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车主李哥最近总在车库盯着自己的小米SU7 Ultra发呆。提车当天他特意选了红绳扎在“空气动力学套件”上,如今这圈红绳却像根刺扎在他的心间:
在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上,比空气动力学更重要的,是对用户的“真诚动力学”。
北京车主李哥最近总在车库盯着自己的小米SU7 Ultra发呆。提车当天他特意选了红绳扎在“空气动力学套件”上,如今这圈红绳却像根刺扎在他的心间:
花4.2万选装的“纽北同款”前舱盖,竟被车友用一张A4纸测出来“毫无导流效果”。
当吹风机对着蜂窝状孔洞狂吹,白纸稳稳贴在盖上纹丝不动时,直播间里20万观众见证了这场尴尬的“验货现场”。
一、提车即维权:29.99万“性能梦”碎在一张纸上
故事要从4月30日那场车友聚说起。
苏州车主王姐举着手机凑近镜头,屏幕里是小米官网“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双风道高效散热”的宣传页,镜头一转对准实车:
“你们看这孔洞,手指伸进去摸不到任何导流结构,完全就是镂空的塑料壳!”这段15秒的视频像导火索,瞬间引爆全国SU7车主群。
最先坐不住的是性能玩家。
上海车主阿林晒出自己的赛道订单:“为了跑浙赛专门选的Ultra版,发布会说这套套件能降风阻3%,结果连最基本的导风功能都没有?现在开排位模式还要先刷圈速解锁,合着花钱买了个寂寞?”
更让他窝火的是,当把风速仪怼到孔洞前,仪表盘显示的进气温度比普通版还高2℃——说好的“赛道级降温”,反而成了“散热累赘”。
颜值党同样觉得被套路。
杭州白领陈小姐翻出订车时的聊天记录,销售信誓旦旦称“挖孔盖是碳纤维轻量化套件,全铝车身+碳纤维套件,这才是真正的性能美学”。
可拿到手的质检报告显示,所谓“碳纤维”不过是玻璃纤维复合材质,重量比普通版还多出3公斤。“相当于花4万买了个‘汽配城改装款’,现在朋友看到车都说‘你这通风口是摆设吧’,面子里子全没了。”
二、小米的“限时补偿”为何让车主更愤怒?
5月9日小米的回应来得很快,却像一盆冷水浇在车主头上:未交付用户可免费更换普通版前舱盖,已提车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人民币)。
北京车主群里,刚提车3天的张先生算了笔账:“我这新车落地32万,现在知道核心套件是‘装饰件’,二手市场至少贬值3万,2000块就想打发?”
更让他不解的是,小米始终强调“两种版本只是设计差异,不存在虚假宣传”,但官网直到争议爆发后才悄悄修改描述,把“双风道散热”改成了“空气动力学造型”。
维权群里很快出现联名信。237位车主签字的诉求很明确:要么免费更换带真实导流结构的套件,要么按“消费欺诈”退一赔三。
江苏车主老周的经历成了典型案例:他为等SU7 Ultra特意退掉Model 3订单,提车当天发现问题后当场要求退车,销售却甩出合同条款:“选装件不在三包范围内,除非车辆存在安全隐患。”“难道宣传误导不算问题?”老周的质问戳中了所有车主的痛点。
行业专家的解读让事件性质更清晰。汽车分析师刘岩指出:“空气动力学套件的核心是功能性设计,若宣传中强调导流散热却无实际结构,已构成‘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李律师补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关键要看小米在宣传时是否明确功能参数,现有车主提供的官网截图和销售录音,已形成初步证据链。”
三、新势力造车首年,信任比销量更重要
这场维权风暴撕开了新势力营销的隐秘角落。当雷军在发布会上激情讲述“108处空气动力学细节”时,当SU7以“纽北最快量产电动车”头衔刷屏时,消费者默认“性能标签”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
可车主们发现,所谓“赛道基因”不过是营销话术——挖孔版没有导流结构,普通版也没经过风洞测试,甚至连“排位模式”都需要累计驾驶时长才能解锁,性能体验全靠“软件画饼”。
更值得警惕的是补偿方案的“双标”。未交付用户可以“用脚投票”换配置,已提车用户却只能接受积分补偿,这种“新老区别对待”让早期支持者感觉被“背刺”。
就像成都车主吴先生说的:“我们第一批买小米汽车,图的就是雷军说的‘感动人心’,现在看来,感动的是没提车的,心寒的是信任你们的老车主。”
事件发酵一周后,小米线下门店出现戏剧性场景:来看车的顾客指着展车的挖孔盖问销售“这到底有没有导流功能”,销售们只能重复官方话术“两种版本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却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拍胸脯保证“赛道级性能”。
这种信任透支的连锁反应,或许比单纯的维权更让小米头疼——当“厚道”人设开始崩塌,当“技术普惠”被质疑为“营销套路”,新势力最珍贵的品牌溢价正在悄然流失。
四、当“米粉”变“米黑”:一场关于真诚的考试
截止发稿,维权群还在不断涌入新车主,各地4S店收到的退车申请已超百份。苏州那位最先发现问题的王姐说得很实在:“我们不是无理取闹,只是想要个真相。
如果一开始就说这是装饰性套件,没人会这么生气。怕就怕用‘性能’当幌子,拿消费者的信任当韭菜割。”
这场风波终将尘埃落定,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停止。在新能源车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新势力靠什么留住用户?是不断堆叠的“科技配置”,还是永远把用户放在首位的真诚?
当小米SU7的“挖孔门”成为年度典型案例,或许能给所有车企提个醒:在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上,比空气动力学更重要的,是对用户的“真诚动力学”。
屏幕前的你,怎么看待这场车主维权?如果你花30万买到“货不对板”的爱车,会接受2000元补偿还是坚持讨个说法?
来源:历史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