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球硬件产业在摩尔定律放缓中艰难前行,一场以“空间计算”为名的设备革命正悄然展开。它不是智能手机的延伸,而是人机交互的全新入口:在手、眼、语、境的融合感知中,人类正试图构建一个打破虚实边界的数字世界。而芯片,作为计算平台的底层驱动,成为这场设备革命中最具决定
当全球硬件产业在摩尔定律放缓中艰难前行,一场以“空间计算”为名的设备革命正悄然展开。它不是智能手机的延伸,而是人机交互的全新入口:在手、眼、语、境的融合感知中,人类正试图构建一个打破虚实边界的数字世界。而芯片,作为计算平台的底层驱动,成为这场设备革命中最具决定性的变量。 2024年,Meta Ray-Ban智能眼镜销量突破300万台,标志着AR设备正式从“概念验证”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25年,行业普遍预期将迎来“百镜大战”,而竞争焦点也将从“硬件比拼”转向“场景定义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成立不到三年的初创公司——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带着其自研的EB100芯片杀入AR战局。这款全球首款12nm超感空间计算芯片不仅成为AR眼镜突破重量与价格桎梏的关键,也在人形机器人、混合现实等前沿应用中拓展出新的想象空间。 在这一新格局下,万有引力主张的“场景定义芯片”策略显得尤为前瞻。其核心不在于“堆料”,而在于是否真正解决用户需求、实现无感交互。例如: 在“虚实社交”场景中,EB100可实现人物虚拟化与表情驱动; 在“移动办公”场景中,VX100支持语音操控下的实时投屏与翻译; 在“健康监测”场景中,X100可搭配传感器模块进行心率、血氧分析。 芯片不再只是提供“算力”,而是主动“翻译”用户所见所闻所需,转化为具体服务。
空间计算的“交互革命”, EB100的AI-Ways ON从键盘鼠标到触控屏幕,再到语音助手,每一次人机交互方式的演进,背后都伴随着计算平台形态的重构。空间计算被视为继PC和移动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计算平台革新,其核心不在于屏幕的大小或算力的提升,而在于交互维度的转变——以“手动、眼动、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沉浸式获取与操作。EB100芯片正是诞生于这一背景下。它是专为AR/MR等轻量穿戴式设备打造的空间计算平台,在1mm精度下实现了眼动捕捉与表情映射,在毫瓦级功耗下支撑全天候AI计算,其最大的突破在于将空间感知能力从“云端大脑”拉回到“终端神经”。 这不是简单地做一个小芯片,而是重构整个AR智能眼镜的计算架构和用户体验。正如万有引力联合创始人、芯片研发负责人陈一敏在芯原股份可穿戴论坛上所言:“真正的革命性突破在于芯片能否支持‘AI-Ways ON’模式。”也就是说,一颗芯片是否可以以极低功耗,长时间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处理能力,才是决定AR眼镜“智能化程度”的核心。
万有引力联合创始人、芯片研发负责人陈一敏
EB10如何解决传统AR眼镜交互的三大痛点?传统AR眼镜交互常面临三大痛点:视觉延迟、面部反馈缺失、操控方式僵硬。EB100芯片试图从底层硬件角度逐一击破。首先在眼动追踪方面,EB100通过高精度ISP与CV处理通路,实现了毫米级的表情动态识别。用户佩戴搭载EB100的眼镜时,其眉眼动作与面部细节能即时映射到数字人物形象,摆脱了传统AR设备“无表情社交”的尴尬。 其次,EB100支持多模态融合输入,包括语音、手势、眼动等。得益于其内嵌的低功耗NPU和自研图像裁剪模块,芯片可以根据物体识别结果动态裁剪感兴趣区域(ROI),只对“关键场景”进行高精度运算,从而降低整体功耗。这使得用户可在无需明确操作指令的情况下,完成如查找物品、翻译文本、识别人物等任务。 例如,在“寻找钥匙”的场景中,EB100可结合红外摄像头与IMU传感器,在后台以毫瓦级功耗持续监测环境,并通过Gating Model进行场景筛选与时间回溯,最终为用户“还原钥匙位置轨迹”。这套AI视觉理解能力,正是让AR眼镜从“被动显示”迈向“主动服务”的核心跳板。
