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古运河畔奏强双拥好声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3:53 1

摘要:日前,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扬州市再次被命名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是扬州自1994年以来,连续第9次获此殊荣。汩汩运河水滋养着这座英雄之城,新四军挺进纵队的烽火足迹、曹起溍等革命先驱的热血壮歌,在古城墙下镌刻不朽丰碑;在九次荣膺“

——扬州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工作巡礼

日前,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扬州市再次被命名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是扬州自1994年以来,连续第9次获此殊荣。汩汩运河水滋养着这座英雄之城,新四军挺进纵队的烽火足迹、曹起溍等革命先驱的热血壮歌,在古城墙下镌刻不朽丰碑;在九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光里,军民共建的鱼水深情如琼花绽放。新时代新征程上,扬州儿女正以运河为弦、红帆为谱,奏强双拥传承与高质量发展交融的壮丽交响。

担当奋进谱华章,双拥花开好地方。扬州市委、市政府及驻扬部队,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常抓不懈,在创新性、生动性上“做文章”,在制度化、常态化上“下功夫”,聚焦“三前”、巩固“三后”,通过建立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过军事日、开展军地互办实事等机制,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军地协同联动、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双拥工作体系,不断抒写了“军民鱼水”的时代新篇章。

好声音传四海

“活到九十九,拥军不丢手;人到一百岁,拥军一百年!”在2023年“全国最美拥军人物”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时值90岁高龄、拥军77载的周宏英对自己,也对全国人民承诺。她从13岁那年为新四军送军鞋,到投入200余万元为军营捐资捐物,再到为500多名军人牵线直至喜结良缘,“兵妈妈”周宏英已经将拥军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如今,93岁的周宏英又成立了“双拥工作室”,带动一批批新典型接力拥军。近些年,扬州市积极培育双拥典型,充分挖掘拥军事迹,涌现出许多像“兵妈妈”一样矢志拥军的模范人物:全国“情系国防”好家庭、全国先进工作者陈巧云;“全国最美家庭”、江苏省最美军嫂周忠燕;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双拥先进个人沈巧云……4年的时间里,扬州有41名典型获国家、省、市级荣誉,形成“榜样群像”,以“星火燎原”之势带动了全城拥军热潮。

在扬州,已连续25年在《扬州日报》开设“国防苑”专栏,更新双拥工作的第一动态;主干道公交站台扮上靓丽“红装”,方便群众乘车等待时扫码观看典型事迹;打造双拥和国防教育公交专线,让“城市窗口”变双拥宣传的“流动窗口”;在东关古街常态化开设“双拥书场”,用扬州评话讲述双拥故事;市双拥·国防主题公园、双桥“十姐妹”双拥广场、望月路双拥示范商业街等9个双拥公园、5个双拥展览馆和9条双拥街区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扬州已打通了双拥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广泛开展“绿扬双拥创示范·军民共建好地方”双拥故事宣讲、“学党史砺初心”百年英烈事迹宣讲等活动,组织选手参加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获三等奖。组织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英烈故事宣传视频拍摄比赛,选送的短视频《70年的守望》获省一等奖,在学习强国平台展播。持续开展“慰英魂”烈士遗属关爱行动,在为烈士寻亲、宣讲红色故事、聚焦走访慰问、开展困难帮扶等方面形成工作机制。从典型引领到全民参与,从历史传承到积极创新,这些“润物无声”的特色活动,让扬州以文化“软实力”凝聚双拥“硬力量”,让“好地方”的双拥故事传遍四海。

在扬州,双拥宣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根发芽。“军民团结一家亲,讴歌鱼水铸深情……”这首反映军地同心的改编版《烟雨唱扬州》登上了扬州舰、登上了央视重点节目;以周宏英事迹改编的小品《兵妈妈》在扬州电视台演播厅上演;军旅作家根据最美军嫂周忠燕的事迹写就2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守家》;还有大型现代淮剧《浪起宝应湖》、清曲《绿扬拥军情》、扬州评话《曹起溍的故事》、快板《绿扬支前谱新篇》等群众自发创作的双拥文艺作品。当拥军故事化作评弹弦索的婉转清音,当强军风采化作雕版印刷的隽永墨香,扬州正以千年文脉为笔,将双拥好声音镌刻成新时代运河长卷的醒目注脚,随长江浪涛奔涌向海,让世界听见中国军民同心的磅礴回响。

好政策暖兵心

“孩子在外照顾不到我们,但政府给了我们充足的保障。每年都给我们买现役军人家庭意外保险,真遇到什么事也不会让孩子担心了,他只要在部队专心训练、报效祖国就行了!”在扬州市第33个双拥活动月开幕仪式上,现役军人家属牛宏星把扬州优待政策拍照发给了正在部队服役的孩子。自2019年起,扬州在全国率先为现役军人家庭购买意外伤害险并形成工作机制,创新做法被央视军事频道午间新闻宣传报道。

在扬州,军人“三后”难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就业创业“铺路架桥”。创新开展“戎创扬城”夜招聘、“送兵进企”专场招聘、跨区域联动联合招聘等活动,促进退役军人(军嫂)就业。在全省率先命名表彰了10名退役军人技能大师,并聘任为创业导师,培养更多退役军人技能型人才。“四性”做法受到退役

军人事务部分管副部长批示肯定。转业安置“量体裁衣”。针对性创新实施“四季四送”全链条安置闭环模式,全市95%以上转业军官安置到行政和参公单位,安置质量和满意度长期位居全省前列。优待政策“全域覆盖”。出台《扬州市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实施细则》,为自谋职业随军家属发放扶助金,协调解决400余军人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全市公办园林、文博景点对市区军嫂提供免费游览服务。实施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金动态调整机制,累计发放抚恤补助资金8.3亿元,惠及2.44万优抚对象。在全省率先以政府发文形式出台持优待证免费公交、免门票游园政策,并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面向全国持证人。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优抚对象拓展了涵盖医疗、金融、教育等八大类200余项优待项目,受到广大官兵、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好评。

