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远东老码头” 今朝“世界会客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3:19 1

摘要:从虹口北外滩的白玉兰广场观景平台远眺,夕阳里的黄浦江缓缓流过;夜幕中的霓虹交相辉映。外滩历史建筑、陆家嘴与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倒影在江中相映。

马作鹏 唐小丽

320米,这是从黄浦江西岸俯瞰上海的高度。

从虹口北外滩的白玉兰广场观景平台远眺,夕阳里的黄浦江缓缓流过;夜幕中的霓虹交相辉映。外滩历史建筑、陆家嘴与北外滩世界会客厅,倒影在江中相映。

白玉兰广场观景平台俯瞰黄浦江两岸。人民网记者 王初摄

北外滩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与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上海“黄金三角”,是中心城区唯一可成片规划开发的战略空间。

这里,汇聚了时代的风潮、历史的人潮与文化的思潮。这里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是上海开埠以来中外文化的交融之所。

自2020年新一轮开发建设规划获批,这片约4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航运和金融“双引擎”为动力,让“科技回归都市”,不仅重塑经济发展格局,更实现了从传统居住区到宜居宜业高地的华丽转身,成为探索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的鲜活样本。

是城市建设,更是创新生态重构

从1845年第一个虹口码头开始,北外滩沿江建有12个码头和数十个仓库,江面上商船终日穿梭不止,成为上海最重要的面向世界的水路港口,上海航运中心的地位,从此时已然奠定。

从昔日的“远东老码头”到今天的“世界会客厅”,虹口北外滩始终承载着上海对外开放的基因。

未来,当更多全球资源在此交汇、融合、增值,北外滩将不仅是上海的新引擎,更将成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支点。这场始于五年前的变革,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浦江传奇”。

航拍北外滩。虹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以中集世联达物流科技、纳鸿微球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业纷纷将总部或研发中心落户北外滩。“选择北外滩不仅因其航运枢纽地位,更看重这里日渐浓厚的创新氛围。”中集世联达总裁胡鹏飞坦言。

“北外滩开发,代表着城市经济再出发,尤其是核心城区经济的再出发。”上海社会科学院产业政策专家林建永认为,在“科技回归都市”的浪潮下,北外滩正以创新为引擎,驱动上海迈向更具活力的未来。

从“老码头”到“航运一条街”,再到“航运总部基地”,北外滩航运产业完成了三次跨越。

如今,北外滩被誉为航运界的“新风口”——全球知名航运企业纷至沓来,4000余家航运企业在这里活跃;全球排名前50的班轮运输企业,有12家在北外滩设立跨国地区总部、分公司或代表处,囊括了地中海航运、中远海运集运、赫伯罗特、太平船务等全球知名企业。虹口作为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致力于航运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和延链升级,目前北外滩航运产业已成为带动全区产业向高端环节和高价值区段迈进的“领头羊”。

2024年金秋,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办。

彼时,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市长龚正至少会见了39位外国政要和外企高管,其中大多是专门受邀来沪参加一年一度的市长咨询会的“洋高参”。会上,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34位高管与会共论“引领范式变革,扩大开放合作,深化新时期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世界会客厅。虹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除了“洋高参”,北外滩凭借其国际化商务载体和制度创新,持续吸引全球资本要素集聚。加拿大宏利金融集团、美国信安金融、新加坡凯德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相继在北外滩设立中国总部或区域性总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本来源。

北外滩高速发展的五年,逐步证实着这样一个城市发展建设——“科技回归都市”不仅是空间上的集聚,更是创新生态的重构。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随着480米“浦西新地标”等标志性项目的建成,北外滩将进一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成为上海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支点。

来了欢迎留下,活力在北外滩迸发

前不久,听闻北外滩又多了一处地标性的打卡点,曾经在中国留学的高佑思立即组织了外国留学生团队,登上了白玉兰广场——这座320米的黄浦江西岸高楼。

高佑思说,之前看到白玉兰广场观景台开放的消息就很兴奋,希望有机会从浦西高空的角度,俯瞰上海美景,更希望能带着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评价,看看他们有意思的各种反应。

傍晚北外滩黄浦江畔。人民网记者 王初摄

楼下,黄浦江畔。新晋运动鞋服品牌昂跑“掌门人”马丁·霍夫曼喜欢晚上沿着江边步道跑步。

近些年他常来上海出差。去年第四季度,昂跑在亚太地区净销售额增长达124.6%,“我最喜爱在上海沿着滨江跑步,感受这里的满满活力。公司重视大中华区市场,上海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他说道。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虹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江上,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结合“过境240小时免签”政策,举办了两场“海上之窗”入境邮轮市集,在4月初为千余名国际游客打造“零距离感知中华文化”的深度体验。

