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 对话张志远:带着拍电影的心态做短剧,很难有人买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0:18 1

摘要: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

编者按:

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将保留对话中的矛盾与争议,帮助大家在撕裂的观点中,触摸这个行业的真实温度。

本期对话:张志远

一起拍电影创始人,原乐华影业CEO、资深影视制片人。

“如果说传统影视剧是一杯解渴的水,短剧就是让人上瘾的酒精或咖啡。”

张志远用这个比喻,精准点破了微短剧的本质——它不靠内容深度,而靠情绪刺激收割用户。作为横跨流媒体、影视、音乐的老兵,张志远亲历了微短剧从网文投流模式变异为百亿产业的全过程。在他看来,微短剧正在从“草根狂欢”演变为“平台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底层逻辑,与传统影视的“作品思维”截然不同。

在这场对话中,张志远撕开行业滤镜,还原了一个关于情绪经济的真实战场。

基因——短剧不是长剧变短

“短剧不是长剧变短,它是短视频和网文杂交的新物种。”张志远告诉流媒体网,短剧的底层逻辑源于网文投流模式的变异。

过去几年,类似番茄小说这类在社交平台投流引导用户观看小说,再通过广告或付费订阅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发展成熟。而这一模式被短剧以视频形式放大:用户在抖音、快手刷到“战神归来”“霸总追妻”的高潮片段后,被引导观看广告或花9.9元解锁全集的投流模式,成为了短剧最初的财富通路。而这种产品形态,被行业人称之为“小程序短剧”。

“用户为短剧付费,不是为故事买单,而是为爽感充值。”张志远用一组对比刺痛传统影视人的神经:一部成本几十万的小程序短剧,通过精准投流可实现2亿元收入,远超传统影视的回报率。这种反差背后,是用户需求的根本性迁移。而用户之所以迁移,则源于“情绪付费”的底层逻辑。

张志远将内容消费类比为“饮品经济学”:如果说传统影视是解渴的水,微短剧则是让人上瘾的酒精或咖啡。“短剧通过不断拉扯用户情绪,制造类似游戏的即时快感,让用户沉迷其中。”主角被欺压、逆袭打脸、豪门认亲……这些套路不符合故事逻辑,但符合多巴胺分泌逻辑。张志远说,“用户不是为了看故事,而是花钱买上头。‘爽、快、直给’是短剧的底层逻辑,这也使得短剧被称为‘电子鸦片’。”

过去一两年里,“电子鸦片”长势惊人,《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统计,微短剧应用使用时长已追平即时通讯,截至2024年12月,用户规模达6.62亿人,使用率达59.7%。

用户规模带来的巨量市场,催生了一场由流量倒逼的内生性变革——“情绪价值碾压内容逻辑”的生存法则已成为微短剧行业独有的内容生产范式。这也导致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出现:“专业”打不过“野路子”。

冲突——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短剧是产品,不是作品。”张志远用一句话道破行业真相,“带着拍电影的心态做短剧,就像在酒吧卖矿泉水,不可能有人买单。”

当传统影视人还在纠结如何把90分钟电影压缩成3分钟时,互联网出身的团队早已摸清游戏规则:短剧不是内容逻辑的延续,而是流量逻辑的异化。

这种逻辑差异,首先体现在创作原点上。长剧的核心是“故事完整性”,需要起承转合的人物弧光、层层铺垫的戏剧冲突、经得起推敲的价值观表达。而短剧的命门是“情绪颗粒度”,它本质是可拆解的爽感单元:一个被欺压的外卖员在30秒内逆袭成集团总裁,一段豪门恩怨在15秒内完成身份反转,甚至一句“三年之期已到,恭迎龙王归位”的台词,就能触发百万用户的付费冲动。张志远说,“传统影视人在构思剧本时想的是这个故事是否有深度,而短剧团队计算的是这个钩子能否在3秒内让用户上头。”

这种逻辑差异更直接反映在爆款的打造上。“长剧的大忌是重复跟风,而短剧的爆款却是重复的。”张志远认为,这不是创作能力的退化,而是用户需求的写照。当观众要的不是新鲜感,而是确定性快感时,剧情创新反而成了风险。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生产模式上。互联网团队用“产品思维”取代“作品思维”,建立起一套工业化流水线:信息流广告团队负责设计“黄金三秒”开场,网文平台提供经过市场验证的“爽、快、直给”模板,投流公司测试并优化转化路径,数据指导产品运营。相比之下,传统影视团队仍困在“作品思维”中,“他们不明白,短剧观众要的不是‘演技炸裂’,而是‘立即爽到’。”

这种认知断层导致商业生态的彻底颠覆。张志远透露,第一批从短剧中捞金的玩家几乎都是互联网出身,多数来自信息流广告和网文投流领域,“数据-流量-变现”的闭环能力帮助他们快速崛起,九州、麦芽等公司规模已达几十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携专业光环入场的传统影视团队频频折戟。在张志远看来,大多数传统影视人还没有改变原有的内容生产逻辑,这导致他们还需要交很长一段时间的学费。传统影视人常抱怨短剧内容低俗,却忽略了一个事实——短剧用户本就是为寻求刺激而来。想要真正在短剧行业捞金,必须彻底抛弃“教育观众”的傲慢,因为短剧与传统影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需求场景。

“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张志远强调,“泡酒吧的客人不是为解渴去的。”

本质——精品化短剧依然还是酒

长短剧的反差印证了微短剧行业的残酷真相:在情绪经济的战场上,似乎越背离传统“专业”,越接近财富密码。但这可持续吗?

