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我认为文学是多样性的。文学艺术这种东西它不同于数学,文学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说对于文学的评判标准只有一种标准、一种看法。仅仅作为一部小说,抛开《狼图腾》所构建的背景,狼图腾整体的故事线索基本算是完整的,作为单纯的小说情节,自然是有可看的地方。因此,
很早之前,上高中那会儿我就看过这书的内容,也曾经在不少地方和很多网友讨论过这本书,今天也就来说一说《狼图腾》这本书,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文学是多样性的。文学艺术这种东西它不同于数学,文学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说对于文学的评判标准只有一种标准、一种看法。仅仅作为一部小说,抛开《狼图腾》所构建的背景,狼图腾整体的故事线索基本算是完整的,作为单纯的小说情节,自然是有可看的地方。因此,尽管我很不喜欢《狼图腾》,我也并不认为《狼图腾》这本书必须上纲上线到诉诸法律手段解决。
文学允许虚构,也自然允许传达大量的个人观点,但是不代表文学可以无底线地瞎编乱造。所有说文学完全不看政治、社会背景,都是扯淡。《狼图腾》这本书依托上个世纪的知青下乡和其他一些历史事件为背景,自然不可能是纯虚构。我认为这本书真正令人反感甚至恶心之处,便是作者姜戎在书中传达的史观、民族观等内容,即文中每次把汉民族所有的成功全部强制归结于游牧民族的输血,而游牧民族的失败则强制归结于所谓汉族羊性。更可笑的是姜戎为了强制宣扬他所谓的狼性观点,不仅把海洋文明和渔猎文明和游牧文明混为一谈,凡是曾经有侵略扩张性的全部强制归结为某某狼,比如把日本侵略者就强制归结为海洋狼。这是极其站不住脚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内容: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是从草原游牧民族的狼图腾起源的。
游牧民族是狼,汉民族是羊。
农耕民族闭门造车,自给自足,是历史的支流,而游牧民族抢走了他们的发明创造,并把他们灭了国,灭了族,便继续在惊涛骇浪中扬帆远行,去创造发明更先进的文明了。
一旦华夏民族在农耕环境中软弱下去,严厉又慈爱的腾格里天父就会派狼性的游牧民族冲进中原,给羊性化的农耕民族输血,一次一次地灌输强悍进取的狼性血液,让华夏族一次一次地重新振奋起来。后来在软弱的弟弟实在扶不起来的时候强悍的哥哥就会入主中原,入主半个中国,甚至入主整个中华,代替弟弟掌管社稷,维持华夏文明
秦国到秦朝的华夏首次一统,是草原民族对华夏民族一次狼性血液的输血,大大冲淡了农耕民族血管中的羊血。
汉朝之后,靠汉民族再也支撑不起华夏文明的大厦了。
上面这几段话,不知各位看了是什么感想。要我说,我就很好奇,既然有狼性的游牧民族这么厉害,那么为什么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长期都被中原的汉族王朝压制,且这些游牧民族长期不能问鼎中原、一统天下。说到底,还是经济作为基础,注定了游牧民族无法彻底把较为稳定的农耕民族政权打垮。更何况,“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秦讨匈奴、汉伐匈奴和昆明,可以燕然勒石,唐击突厥和吐蕃,可以“将军三箭定天山”,明将蓝玉更是深入蒙古高原、追杀北元,在捕鱼儿海大破之。更莫说通过对比红山文物和安阳殷墟的文物就足够推翻龙眼睛来自于狼这种说法。
安阳殷墟的玉龙
李卫公破突厥
日本是海洋狼……和西方海洋狼学了30多年,就一飞冲天。
北宋的靖康耻,是华夏汉族最最耻辱的一页,甚至比满清末期的丧权辱国还要可耻,因为满清可以和列强打几年,周旋几十年,而且也没有退位给列强。
姜戎这么写,我不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是美化日本,还是为满清丧权辱国开脱洗白?更何况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自身多山地和地震的地理环境很有关,怎么都往狼是身上扯?稍有历史知识都知道,没有大化改新,谈何明治维新?
