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银波绘就 “葱” 明路 林西镇特色种植奏响振兴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4:19 1

摘要:当春日的风拂过原野,内蒙古林西县林西镇河沿村的土地上,一场与丰收的约定正悄然书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间,特色种植如同一支妙笔,绘就出绚丽多姿的 “丰” 景图,“葱” 满希望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当春日的风拂过原野,内蒙古林西县林西镇河沿村的土地上,一场与丰收的约定正悄然书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间,特色种植如同一支妙笔,绘就出绚丽多姿的 “丰” 景图,“葱” 满希望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5月12日,林西镇河沿村,妇女正在栽种圆葱。(李富 端木 张金燕 摄)

春潮涌动,正是播种好时节,林西镇河沿村的田间地头,农事的乐章已然奏响。农户们争分夺秒,抢抓时机移栽圆葱苗,每一株幼苗的种下,都承载着对丰收的殷切期盼,为这一年的好收成埋下希望的种子。

5月12日,林西镇河沿村,妇女正在栽种圆葱。(李富 端木 张金燕 摄)

踏入河沿村的圆葱种植示范基地,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映入眼帘。广袤的田野上,银光如浪,连片新覆的地膜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粼粼波光闪烁,宛如大地披上了一层闪耀的银装。50 余名妇女化身田间 “舞者”,她们沿着地膜上的定位孔,身姿弯曲,动作娴熟而流畅,放苗、戳孔、覆土…… 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构成了一幅繁忙而生动的劳作画卷。

“以前这块地荒着没啥用,今年头一回试种圆葱,老板给我们日结工资!” 河沿村村民周秀梅抬手抹去额角的汗珠,说话间,手中的圆葱苗已精准地插入膜孔。她的笑容里,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5月12日,林西镇河沿村,妇女正在栽种圆葱。(李富 端木 张金燕 摄)

作为全县 “三变” 改革示范村,河沿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创新推行的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如同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闲置资源盘活的大门。通过土地流转,曾经沉睡的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规模化种植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在这里,农户们拥有了多元增收的 “法宝”: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合作经营分股金,一条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路径已然清晰可见。

5月12日,林西镇河沿村,妇女正在栽种圆葱。(李富 端木 张金燕 摄)

在圆葱种植示范基地旁的田埂上,林西县同兴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孙建忙得热火朝天。他一边仔细地指导工人移栽圆葱苗,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林西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这可是种圆葱的‘天然宝藏’!而且这几年圆葱产业发展势头超猛,我们当然得跟上!” 孙建指着整齐排列的田垄,如数家珍般说道,合作社流转了河沿村五组 310 亩土地发展圆葱种植,在品种选择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合作社引入了荷兰纽内姆公司的红皮品种 “盛世经典”,它就像一位 “储存高手”,耐储特性极佳,能巧妙地错峰上市;荷兰必久公司的红皮品种 “373” 则以高产稳产著称,堪称 “产量担当”;还有纽内姆的黄皮品种 “罗塔”,口感清甜,是鲜食的绝佳选择。此外,合作社还大胆试种了 10 余个其他品种。“要是试种成功,我们就大力扩大优势品种的种植规模,带着更多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孙建眼神坚定,话语中满是信心。

孙建还透露,圆葱产业从移栽到采收,需要大量劳动力。合作社采用 “固定工 + 季节工” 的用人方式,日常用工 50 余人,到了农忙高峰期,更是能吸纳周边 200 余名村民就业,每年仅劳务支出就高达 40 余万元。这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更让他们的钱包鼓了起来。

正在田间移栽圆葱苗的河沿村村民赵秀云,掰着手指头算起了增收账:“我把家里 15 亩地以保底价 500 元租给合作社,再加上效益分红,每亩地租金至少能有 700 元。农闲的时候来基地干活,每天还能挣 120 元到 150 元。” 说着,她手脚麻利地将幼苗插入地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两份钱,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不耽误,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在林西镇,特色种植的版图远不止圆葱这一抹亮色。西瓜、葵花、中药材、花菇等特色种植示范基地同步推进,勾勒出 “春有圆葱夏有瓜,秋收葵花冬摘菇” 的四季产业盛景。通过订单农业、农企对接等创新模式,这里实现了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发展,特色种植业已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 “金色杠杆”,带领着林西镇的村民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李富 端木 张金燕)

来源:村村可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