记者走进养殖园区、加工企业、田间地头,感受草原上正在进行的深刻变革,探访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化之路。

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养殖模式革新

走进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现代牧业产业园的养殖园区,只见一幢幢蓝顶白墙的标准化养殖棚舍、饲料加工车间、储草库整齐排列。

这里实行妊娠期母羊分舍管理精细化养殖模式,妊娠期双胎母羊和三胎母羊分舍饲养,进行差异化棚舍、饲料配给,实现多胎母羊健康繁育。

在双胎母羊舍,妊娠期母羊群被安置于通风透光的恒温羊舍内,地面铺设漏缝式地板并配备全自动恒温饮水槽。相邻的三胎母羊舍则羊群空间密度更低,通过扩大单栏面积和强化环境稳定性来降低应激风险。

分舍管理的背后,是“精养”理念贯穿养殖全过程的具体实践。“园区主要养殖多胎多羔、生长速度快的湖羊,采用‘中央厨房’式配备饲料,双胎母羊食槽中投放的是包含苜蓿青储、玉米秸秆以及预混料等辅料的特制母羊精补料,保障胎儿发育的同时维持母羊体况平衡;三胎母羊因营养消耗更大,饲料升级为‘特制母羊精补料+特制母羊浓缩料’的精料配方,保证蛋白摄入量达到多胎母羊需求。”内蒙古麓川原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郭晓凯说。

这座占地面积800亩的标准化养殖场,随处可见智能化、生态化的养殖场景。羊舍底层全自动刮粪机每日定时清理粪便,特殊定制的“辅食”独立放置供出生半个月后的小羊羔随时补充营养,恒温饮水槽24小时提供1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

武川县现代牧业产业园养殖园区的现代化羊舍。

“我县将发展舍饲圈养作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重要途径,建立集育种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肉羊综合项目——武川县现代牧业产业园,产业园由内蒙古麓川原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养殖园区目前已建成43栋标准化羊舍,羊存栏3.5万只。项目配套的屠宰深加工项目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成后年可屠宰肉羊100万只,可生产生鲜羊肉2万吨。”武川县农牧和科技局畜牧兽医股股长张美琴说。

风光旖旎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组成部分,也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广袤的草原孕育了我区牛肉、羊肉、牛奶、羊绒产量4项全国第一,支撑乳肉薯绒等7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保障了数百万牧民的生计。

绿色发展视角下,如何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群众增收?把转变养殖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推动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共识。

调优结构布局,调绿生产方式。近年来,内蒙古结合发展舍饲圈养,按照人畜分离、集中建设、智慧养殖的原则,着力提升养殖圈舍、饲草料收贮加工、精准饲喂、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等环节设施化水平,推广集约养殖集成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棚圈和养殖园区。

“2024年,我区在17个旗县开展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2025年将全面铺开此项工作。全区各地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探索各具特色的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模式。以草原牧区为主的地区,推行草畜平衡和舍饲半舍饲养殖;以农牧交错带为主的地区,推行‘牧繁农育’和‘户繁企育’;以农区为主的地区,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种植,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自治区农牧厅畜牧局局长红海说。

在试点示范与模式创新双向发力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养殖模式涌现,更多的转型故事正在全区各地上演。

赤峰市把昭乌达肉羊、罕山白绒山羊等优良种畜作为重点推荐品种,争取基础母牛扩群提质、肉牛品种改良、肉羊良种繁育等项目支持,推广优质肉用种羊纯种扩繁技术,着力优化畜群结构,推动肉牛肉羊产业提质增效。

在巴彦淖尔市,“冷季异地养殖模式”成为解决牧区牲畜过冬度春饲草料短缺的一把“金钥匙”。该模式以牧区与农区对接为基础,以嘎查对村屯、牧户对农户等合作互补方式,不仅解决牧区牲畜过冬度春饲草料短缺问题,还使农区秸秆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为了给草原“减压”,通辽市扎鲁特旗推动饲草产业化发展,减轻对天然草原的饲草依赖。全旗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秸秆产量稳定在80万吨,农作物秸秆过腹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以草定畜,加快转变牧区生产经营方式,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民生改善,推动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转型升级实践

在内蒙古,一只羊能产生怎样的价值裂变?

预处理油脂、浓缩、杀菌、熟成……在位于巴彦淖尔市的内蒙古富健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羊尾油“变身”为羊尾油皂、身体乳、滋养面霜等日化产品,这些产品处于中试验证阶段,已有小批量订单出货。

羊尾油具有润燥、消炎等功效,不仅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动物油脂,也是一种中药炮制辅料。此外,羊尾油富含甘油酯、棕榈酸等饱和脂肪酸以及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是日化产品制作的理想原料。

“公司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共同研发食用油脂(羊油)稳态化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我们利用该技术对羊尾油进行脱膻脱色及有效成分的提取,研发羊尾油面霜、手霜等化妆品。1只羊的羊尾重3斤左右,成本约18元。现在加工成化妆品系列产品,产值能提高到1500元,相当于1个羊尾做出了1只羊的产值。”内蒙古富健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马开馨说。

内蒙古富健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油罐生产区。

生产线上的羊尾油皂,折射出内蒙古畜牧业延链补链的升级路径。近年来,内蒙古在草原畜产品加工业上持续发力,依靠自有奶源、牛源、羊源开展畜产品加工,推动牛羊产品由胴体销售向精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丰富产业线和销售线,加强皮毛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不断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

产业融合背景下,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环境和特色农畜产品等优势,积极培育多元化农牧业特色产业成为内蒙古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2024年,内蒙古推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旗县新建畜产品加工现代产业园10个、特色产业园10个,建成肉奶加工小作坊220个。进一步鼓励涉农涉牧加工流通企业在一线城市完善前置仓等冷链设施,重点支持牧区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肉牛、肉羊精深加工,推进养殖销售一体化发展,提高草原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

来到兴安盟科右前旗传统奶制品产业园,标准化的厂房整齐排列。在兴安盟印象乳业有限公司明亮宽敞的操作间内,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专注且熟练地操作着各种设备。

兴安盟印象乳业有限公司日产奶量达10吨,是一家集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开发、推广,以及规模化生产、运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我们把市场需求作为研发方向的风向标,从奶源的精心挑选,到生产工艺的严苛把控,开发出一系列兼具传统风味与现代口感的新产品。同时,打造‘白音桃合木’‘知味草原’两个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更优质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赢得市场的认可。”公司负责人朝鲁门说。

科右前旗传统奶制品产业园的标准化生产车间。

科右前旗传统奶制品产业园不仅生产奶制品,还集销售、检验、研学、观光于一体,同时配备了检验检测中心、研学基地、产品展示区及网络直播间。通过统一标准、委托加工、品牌营销、农旅融合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

翻开内蒙古畜牧业升级“版图”,更多喜人的发展成果展现在眼前:2024年,落实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推动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旗县建设种畜场108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牛羊核心育种场6个,嘎查村人工授精站点普及率达到80%;依托国家草创中心,围绕草畜良种、草原修复、放牧管理等领域,新实施6个重点科研项目,推动13个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牧民开展倒场轮牧和适度规模经营,试点旗县股份制合作社、家庭牧场、联户牧场增加3325个,新建智慧牧场419个。

每一座智慧牧场都是绿色发展的刻度,每一款精深加工产品都是产业跃迁的注脚。内蒙古着力推动前端养殖转型、中端精深加工、后端营销推广的多维度发展路径,探索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内蒙古模式”。

来源:牙克石融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