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有趣的是,虽然都叫松饼堡,用的可不是同一种松饼,麦当劳是美式蓬松款,肯德基则偏向比利时风的格纹脆皮。其实,松饼在不同国家各有做法与口感,背后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
近期肯德基和麦当劳相继推出「松饼堡」,瞬间引爆社群版面,滑开 IG 限动,全是打卡照和心得文,宛如一场全民抢食行动。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都叫松饼堡,用的可不是同一种松饼,麦当劳是美式蓬松款,肯德基则偏向比利时风的格纹脆皮。其实,松饼在不同国家各有做法与口感,背后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
松饼的起源
松饼的历史比你想得还要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就已经懂得把谷物研磨后混入水与蛋液,再放在平面加热器具上煎熟。虽然模样简单,但这就是松饼的雏形。
到了中世纪,欧洲各地开始出现以牛奶、黄油、蜂蜜为基底的面糊,加上当地流行的香料、果干或发酵技巧,使得松饼在不同地区发展出自己的版本。
比利时松饼(Belgian waffle)
比利时松饼最大特色是那明显的格纹。这类松饼的面糊通常会加入酵母或打发蛋白,经热压机烘烤后,表层酥脆、内里蓬松。
它主要分为两种:方正的布鲁塞尔松饼(Brussels waffle),常见于街头贩售,搭配鲜奶油或巧克力酱享用;另一种是圆形厚实的列日松饼(Liège waffle),拌入珍珠糖后烘烤,甜度更高、外酥内Q。
美式松饼(Pancake)
美式松饼多靠泡打粉或小苏打发酵,煎成蓬松厚实的小圆饼,口感柔软绵密,常被堆栈成高塔,淋上枫糖、奶油或果酱一起享用。
美式松饼最早由英国移民带入美洲,随着在地饮食文化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不强调酥脆外皮,而以厚实饱口为特色的模样,成为美国家庭早餐桌上的常见料理。
法式松饼(crêpe)
法式松饼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可丽饼」,一种极薄、柔软、可甜可咸的面皮。面糊比例精准,煎起来像丝绸般滑顺,卷起来包果酱、起司、火腿都行。
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可丽饼分为甜咸两派:咸可丽饼以荞麦粉制成,带有独特谷香,当地称为「Galette」;甜可丽饼则讲究细致口感,常搭配橙酒或奶油,是许多法国人心中经典的街头甜点。
英式松饼(Scone)
说到英式松饼,不少人会联想到外酥内松、口感扎实的司康,常见于下午茶时段,搭配果酱与凝脂奶油(Clotted Cream)享用。它与煎制的 Pancake 属于截然不同的类型。
而在「忏悔星期二」(Shrove Tuesday)的传统里,英国人所说的 Pancake,是一种介于美式与法式之间的煎饼:轻薄、带点弹性。最经典的吃法是挤上柠檬汁、撒点糖粉,酸甜爽口,是许多英国人记忆中的节日滋味。
Inter-Livery Pancake Race
说到英国松饼日文化,就不能不提英国伦敦的一项传统趣事—Inter-Livery Pancake Race。这场松饼赛是在大斋期(Lent)开始前,把家中仅存的蛋、奶油和糖清空,为进入禁食期做准备。
据说这个活动灵感来自15世纪奥尔尼,一位家庭主妇在忏悔星期二那天忙着煎松饼,发现快来不及做礼拜,情急之下只好端着锅子边跑边煎,这幕场景后来成为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
如今,每年这场比赛都在伦敦市政厅前举行,参赛者来自不同的工匠行会(Livery Companies),身穿夸张制服或工作服,如:律师袍、医师袍、面包师装扮,边跑边翻松饼。
比赛由枪械行会鸣枪开场,制钟师负责计时,而水果商行会则提供新鲜水果,搭配松饼贩售,最终获胜队伍可赢得特制的平底锅奖座。
来源:murasaki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