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农人刘婷随手用手机拍下采摘视频,发到湖南湘江新区乡村振兴馆(以下简称“乡村振兴馆”)的客户群后,马上就接到了两笔订单。
雨后天晴,雨敞坪镇嵇家山村一片桑林里,紫红色的果子缀满枝头。村民陈志高正在抓紧时间采摘成熟的桑葚。
新农人刘婷随手用手机拍下采摘视频,发到湖南湘江新区乡村振兴馆(以下简称“乡村振兴馆”)的客户群后,马上就接到了两笔订单。
上午还在田间地头,下午就上了客户餐桌。依托乡村振兴馆这一平台,农副产品在云端变现,成为助力农户增收、消费者购买地道农产品的有力途径。
“新鲜采摘烫好的栀子花,需要的马上让农户送过来。”“基地现摘的桑葚,欢迎过来试味。”每天早上八点不到,乡村振兴馆馆长刘婷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一边在群里发布好货信息,一边在馆里对接农户收购农产品、联系客户来拿货。
“最近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农家土豆也处于成熟季,不少人喜欢吃,所以几乎每天都有人联系我。”刘婷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新农人,她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农户卖货、帮消费者买到好货。
如何确保货是地道好货?刘婷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现场“监工”把关,拍视频给云买家,也为宣传留存素材。收蜂蜜,她要现场看着蜂农摇蜜装瓶;收土豆干菜,她要到农家现挖现取;农家鸡鸭鹅蛋,她要随机磕开验货,保证新鲜……正是在这样的把关下,乡村振兴馆的农家好货,慢慢积攒了一批粉丝。
在刘婷运营的乡村振兴耕耘者账号里,嵇家山村的云雾嵇峰茶、山茶油、有机大米,春季山野的蕨菜、农家的土鸡,农家自制的火焙鱼、甜酒、酸枣糕等,都是视频的主角。偶有农户有农产品滞销,她也会到现场踩点拍摄帮忙推广。
“农家菜有其独特的味道,基本上是一家一味,但很多人就喜欢这一口。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乡土文化的传播,做好农户与消费者的链接平台。”刘婷表示。
村民陈志高家中种有一片桑树,眼下正值桑葚成熟期。由于之前只有周边的一些农户知道他们家有桑葚,现下如何让果子快速销售出去成为他头疼的问题。为此,他找到了乡村振兴馆。
刘婷了解情况后,马上来到陈志高家拍摄了一段短视频,并在视频号、朋友圈、客户群进行传播推介。很快就有人闻讯赶来。“这几天,陆续有人打电话过来问询采摘,已经卖出去3000多元钱。”望着在地里就变现了的桑葚,陈志高脸上笑开了花。
和陈志高一样,借力乡村振兴馆平台打开销路的,还有海天山庄的主理人邓孟元。
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邓孟元在经营农庄的同时,保持着对手工制作酸枣糕、红薯片等小零食的热爱。最开始是给来山庄的客人赠送小零食,后面味道越来越受欢迎,不少客人都愿意购买带走,邓孟元也就开始通过山庄和微信朋友圈卖一些。
乡村振兴馆开馆后,直接与邓孟元达成合作,通过平台的推介以及镇上的活动推介,打开了手作零食的销路。“去年半年时间,通过乡村振兴馆,我本来小打小闹的手作零食卖出了超5万元的销量。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感觉成就感满满。”
从合作大户到零散小户,据刘婷统计,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乡村振兴馆目前已经实现每月为农户销售农副产品2万元左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各地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
“农村的农产品真的品质很好,怎么打开销路,让好产品卖出去,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发起人刘滔告诉记者,2024年5月,他与另一位新农人文滟联合发起成立了乡村振兴馆,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新区的农副产品,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农产品变现。
嵇家山村党总支书记文海均透露,村里的优质农产品有不少,比如有机大米、云雾嵇峰茶、山茶油等。如何把这些好产品销售出去,助力农民增收,一直也是村里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此,去年10月,文海均联合党建共建单位金山桥街道谷丰社区,共同在乡村振兴馆开了一场直播,通过书记带货,两个小时卖出了5万多元的销售额。
这场直播带货,让乡村振兴馆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和农产品市场的潜力。但物流的成本、农产品的特殊性,也让刘滔等人感到头疼。“目前,我们的产品主要还是来自嵇家山村的农户,客户群体也主要是镇上的,还有少量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工作的雨敞坪镇本地人。”刘滔表示。
如今,刘滔和刘婷等人,也在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的可能性。尽管可能遇到不少困难,但很多路需要边走边摸索。“未来,我们希望能给新区所有的农副产品带货,把销路从镇上扩展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在乡村赚到钱。”刘滔表示。
了解更多新区资讯
↓↓↓↓↓来源:湖南湘江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