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C扩军,逼退AMC?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15:04 1

摘要:2025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明确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扩容政策。

2025年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明确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扩容政策。

之后,两天内,三家AIC闪亮出场——

5月7日,兴业银行获批筹建兴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5月8日,招商银行宣布全资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同日,中信银行宣布,申请设立全资子公司信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

————

AIC时代来了

此前的3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将AIC的股权投资范围扩大至全国18个试点城市的所在省份,并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同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李云泽表示:“今年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试点区域,并允许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

5月7日,李云泽的确认,宣告了3月政策的落地: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将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在此之前,只有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系AIC——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扩展至“全国性商业银行”,即除包括中国邮储银行外,将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纳入扩展范围——

招商银行、

中信银行、

中国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广发银行、

平安银行、

兴业银行、

民生银行、

浙商银行、

渤海银行、

恒丰银行。

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在政策绿灯亮起之后,迅速在12家股份制银行里率先抢滩。

可以想见,若一切顺利,下一步将是AIC股权投资范围,从18个城市所在省份扩至全国。一个属于AIC的时代来了。

————

AIC“降维”冲击AMC

AIC的出现,始于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国发〔2016〕54号),明确支持市场化债转股,推动设立金融AIC。

国务院《意见》的背景,是银行不良贷款压力上升,传统AMC(资产管理公司)难以覆盖企业债务风险。

因此,AIC的基本业务,是通过银行系主导的市场化债转股,扶助企业成长。

就定位而言,AIC与AMC不同,但是,当涉及企业重组,无论是AIC的债转股,还是AMC的重整投资,都是通过债务重组+股权介入盘活企业,两者操作手段并无不同。

而按照目前的格局,一旦AIC发育成熟,必然形成银行系AIC对AMC的“降维”打击。

与AMC相比,AIC有几大优势:

信息优势

因为背靠母行,AIC对企业信贷数据、风险底数掌握更全面、及时。AMC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取不良资产包,AIC没有拿包的业务。但是,AIC由于及时掌握直接信息,可以在企业出险、尚未形成不良资产包之前介入,等于是站在AMC之前“截胡”,一些最具效益的市场机会,很难轮到AMC接手。

如:

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4)》表示,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不良贷款的主要供给方,近年来不断提升自身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加强内部核销和自主清收,将质量相对较高的不良贷款交由旗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处置。

资金成本优势

因为背靠母行,AIC可拿到低成本募资,通常来说,AMC依赖市场化发债,资金成本要高出1~2个百分点。目前AMC经营效益不佳的一大原因,正是经营成本较高。面对更低经营成本的对手,AMC很难招架。

渗透性优势

因为背靠母行,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的高渗透性,将为AIC带来AMC所没有的市场机会,反过来也会产生AMC达不到的市场影响力。如地方债化解等,AIC的实际渗透性远超AMC。

如果再加上政策倾斜优势,AIC天然承接银行债转股指标以及政策支持下对新业态扶持的股权投资,AMC的未来,就只能争夺AIC的剩余市场。

————

AIC冲击有多大

AIC冲击会有多大?

我们举个例子,中国信达被称为“中国最大的隐形煤老板”。

这个“煤老板”是如何炼成的呢?

2009年至2016年,山西煤炭行业发生危机:产能过剩、债务暴雷(如七大煤企负债超万亿元),传统银行催收困难。中国信达因此通过批量收购银行不良资产包,成为相关煤炭企业的实际控制人。

设想,其时如果有成熟的AIC,那AIC就可能提前介入,通过债转股去主导煤炭企业优化结构、化解风险,因此,也就不会出现不良资产包,也没有之后中国信达什么事了。

还以中国信达为例。

以目前的资产结构粗略分析,中国信达与AIC经营的重叠部分,包括AIC可直接介入的上市股权投资、企业可转换债券、未上市股权投资、债务工具等,约占信达总资产的15%~20%;部分可介入的收购不良债权、债转股专项基金等,约占信达总资产的5%~10%。AIC无法直接介入的资产组成,包括债券/ABS/同业存单、衍生金融资产、信托/理财产品、批量不良资产包,约占信达总资产的70%~80%。

也就是说,保守估计,AIC目前的经营内容仅能直接覆盖信达资产中约15%~20%的债转股相关资产,这基本符合AIC是“银行债转股专用工具”,而AMC是“全能型坏账银行”的定位,显示二者市场功能区别较大。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保守估计的15%~20%的业务重叠,也因其覆盖的内容市场影响权重较高,从而可能动摇AMC的市场地位。

再以中国信达为例,看一下2024年信达年报是怎如何描述自己企业亮点的:

“2024年,公司在公开市场份额持续保持领先。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协助多个省区市制定完善政府债务化解方案;累计投放房地产风险化解项目一百六十余个,保障十万余套商品房按期交付;累计开展破产重整项目近20个,涉及金额近200亿元。”

“公司围绕国企改革各阶段目标,不断推进改革深化提升,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杠杆要求,累计参与五十余家企业市场化债转股。近三年,公司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超过800亿元,能源煤炭领域投入资金近400亿元。公司主导或深度参与的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2024年荣获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机构有限合伙人50强。”

可以看出,破产重整、国企改革、风险化解等是中国信达的“门面业务”,AIC与AMC重合的,也正是这部分最具战略价值的部分。换言之,AIC与AMC在“门面业务”的竞争,将触及并可能从根本上动摇AMC的行业地位。

只不过,AIC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经验,而股权投资本身也是具有难度的业务,与之相比,AMC的经验就要丰富很多。所以,短期内,AMC的力量还较强。AIC与AMC合作的机会更多一些。

但长期看,AIC是具有颠覆性潜力的业态,有可能在短期内(3~5年)抢占AMC在企业重整市场30%~50%的份额,之后,获得行业优势。

AMC则可能一步步退守,逐步转型为纯粹的“特殊机会投资机构”,将业务聚焦在企业破产后及AIC不愿触碰的一些高风险、长周期等内容上。

也就是说,通过充分竞争,最终完成AIC与AMC的市场分工:AIC业务针对有存活价值的企业,而AMC聚焦处理已死亡或濒临死亡的资产。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