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拳拳之心,将“后方无忧”的诺言化作春风雨露,润泽子弟兵心头每一寸焦灼,让鱼水深情在岁月长河中潺潺流淌。

好品牌耀扬城

2024年5月,25名来自扬州舰的优秀官兵和家属来到扬州,参观扬州军创企业、乡村振兴基地和人文名胜等地,深入了解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感受“第二故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双拥共建丰硕成果。城舰同名,军民同心。自2015年扬州舰入列以来,扬州与扬州舰和衷共济、同向同力,谱写了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绚丽华章。扬州市积极响应舰队要求,支持扬州舰建设具有扬州特色的文化长廊,共同创作《扬州舰舰歌》,打造扬州图书馆扬州舰分馆,赠送含有扬州名胜古迹的山水画。扬州与扬州舰双向奔赴、共同奋斗的故事在央视军事频道黄金档节目《我的家乡我的舰》播出,受到全国关注。

2022年起,扬州市与内蒙古某边防部队共建,为部队改造食堂、修缮“马灯精神”教育基地、修扩建军车库,涉及2800多平方米的建设改造项目和60多个设备更新更换,并按照时间节点高标准、高质量完工。与部队签订双拥共建协议,内容涵盖节日互动交流、官兵学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提供疗养服务等,以“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活动经常、互帮互促”为目标,建立长期共建机制。

2024年下半年,扬州市进一步深化省双拥办“新兵守国·老兵守家”工作,创新“先后结”“左右结”“全面结”的“三结对”模式,遴选在扬生活、工作的优秀退役军人与即将服役于艰苦边远地区的扬州籍义务兵结对,助力新兵安心服役、建功守国,激励退役军人安心守家、建设家乡,不断凝聚全社会爱国拥军热情。新兵战士薛安俊在新疆戍边,与同社区老兵陈欣康结对。薛安俊父亲薛波患有重疾,母亲在安徽务工无法照料。薛波生病行动不便、需要去医院,陈欣康得知后,立即承担起车接车送的任务,并全程陪伴照顾,直至薛波病情稳定。薛安俊在知晓后,十分感谢陈欣康的守护,也感谢政府的结对工作,让他不必分心家庭,安心立功军营。

从海军扬州舰、高邮湖舰到内蒙古“城连共连”部队、新疆昆仑高原驻训部队,再到与边远地区战士“双守”结对,扬州市不断扩大拥军范围,拥军足迹已延伸至长城内外,“千里拥军”的经验做法被《全国双拥简报》报道。

“聚焦一线,聚力解难”,扬州市委、市政府始终记挂着戍边官兵和他们的家庭。结合“情系边海防官兵”和“走边防看亲人”活动,定期走访慰问、送去节日关怀、购买家庭保险,每年帮助150多户一线官兵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在走访中得知驻甘肃某边防部队官兵张磊爱人因单位转制,工作转正可能会延误的情况后,市双拥办主动协调对接,其单位按时为他爱人办理了转正手续,解决了军人的后顾之忧。

教育拥军也是扬州市一张亮丽的品牌名片。自2017年起,扬州市协调地方高校搭建学历技能升级平台,以“网教+面授”方式为一线官兵提升学历,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累计已有263名海军扬州舰、高邮湖舰官兵完成学业并取得本科、专科毕业证书。聚焦军嫂就业解难题,组织现役军人家属免费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助力全市100余名军属能力素质和就业创业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防报》已连续2年宣传推广了扬州教育拥军做法。

从春节慰问到护航壮行,从参观见学、疗养关怀到部队道路安全改造,扬州以“雷霆”姿态织就城市拥军品牌,让每一份关怀都精准抵达官兵心坎。

好部队助发展

泱泱运河畔,铁马踏春潮。新时代的扬州,军民团结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军地互动、同向双赢的“1+1>2”。驻扬部队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自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军民携手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篇章。

在疫情防控中,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组建“党员突击队”,300名医护人员驰援地方;在抗洪抢险中,扬州军分区民兵连续奋战72小时,加固堤坝18公里;在扫雪除冰中,空军94987部队出动官兵200人次,保障市民出行。

驻扬部队连续28年援建仪征陈集“八一”希望小学,资助困难学生1200名;东部战区某部投入120万元,为泗涧村修建“军民连心路”,发展葡萄、草莓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年增收50万元;武警江苏省总队医院赴甘泉街道开展“健康乡村行”,为1100余名群众义诊;武警扬州支队多年来积极援建甘泉街道双山村,被军委政法委表彰为“全军政法工作先进单位”。

驻扬各部队在扬州经济社会建设中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常态化参与植树造林、无偿献血等活动,累计无偿献血11万毫升,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军训14万人次以上,结对帮扶烈军属、五保孤寡老人170余人;空军31841部队、武警扬州支队等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新时代的号角已在古运河畔吹响,扬州儿女正以“枕戈待旦”的紧迫感,织就一张覆盖全域、贯通全链的拥军网络,让“强军号”在运河边上鸣响时代的最强音。面对“九连冠”的荣誉和“十连冠”的奋斗目标,扬州将秉持“永远在路上”的执着,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暖服务,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当古运河的桨声灯影与军营的嘹亮号角交相辉映,当“扬州舰”的航迹与城市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扬州将继续以“好地方”的担当,书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答卷,让拥军崇军的芬芳如琼花般沁润扬城每个角落。

本版撰稿:秦雯 范一鸣

来源:看扬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