张志远认为,这恰恰是短剧行业的生存法则,“短剧不会死于低俗,只会死于不够爽。”他对短剧的精品化升级有着不同寻常的解读,他认为短剧的精品化不是拍得更像传统影视剧,而是把“爽、快、直给”做得更极致。

“目前行业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前夕,第一阶段拼的是‘食色性也’,这是用户的基础需求。当原始欲望被满足后,市场必然呼唤更精品的内容,但这不是对深度的渴望,而是对‘爽感’形式升级的需求。”他认为短剧精品化升级主要依赖三股力量的推动:

一是平台垄断倒逼内容升级:爱优腾、红果等大平台为打造品牌护城河,必将自制精品短剧。例如启用明星参演,服化道向网剧看齐,但内核仍是“手撕渣男”的极致爽感。

二是传统影视人入场:专业团队带来制作提升,但必须摒弃“作品思维”,接受短剧的“产品逻辑”。例如把导演能力用于设计更密集的情绪爆点,而非追求艺术表达。

三是用户需求迭代:从“生理爽”进化到“心理爽”,当“逆袭打脸”的套路被过度消耗,用户就会寻找新鲜刺激。张志远认为,听花岛出品的方言年代剧《家里家外》的成功正在于此——它将80年代背景与“逆袭爽文”结合,本质上仍是“爽”,但披上了怀旧滤镜,就让爽感更“高级”。

也就是说,短剧精品化的本质,不是把酒精换成养生茶,而是把勾兑酒提纯成伏特加——浓度更高、上头更快。

当“霸总爽”过时,就做“怀旧爽”;“怀旧爽”过时,还可以做“科幻爽”“职场爽”。不管短剧如何进行精品化升级,张志远认为,其内核永远是对情绪价值的精准拿捏。而用传统影视剧的标准要求短剧,就像指责喝酒不够养生——这从来不是它的使命。

洗牌——从百花齐放到平台垄断

随着短剧行业迈过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进,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正在上演。

“去年之前,短剧主要依赖投流公司买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它让内容方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内容能吸引用户点击,就可以通过投流实现盈利,而不必像传统影视剧那样依赖爱优腾或电视台的采购。”张志远认为,短剧的早期成功离不开投流,投流模式成就了行业的造富神话。

但这样的繁荣背后暗藏危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流量获取的难度不断上升,投流成本甚至占到短剧制作预算的90%以上。成本水涨船高,但数据并不透明。随着大平台下场,投流“中间商”的好日子便进入倒计时——因为大平台拥有更透明的数据,更公平的规则,以及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投流模式注定无法长期持续。”张志远用“BP机”作为比喻,判断投流模式只是一个过渡型产品。“去年约70%的短剧仍以投流模式为主,但红果短剧这类免费模式已抢占30%份额。今年将形成五五开的格局,未来3年免费模式可能占据80%市场”,张志远认为,“免费模式才是未来的主流,它更符合用户习惯。”

行业剧变带来的是惨烈的市场出清。张志远预言,短剧的终局是大平台垄断。抖音、快手、红果、爱优腾等不超过10家平台将掌控市场,中小投流公司要么离场,要么转型做平台生态链上的专业螺丝钉。

机会——谁掌握情绪,谁就掌握财富

谈及未来三年最大变量,张志远毫不犹豫指向AI,“AI生成的短剧《兴安岭诡事》已初露锋芒,未来1-2年,AI将能一键生成专业级内容,彻底颠覆生产链。”他警告,这场革命的最后赢家一定是掌握算法和流量的大平台,AI会加速垄断的形成。

在垄断的阴影下,内容方的命脉似乎注定被平台扼住咽喉,但张志远指出一条生路:“短剧IP是内容方最后的护城河。”他以现象级账号“姜十七”为例:单条广告报价58万、年收入破亿的背后,是IP从“流量载体”升级为“情绪符号”的质变。“观众记住的不是某部剧,而是‘姜十七’这三个字代表的爽感、共鸣和信任感。”他遗憾地补充,“可惜太多人还在用做快消品的思路做短剧,爆款昙花一现,品牌资产却始终为零。”

当被问及政策力推的“微短剧+文旅”模式,他直言不讳:“文旅合作就像给景区拍宣传片,能赚吆喝却难赚钱。”相比而言,他更看好“微短剧+电商”的爆发潜力——“商品融入剧情”的模式,将传统广告的“硬植入”转化为“软需求”,这种“情绪触发-即时消费”的链路,精准捕捉了用户的冲动型购物心理。张志远认为,电商短剧是短剧的下一个风口。

而另一个被低估的机会藏在客厅里。张志远认为,把电视大屏运营好,可能比出海的空间更大。“我的团队制作的账号短剧《厨神少年》在B站OTT端播放量超百万,这证明大屏用户同样沉迷短剧的爽感轰炸。当手机屏幕被投流广告塞满,客厅的电视或许就是短剧的下一个情绪战场。”

在整场对话中,张志远提及最多的就是“情绪”。无论是剧本创作时预设的爽点植入,还是电商短剧中设计的消费触发器,亦或是大屏端对家庭场景的情绪占领,短剧战争的胜负早已不在拍摄技巧或明星阵容,而在于谁能更精准地拆解人性欲望的密码。

在张志远看来,当行业完成从草莽到垄断的洗牌后,唯一的真理仍是:谁掌握情绪,谁就掌握财富。

来源:流媒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