来自美国的游客Ken夫妇刚下邮轮,马上被中国皮影戏吸引。太太光看皮影戏不过瘾,还在现场买了两张皮影画,准备带回美国留作纪念。最初她还担心在市集付款是否方便,结果现场刷Visa卡很快完成了消费。

“非常荣幸成为虹口区的一员,我将带领团队持续关注虹口,开展影视创作,把更多的虹口文化故事传播给世界各地的朋友。”2024年,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两届奥斯卡奖获得者柯文思情定虹口,在北外滩开设了大师工作室,并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柯文思的大师工作室位于北外滩的蟠龙街10号、11号。这排砖木结构的建筑建于1920年,由英国人设计,经过修缮后,透着浓郁的文艺气息。

当浦江两岸华灯初上,众多的市民游客们在滨江步道漫步,感受历史建筑的文化气息,在文化场馆中沉浸艺术的海洋,在互动艺术装置前打卡留念……

人民城市新实践,“深蹲蓄力”更强蝶变

如若回到五年前,北外滩还是另一幅场景。

彼时,正值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元年,虹口提出“千人大会战、决战北外滩”,各单位各部门全力配合北外滩成片旧区改造,从各个部门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在地块开展工作。

山寿里地块作为北外滩核心区域首个启动的旧改地块,征收签约比率达97.88%。这里的塘沽路124号是居民李阿姨的家:破旧的木门,一个简单搭建的灶头,一个只能冲澡的卫生间,没有抽水马桶,落满灰尘的杂物堆满角落。一楼是公用的灶间,每到傍晚,老房里便烟熏火燎。

航拍北外滩。虹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是我们改善居住环境的好机会,苦日子终于要结束了。”选择全货币签约的李阿姨当年6月初就搬到已经找好的过渡房居住,随后看房、买房,入住。

类似李阿姨家的故事,每天都在北外滩上演。越跑越快的旧改速度和超大征收规模,成了旧改新常态。北外滩启动新一轮开发建设仅一年就完成旧改征收超10000户、提前超额完成全年6000户的目标,收尾交地13块,双双创下历史新纪录。

旧改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又是对未来负责。如今,北外滩新旧融合、万象更新。

正值初夏,阳光不燥。北外滩91街坊项目工地现场,机械轰鸣声中,数百名工人忙碌穿梭于深约30米的地下空间——这里即将诞生的480米浦西第一高楼,正向新的天际线发起冲刺。

“深蹲蓄力”中,恰是北外滩开发建设五周年的生动注脚。五年来,这片4平方公里的土地以重大工程建设为笔,围绕“三年出形象、五年塑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勾勒出一幅“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的实景画卷。

北外滩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人。自新一轮开发建设以来,北外滩依托商务与居住项目集聚的人才、人流,通过商旅文体联动,成功实现从“人口流量”到“价值增量”的转化。

五年来,北外滩以总部经济与高端产业为强劲引擎,构建起“产业聚才、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高能级机构的接连落地,不仅带来了资金与技术的流动,更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驻扎。

人才“引得进”,如何“留得住”?《虹口区促进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的意见》《虹口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虹口区国际顶尖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先后出台。

2023年4月,位于白玉兰广场20楼的北外滩人才会客厅挂牌成立,推行“现场办”“智慧办”“上门办”服务模式,为海内外各领域人才提供“一口式”业务受理、“一码通”政策咨询、“一站式”多元服务,着力打造人才服务的“虹口样板间”。

吸引人才,还要解决他们的“安居”问题。人才住在哪里,也是北外滩的“牵挂”。

为此,北外滩精心打造了猎户座、雅诗阁等高端人才公寓。2023年底落地的全市首个文化人才公寓猎户座,提供243套拎包入住的优质房源,雅诗阁则拥有120套服务公寓、211套雅遇公寓及国际化配套设施,吸引众多外籍高管入驻。

五年间,北外滩的面貌称得上日新月异。一批批具有国际水准、虹口特色的国际人才社区不断建立,一部部服务人才发展的政策向全国、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近悦远来的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初具雏形。

白玉兰广场观景台,游客以陆家嘴为背景拍照。人民网记者 王初摄

当夜幕降临,站在上海白玉兰广场顶层观景台,回望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余韵,凝眸陆家嘴摩天森林的现代脉搏,远眺北外滩未来全球会客厅的澎湃蓝图。上海的前世、今生、未来在此交织,构筑起一场跨越百年的文明对话。

从“远东老码头”蝶变为“世界会客厅”,北外滩的发展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