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冤11年!河南农民赵作海含恨离世:从死刑犯到无罪释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2:13 1

摘要:2025年3月23日,河南商丘柘城县的麦田里,一场寂静的葬礼正在进行。

2025年3月23日,河南商丘柘城县的麦田里,一场寂静的葬礼正在进行。

72岁的赵作海躺在棺木中,这个老人经历了从死刑犯到无罪释放的戏剧人生,最终带着满身伤病离开人世。

他布满老茧的手上还留着当年被手铐磨出的疤痕,那是1999年5月被定为"杀人犯"时留下的印记。

赵楼村的老井边,至今还立着块褪色的警示牌。

26年前,就是在这口井里捞出一具无头男尸,让整个村庄陷入恐慌。

当时和邻居赵振晌打过架的赵作海,突然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他们用摩托车轮子铐住我拖行,木棍往太阳穴上敲。

"赵作海生前总爱卷起裤腿,指着小腿上凹陷的伤疤给记者看。

连续33天的刑讯逼供,让这个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农民,硬是"交代"出9个版本的杀人过程。

2010年4月30日,村口槐树下坐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

当赵振晌操着浓重的豫东方言问"俺家房子还在不",整个乡镇的司法系统都开始颤抖——这个"死者"居然活着回来了。

此时,赵作海已经在监狱里种了11年萝卜,每天对着高墙计算着刑期。

出狱那天,赵作海眯着眼躲避刺眼的阳光。

妻子带着四个孩子改嫁了,老屋房梁上结满蜘蛛网,连他亲手开垦的九亩地都长满了别人的庄稼。

河南高院送来的65万赔偿金,装在黑色塑料袋里格外扎眼。

可这些钱买不回大儿子辍学打工失去的青春,也治不好小女儿见他时躲闪的眼神。

这个不识字的农民揣着巨款,就像抱着烫手山芋。

先是被"西部大开发工程"骗走17万,接着开旅社遇上拆迁赔了4万,最后把20万投进根本看不懂的理财项目。

2015年冬天,他穿着法院送来的旧棉袄,在零下五度的街头扫马路,每月工资刚好够买降压药。

柘城县法院档案室里,至今保存着当年案件的牛皮纸袋。

泛黄的笔录上按着鲜红手印,但关键的DNA鉴定栏赫然写着"未检测"。

更荒唐的是,检察机关两次退回的案卷,竟被当地政法委强行推进起诉程序。

2010年案发后,6个办案民警被判刑,其中刑讯最狠的那个判了12年。

如今走进河南高院大厅,电子屏每年5月9日都会循环播放赵作海案的纪录片。

镜头扫过新建的智能审讯室:全程录音录像设备、心率监测手环、防自残桌椅。

这些改变背后,是2013年新修订的《赔偿法》——赵作海案催生了"精神损害赔偿"条款,他因此多拿到了15万赔偿金。

在郑州法律培训基地,新入职的警察都要参加"赵作海情景模拟课"。

学员们扮演被刑讯的农民,体验连续33小时不让睡觉的滋味。

"现在办案讲究'案-件比',一个案子反复退查就要扣分。

"当了20年老刑警的王教官说,他电脑里存着公安部排查出的183起问题旧案。

赵作海最后五年住在政府安排的廉租房里,床头永远摆着全家福。

照片拍摄于2011年春节,四个子女僵硬地围着他,最小的孙女躲在妈妈背后。

"钱没了能再挣,可孩子们看我的眼神回不去了。

"他生前接受采访时,总爱摩挲着照片掉漆的相框。

2025年初春,赵作海因多器官衰竭住院。

主治医生发现他体内有七处陈旧性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得像老树根。

临终前夜,他盯着病房电视里的法治节目喃喃自语:"现在办案要验DNA了吧?"

柘城县殡仪馆的告别厅里,摆着赵作海出狱时穿的那件蓝布衫。

衣领处还留着当年记者采访时别上的麦克风线头。

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冤案当事人自发前来送行,他们举着的白幡上写着"程序正义"四个大字。

在赵楼村小学的法治课上,老师总会指着教室后排的空座讲故事:"这里本该坐着赵爷爷的孙子,可惜他爸爸当年没钱供孩子上学..."

窗外的麦田年年返青,赵作海坟前的柏树苗已经长到两米高。

风吹过时,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提醒每个路过的法律人: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来源:风雨无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