我向来非常反对“汉族没有血性”这种片面的说法。相比于游牧民族和一些原始部落,汉族的民风总体来说确实谈不上剽悍,但不意味着战斗力差和没有血性。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战争数不胜数,而且通过大战逆袭的平民天子、布衣公卿、寒门将相虽不说占多数,但数量仍然十分可观。所谓近代西方没能彻底把清朝变成其殖民地,除了列强自身之间的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之外,还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底层人民大规模参加战争和官府民众之间的大战让西方列强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此之前,亚非其他国家,极少能见到一场农民战争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和流血牺牲,而且义和团运动虽然最后归于失败,但是义和团体现的抗争打击了西方帝国主义,让西方帝国主义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即扶持代理人,成为“洋人的朝廷”,以华制华。就如同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说:“吾人若一观察日本明治维新之迅速与成功,则此处实值得吾人加以特别注意——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其中大部分,甚至于并火器而无之。”
姜戎在《狼图腾》中传达“其他动物都可以被驯服,唯独狼不可以被驯服”的观点,这是十分可笑的。首先,如果狼像虎豹狮那样基本不可能被驯服的话,那么为何有狗的产生?其次,改编自小说的电影《狼图腾》为了拍摄,更是不惜花重金饲养最后驯服狼。而这恰恰和书要表达的内容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且狼这种动物并没有书中描述的那么神乎其神、不可战胜,狼自身的战斗力受到本身体型限制,不可能如狮虎豹熊那般强悍。中国大陆最为常见的中国狼,平均体重不过35-45千克,除了咬合力确实强于人类,自认体型上并无特别突出的地方。反观狮虎豹熊等大型动物,体重更是狼的数倍之多。
青藏高原上极为常见的中国狼
电影花絮中提到的驯服狼
另外,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蒙古族也没有狼图腾。笔者曾经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牧区向当地蒙古族牧民求教,当地牧民全都答复“蒙古族没有什么狼图腾”。或许这只是海西蒙古族的一家之言(毕竟内蒙古巴尔虎蒙古族、东北杜尔伯特和郭尔罗斯蒙古族、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青海海西蒙古族习俗上都有差别),但是我又参阅了其他蒙古族的文献,也没有发现蒙古族有狼图腾的证明。不否认蒙古族牧民当中有敬畏狼的现象,但是对于自己牛羊家畜危害极大的狼,我相信蒙古族牧民对此也不会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去把严重危害家畜的狼奉若神明。《蒙古秘史》第1节提及“成吉思汗的根源。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渡过大湖而来,来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合勒敦山扎营住下。他们生下的儿子为巴塔赤罕”常常被认为是蒙古人崇拜狼图腾的根源。不过,按照蒙古语的说法,实际上豁埃马·阑勒是紫色的鹿,换句话说,既然从这段话可以推断狼图腾崇拜,那么蒙古族也存在鹿的崇拜。而且也有人认为,上面那两个只不过是名字而已,就如同Smith和Bush作为姓名的时候就不能直接翻译为铁匠和灌木。
蒙古现代意义上的图腾,应当是索永布。除了动物的崇拜,蒙古人实际上还信仰长生天
抛开那些民族意识的内容不谈,所谓狼性文化也并不是什么应该大吹特吹、特别宣扬的。和全书中定义模糊不清的“羊性”不同,狼所体现的,是一种极端的丛林法则,若置之人类社会则会演变成为极端的沙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文化思想影响下的,也有演变为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可能性。历史上纳粹德国就特别崇拜狼,希特勒在达拉斯滕堡的总部名字就叫“狼穴”。而这个崇拜狼的政权,恰恰是人类历史上最恶劣、最恐怖、最为肮脏血腥的政权之一。
纳粹德国潜艇,其海军战术被称作狼群战术
河殇派、古墓派公知们成天说“批评不自由”,我不反对以文学的手段为批评的方式,并不是说不可以批评。汉族的民族性中,确实有不少缺点,这些缺点(甚至可以说是劣根性),鲁迅先生就曾经入木三分地批判。没人会因为鲁迅先生批判国人的愚昧、麻木不仁而攻击、诋毁鲁迅先生,反而因为鲁迅先生激浊扬清而尊敬之。回过头看《狼图腾》这本书,姜戎批判所谓,却对蒙古族自身存在的问题没有过任何提及,请问姜戎批判过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残暴的杀戮吗?批评过那些痴心妄想的蒙独分裂分子吗?仿佛在他的笔下,游牧文明是世界上最无可挑剔的、最发达最先进的,可是这么发达的游牧文明的代表、以喀尔喀蒙古人为主体民族的外蒙古,今天是什么样子?
我向来反对极端民族主义,也反对逆向民族主义。文艺作品往往在不经意间传播的东西,往往就会潜移默化中成为大众共有的认知。古人尝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今天的文艺作品自然也是一个道理。试问,如果是这么一个正面美好的游牧文明,民风强悍,坚强不屈,不畏强权,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发明发现没有游牧文明?现代发达的国家也和游牧文明没有关系?为什么内蒙古和外蒙古如今的发展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什么外蒙古在面对“大清洗”和冷战强权政治的时候一声不吭、甘为他人驱使?中国发展到今天就一定要、必须要学侵略掠夺那一套吗?
今天的外蒙古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我讨厌姜戎和他的《狼图腾》、不推荐大家去读,绝对不是因为批判民族性什么的。我反对的,只是这种断章取义并通过所谓文学来强行解构。忘了千古文明圣火,唯我无双,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只知道用狭隘的逆民族主义去解读历史,然后寻得一种所谓的理性思考,并能博得一众逆民族主义者和西方人的好感,这或许才是姜戎和他这本书引发极大争议的根源。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