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卓尼这片被洮河水浸润的土地上,总有一束微光执着地追随着时代的脉搏。她是镜头后静默的观察者,是稿纸上炽热的书写者,更是千万个平凡故事里的追光人。当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她以笔为桨逆流而上;当基层沃土呼唤记录者,她以脚为犁深耕不辍。她是卓尼融媒记者梁红芳——新媒体
在卓尼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努力生活、辛勤劳作的身影,都如同一束微光,虽微小却明亮,虽平凡却伟大。
他们是教师,在三尺讲台上传递知识与希望,用智慧的火种点亮莘莘学子的梦想之路;
他们是医护人员,以专业与仁爱为武器,守护着群众的健康,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担当;
他们是建筑工人,不惧寒暑、不畏风雨,用坚实的双手为卓尼的建设添砖加瓦,让城市的轮廓在汗水与辛劳中逐渐清晰;
他们是环卫工人,迎着晨曦出门,忍受严寒酷暑,用勤劳的付出换来城市的清洁与美丽 ;
他们是辛勤的农牧民,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智慧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每一位劳动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汗水浇灌收获,用行动书写不凡。
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他们的付出或许不被所有人知晓,却实实在在地推动着卓尼的发展与进步。
微光汇聚,照亮前行之路;
凡人携手,铸就非凡卓尼。
让我们走进这些平凡劳动者的世界,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凡人微光” 。
笔尖绽芳华 光影映初心
——记卓尼融媒记者梁红芳
海报制作:张玉红
在卓尼这片被洮河水浸润的土地上,总有一束微光执着地追随着时代的脉搏。她是镜头后静默的观察者,是稿纸上炽热的书写者,更是千万个平凡故事里的追光人。当新媒体浪潮席卷而来,她以笔为桨逆流而上;当基层沃土呼唤记录者,她以脚为犁深耕不辍。她是卓尼融媒记者梁红芳——新媒体浪潮中的“多面手”,扎根基层的“追光者”。
以笔为媒,做新媒体赛道的“破局先锋”
入职五年,梁红芳已经在日积月累的淬炼中,从一个行业小白成长为一名新媒体“全能战士”。她主导策划的《卓尼与兄弟县市的前世今生》系列报道,用“追溯历史+类比资源”的角度,将甘南的文旅脉络刻画的大气磅礴而又温情浪漫;她参与采写的通讯稿件《送一河净水入陇原》立足生态保护,用细腻严谨的笔触讲述了“引洮工程”背后的故事,该稿件在2022年“甘肃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三等奖;五年来,她创作出《从卓尼小山村到甘南州中考巅峰,揭秘一个追风少年的追梦之旅》等一系列阅读量1万+的好文章,40余篇优秀稿件被中央、省州各级媒体报道。
扎根泥土,用镜头守护眼前的“烟火人间”
“走最泥泞的路,听最真实的声音。”这是梁红芳的采访信条。她总说:“新闻不在会议室里,而在百姓的炕头、田埂和灶台。”她的镜头,追踪过卓尼“种树人”姬树荣五年间与漫天黄土斗争的凡人英雄事迹,见证过卓尼一个个卓尼美丽乡村蝶变的历程,更定格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那一个个摄人心魄的绝美风光。她的镜头也总是对准洮砚大师、藏式木雕传承人,对准巴郎鼓舞、“三格毛”服饰手艺人,用温情的镜头语言助力卓尼非遗“出圈出彩”。
甘做卓尼文旅产业发展的“点点微光”
梁红芳说,五年的时间,我走遍、写遍了卓尼的风光,只想用尽全力去宣传它、赞美它。她是卓尼人人夸赞的“好记者”,也是卓尼文旅产业发展的微光一点。因为表现优秀,先后被评为“甘南州优秀记者”“甘南州优秀通讯员”“卓尼县优秀记者”,并获得过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优秀作品奖”、“甘肃新闻奖”等荣誉。
读万遍书,行万里路,无数个白天,她走遍万里山河,无数个深夜,她冥思苦想。这些身影重叠成一个她——一个温柔坚毅的记者。褪去“铁肩担道义”的光环,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尽管工作忙碌无规律,但她仍尽力陪伴女儿,将对孩子的爱化作更深厚的责任。
“她追逐光,成为光。在新闻的坐标系里,梁红芳以女性的敏锐与力量,在记录时代的同时,诠释着何谓‘记者’——记人间冷暖,记山河冷暖,记一颗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来源:敌畏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