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看官,你发现没有?最近我翻《西游记》突然冒出个念头——当年孙悟空在幽冥界大笔一挥,把猴类从生死簿上划得干干净净,这事儿搁现在看,像不像咱们正在干的“寿命实验”?
各位看官,你发现没有?最近我翻《西游记》突然冒出个念头——当年孙悟空在幽冥界大笔一挥,把猴类从生死簿上划得干干净净,这事儿搁现在看,像不像咱们正在干的“寿命实验”?
《西游记》原著里,美猴王因老猴死去悲从中来,这才远渡重洋求仙问道。你看,300多年前吴承恩写的故事,竟和今天的我们有一模一样的焦虑——谁不想多活几年?但过去咱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仙手里,现在可不一样了。
2023年哈佛医学院的一项实验,让科幻感扑面而来:他们给老年恒河猴补充NAD+(一种细胞能量代谢关键分子),结果这些猴子的毛发更浓密、运动能力提升30%,相当于人类从70岁逆生长到50岁。你说这和孙悟空划生死簿有啥区别?不过一个是拿笔,一个是拿试管罢了。
以前咱们说“生死有命”,现在科学家敢说“寿命是可调控的生物程序”。就像深圳华大基因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实验猴的端粒(细胞“寿命时钟”)延长了15%。这时候你再看生死簿上的数字,哪是铁律?更像一份可以修改的“生命计划书”。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但现在这句话得改改——生命也从来不曾离开人类对极限的挑战而独立存在。从孙悟空的金箍棒到实验室的培养皿,我们始终在做同一件事:在“生死轮回”的法则里,凿出属于自己的光。
最后送大家一句金句:“生死簿上的数字不是终点,是人类探索生命的起点。”下次再读《西游记》,不妨多留意那个在幽冥界挥笔的猴子——他哪是在改生死簿?分明是在写人类挑战自然法则的第一张“申请书”。
来源:经典解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