从AR眼镜到机器人,EB100的多场景适配逻辑EB100的价值远不止于消费级AR眼镜。在更复杂的机器人系统中,它同样显示出强大适配能力。以人形机器人“灵犀X2”为例,EB100被用于其头部的反向透视显示模组中,可在5厘米距离投射贴合面部的动态影像,实现机器人“面部表情”的逼真渲染。这种“类人化”表达,不仅增强了机器人在人机交互场景中的亲和力,也为“情感AI”打开了新的入口。 此外,在穿戴式娱乐终端方面,EB100支持4K视频播放与多视角显示,用户可通过简易手势在AR界面中快速切换内容、调整画幅,无需外接屏幕即可获得沉浸式观影体验,极大拓展了“空间影院”这一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
VX100/X100:从轻量AR到高阶MR的全产品布局围绕空间计算的不同层级需求,万有引力并未止步于EB100。其产品矩阵进一步延展至轻量级AR芯片VX100与旗舰级MR芯片X100,形成“三芯协同”的完整解决方案。 VX100芯片主打轻量化场景,采用扁长型封装,尺寸压缩至单边4mm,可灵活嵌入眼镜鼻梁或镜腿,具备以下三大特性: 小型封装:释放工业设计空间,支持模块化拆卸; 低功耗AI:录像功耗仅260mW,待机进入毫瓦级; 多模态融合:内置NPU与多通道数据采集模块,实时响应物体识别并动态调整拍摄区域。 相比之下,X100芯片则是为高算力MR设备打造,采用5nm先进工艺,搭载多达12颗摄像头和5个传感器的数据输入接口,图像延迟控制在12毫秒以内。其最大优势在于可与主SoC构成“双芯架构”,如苹果Vision Pro中的M2+R1模式,解决“通用计算与空间感知并存”的技术冲突。 该芯片支持4K/120Hz刷新率,目标在于将MR头显由“大头盔”压缩至“墨镜形态”,并具备全功能VST(Video See-Through)能力,兼容MR与AR的混合交互模式。与芯原共建底层生态:从IP到SoC的协同赋能空间计算芯片的设计,并非闭门造车,而是一个高度依赖底层生态协同的系统工程。为此,万有引力选择与芯原股份合作,深度集成后者的图像处理IP、ISP、低功耗AI模块等核心技术资源。 “成熟的工具链、可靠的客户支持、灵活的定制化能力,是我们选择芯原IP的关键。”陈一敏指出,“客户对‘芯原IP加持’的认可,直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这种协同不仅帮助万有引力快速完成芯片验证与量产,更形成差异化技术护城河,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万有引力在软件平台方面也同步推进开放,搭建灵活的算法接口标准,使合作伙伴可根据不同垂直场景部署自定义AI模型,从而让“芯片即平台,平台即服务”成为现实。万有引力与智元X2机器人合作全球首发裸眼3D数字面容,及XR远程附身功能
总结:国产空间计算的“技术原点”突围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万有引力完成五轮融资,发布三款空间计算芯片,建立起与芯原、XR终端企业的协同生态,并推动数款产品迈入量产阶段。这种节奏,在AR产业动辄“数年难商用”的普遍认知中显得尤为罕见。 但更具突破意义的,是其所代表的一个中国科技创业公司正在努力达成的目标——不再依赖于传统GPU或手机SoC,而是从“计算架构层”出发,重新定义空间计算的技术原点。 EB100不仅是一颗“性能优越”的芯片,它代表着中国在空间计算时代实现技术突围的可能性。EB100与其衍生芯片正以此姿态走入终端设备,在一场空间计算的全球竞赛中,提出属于中国方案的可能性。未来,当人们回望AR从“炫技玩具”走向“日常工具”的转折点时,或许EB100正是那颗重新启动交互引擎的“芯”。来源:与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