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讽刺男明星强凹学霸人设的,有之;嘲笑以黄晓明的打字速度,十年也写不完博士论文的,有之。
文字 | 刘娜
首发公众号 |闲时花开5月12日,上海戏剧学院发布了2025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名单。
著名男明星黄晓明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名单上。
和黄晓明的名字一同出现的,还有男演员金世佳。
一时间舆论哗然。
讽刺男明星强凹学霸人设的,有之;嘲笑以黄晓明的打字速度,十年也写不完博士论文的,有之。
乌合之众就是这样:
只会表面冷嘲热讽,从不进行深度思辨。
恕我直言:
48岁的黄晓明选择在这个时候读博,背后真相不简单。
男明星不再追着流量奔跑,而是回到高校深造,这背后藏着一个时代的隐喻:
在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的经济下行周期,一个中年人要如何穿越时代和自我的低谷,找到自我安放的锚点?
这才是黄晓明读博背后,人人都该读懂的“经济下行期的生存者密码”——
01
深耕你的一亩三分地
你已经做出成绩的行业,就是你最擅长的。
你最擅长的,就是你能力和财富的增长点,身心和修行的安放地。
不要鼓吹什么“走出舒适区”。
你此生唯一且重要的任务,就是深耕你的舒适区,构筑你个人的护城河。
考博深耕演艺的黄晓明如此,在郑州开小店我哥也如此。
疫情之后,我哥所在行业很多人发现钱赚得少后,纷纷转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干别的行业。
结果,很多人除了负债累累,啥也没有干成。
我哥还在原行业,诚诚恳恳服务好老客户,老客户又介绍新客户,如此循环往复,虽然赚得没之前多,但总体还不错。
不确定的时代,一个人建立自己小确幸的路径,是保江山。
就像马斯克说的:
“选择一条赛道,扎下去,比频繁切换更能触及核心。”
02
开垦你自己的荒片地
黄晓明为什么要读博?
我个人认为他是在给自己留后路——万一哪天实在不想演戏了,还可以像郝蕾那样去当老师。
这两年,我在网上和现实中接触的很多人,都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之外,开垦自己的荒片地——在个人主业之外,创造自己的次级谋生门路。
我大学同学,是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她还是油管博主,利用课余时间教老外普通话,开辟自己的第二战场——万一哪天自己真的失业了,副业也能救她一命。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构筑自己的反脆弱系统——
你的退路越多,你就越不怕时代凶险和人心诡异。
“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03
出门链接更多活人
硅谷投资人纳瓦尔有句话一针见血:
“现代人最大的幻觉,就是以为坐在家里刷手机就能认识世界。”
你以为明星大佬回学校读博,仅仅是为了镀金吗?
错,他们是回到现实中,链接更多智识和大脑、资源和人脉。
我舅家表弟,原来在北京一家公司上班,后来公司越来越不景气,他就趁周末时间,往珠三角和长三角去见老同学。
如此跑了四五趟后,他和一个正在深圳做跨境电商的高中同学恢复联系。
他放下面子,不觉得在老同学手下打工丢人,而是从基层销售做起,靠能力一步步做到销售主管。
在他北京的老同事纷纷被裁员时,他已经在深圳年薪百万。
饺子导演在《哪吒2》爆火时说:
天天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愿意让你看到的假象。
只有站起来,走出家门,走向更大的人生旷野,你才能在环境和磁场的转换中,和更多活人发生真实链接,不经意间找到人生机遇。
“多出门,真的可以改命”的真相是:
走出网络控制,信息茧房,走向线下链接,走向鲜活互动。
04
让自己成为更好的种子
看到48岁黄晓明读博的第一瞬间,我马上想到的是43岁张静初考上美国电影学院的事儿。
张静初是内娱直播考研第一人。
她为了考托福,头发大把大把地掉,但她愿意通过学习,来完成从事演艺多年后个人成长的升级迭代。
谈到考研的初心时,她说:
“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一颗种子。”
这句话美且谦卑,有种回归泥土的质朴和深邃。
你如果在某个行业工作过10年以上,就很容易陷入“路径依赖”:
凭经验和旧知识混日子,灵气和新知识日益匮乏,就连语言和话术都失去新鲜感。
行业停摆的垃圾时间,反而是个人扩充新知的黄金时代。
人人都在悲观中观望迷茫时,你一个猛子扎进自己热爱的河流里,知冷暖,得鱼虾。
1990年到2010年,被称为“日本失落的20年”。
20年后,日本经济复苏,那些在经济低迷期专注学习,尤其是主动学习IT的人,成了起风时勇立潮头的赢家。
经济下行周期最糟糕的,并不是收入的减少,而是人们在迷茫中因心气儿丢失而造成的认知停滞。
05
低谷是一场谦卑教育
天天日薪“208万”时,明星们是无法放下名利心和得失心去读书的。
人很容易沉浸于外相的追逐里,弄丢自性真心。
就像我一个如今在开中医养生馆,挣细水长流钱的女朋友,之前搞房地产日进斗金时,是个中医恨。
后来行业垮了她也病倒了,靠中医重拾健康,才谦卑地说“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好”。
也像我们很多人朋友圈里原来做高端餐饮和奢侈品的熟人,在行业不景气后,放下架子去做快餐挣慢钱,去卖国货发小财。
钱难赚后,越来越多装逼的人终于回到地面儿上,戒掉浮躁和浮华,祛除张扬和戾气,臣服真实和平凡,成为了不浮夸的人。
这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念:
日子越来越难,人要越活越实。
如是才不至于被傲慢和悲观吞噬,才能穿越低谷暗夜,成为时代的幸存者。
艰难的日子有什么好呢?
它以极致的洼地,让我们无限接近泥土和真相,也以照进裂缝里的光,让我们吟唱: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