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母亲的话题,古今中外已经说尽了,无疑,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性也是最神圣的人性。正因为伟大和神圣,小小如我,没有资格在如此大的节日范畴概念里,谈论它的内涵和外延。如此自我评价,并非妄自菲薄,而是因为作为个体的我太过渺小,也是因为作为儿子的我对母亲的深深
5月11日,农历四月十四,一个伟大的节日——母亲节。
关于母亲的话题,古今中外已经说尽了,无疑,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性也是最神圣的人性。正因为伟大和神圣,小小如我,没有资格在如此大的节日范畴概念里,谈论它的内涵和外延。如此自我评价,并非妄自菲薄,而是因为作为个体的我太过渺小,也是因为作为儿子的我对母亲的深深愧疚。
看过一段短视频,内容是一段采访,主持人随机逐一采访了数十位受访者,提出的问题是,给你一份工作,全年无休,昼夜当值,而且要求你懂得教育、医学、心理学、烹饪、缝纫、家具维修、手工制作、财务管理、应急技能以及所有的生活知识......要命的是:无报酬。几乎所有受访者都现场表示:那绝不可能,不会有那样的人。当主持人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出答案时,受访者无不泪崩、深以为然,你肯定想到了,答案就是:妈妈!!!
本想在这个节日把那段让我本人也泪崩过的视频找出来再感怀一次,却搜不到了,不是因为传播得不够广泛,恰恰是因为关于母亲这个题材的内容太过“汪洋”了,它涵盖了所有的网络载体形式: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短文、长文、歌曲、话剧、名言摘抄等等等等,让一个短视频淹没在大海一般的浪潮里,这也算是一种关注度和认可度的证明。
母亲,这个伟大的词语,绝对配享这份殊荣。
还是回到我喜欢的自我心理里来吧,我向来钟情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和体会、场景和视野,太高太远的命题看着容易让人偏离本质。
路过街边,听到有人议论:过啥母亲节,讲那个形式有啥用?是呢,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到底应不应该讲这个形式呢?
我想应该从三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首先,从大处着眼,这个节日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我国的,起初范围很小,后逐渐扩大。一个舶来节日在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国,能历经百余年而发扬起来,一定是有其内在发展动力的。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没有母亲节的时代,母亲的地位是无法与进入现代后相比的。当然,我说的母亲节是时间刻度的参照意义,不是要把母亲地位的提升归功于一个节日的设立,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次,在与一个老大哥闲聊时,他说,平时日子对老娘好点比啥不强,平常见都见不着人,母亲节又是嘘寒问暖,又是的关怀备至的,太虚了!我都疑心他是在说我,虽然千里相隔的客观性能让我不那么尴尬,但在内心深处,我从来不认为距离的相隔是一个能够拿出来自我解释的理由。对母亲的关心和爱护其实并不是距离能够隔开的,形式方式隔不开,那颗心更隔不开。朋友,如果你跟我一样,母亲在远方,让我们好好想想克服距离的方式吧;如果你跟我不一样,母亲就在身边,我对你真是羡慕嫉妒了,你也珍惜这种珍贵的赐予吧。
再次,我们来一个反向假设,且假设成立,就是如果大家以后都不过这个节日了,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改变?乍一想,似乎也没有多大改变,还是一样的与母亲的相处形式,还是一样的感情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好像可有可无,但是,我总是认为,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需要挖掘。如果把母亲节这一天,所有基于节日意义的情感能量表达汇聚起来,那绝对是巨型的能量规模。如果说,世界上的情感能量也是守恒的,那么对母亲的一份份感情能量不是占比越多越好吗?
退到最基本的节日功能,母亲节,也能给忙碌疏忽的儿女们一定的提示作用,让平凡的生活中能因此泛起一朵美丽的浪花,不也是值得的吗?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