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燃油车里,高速油耗约有50 %用来对抗空气;进入三电时代,电机效率早已 90 %+,电池成本却高居不下,空气动力学就成了下一个“性价比矿坑”。
在燃油车里,高速油耗约有50 %用来对抗空气;进入三电时代,电机效率早已 90 %+,电池成本却高居不下,空气动力学就成了下一个“性价比矿坑”。
WLTP 循环显示:80 km/h 以上,风阻占整车能耗 > 60 %。行业实测:Cd 每降 0.01,80 km/h 续航 ↑3‑5 %,120 km/h 甚至 ↑7 %1。噪音、横风稳定、热管理都与气动挂钩——一车两百项 NVH 调校里,气动噪声占三成。于是,Cd 从曾经只写在技术白皮书的二级指标,一跃成了各家发布会投影幕布上“最亮的数字”。
最近阿维塔做了个风洞测试的直播。吹了六个工况,不同工况的设定和贡献度,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给了观众。让消费者知道Cd这个值,不同情况下,会有很大的差异的。
以及,这场有公证在场的直播,对Cd成为核心宣发点的当下,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正确的看待一个工程参数,正确的理解它对车辆使用时的作用。挺好的。
OK,说回Cd
Cd是描述车身“流线型”优劣的无量纲参数。通俗地说,风阻系数Cd源自风洞实验中测量的正面风阻力,再除以动态压强和正面投影面积的乘积:
其中: F:风阻力(牛),ρ:空气密度(kg/m³),A:为车辆迎风面积,v:为风速
优化Cd的方法有很多,如下一些常规的手段。
车身线型设计:流线型溜背、平滑过渡的车顶与尾部能够显著减少湍流。合理的A柱角度、平整底盘护板等也能减小气流阻力。主动空气动力学部件:后扰流板、可调尾翼等可以在高速时增强下压力,提高稳定性,而在巡航时又尽可能减少升力。主动进气格栅(AAF)结合环境和散热需求,在低速时开启高速冷却、高速时关闭以减少阻力。
细节优化:使用电子外后视镜(代替传统镜泡)、优化轮毂形状、收纳门把手、封闭式前格栅和底板等,都是常见的减阻手段。也是最考验气动学工程师功力的地方。
这次测试把同一台「外后视镜/轮毂/进气格栅/车身姿态/风速」等变量挨个拨动,连续吹了 6 个工况,风阻系数从 0.217 一路涨到 0.2973。
直观的体现了“配置‑姿态‑环境”共同决定Cd。
工况1(低风阻基准):电子外后视镜+低阻轮毂、降低悬架、主动格栅关闭,时速160km/h,测得Cd≈0.217。工况2:同样配置,时速120km/h,Cd≈0.2176(几乎无差别)。工况3:将轮毂换为运动版(其余同工况2),120km/h下Cd≈0.2324。工况4:改用传统外后视镜+运动轮毂+提高离地高,120km/h下Cd≈0.2508。工况5:在工况4基础上开启主动格栅,120km/h下Cd≈0.2741。工况6:在工况5基础上车辆偏航5°(模拟侧风),Cd飙升至≈0.2973一个直观的实时变阻现场。也看到了后视镜、轮辋、车身姿态、格栅开闭以及车身微小的朝向变化,都会影响Cd的公称值。
同时,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说Cd值,要说边界条件。
一直粗鄙的以为,有讨论是好事。讨论得越充分,越能让一件事情越辩越明。如Cd值这个被莫名推上风口浪尖的工程指标。
这个,一场挺好的一场技术自证。公开的,有第三方的,有公证的,直播的形式,用事实说话。肯定,会比纸面的声明有力得多。
挺好的一场工程科普。能够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差,以后宣传Cd值可能会更加规范一点。
如果能够向信任经济拱上一步
对整个行业,对宣发,对市场,都是正向的
“如果给你一次风洞实验名额,你最想验证汽车的哪一处设计?”
A. 传统后视镜 vs. 电子镜B. 封闭式格栅对冬季热管理的影响C. 尾翼角度与高速稳定性D.其它(评论区写下你的脑洞)来源:小林的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