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卖爆小众产品,反攻海外年销5000万,国内市场占有率近80%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5:12 1

摘要:2020年,俞丽铨陷入了创业以来最焦虑的状态中。疫情将人们的生活半径压缩在社区围栏与核酸亭之间,没有人会出门骑行。他的电商业务,也被迫停滞,几十号员工等着他这个“一号位”拿主意。

2020年,俞丽铨陷入了创业以来最焦虑的状态中。疫情将人们的生活半径压缩在社区围栏与核酸亭之间,没有人会出门骑行。他的电商业务,也被迫停滞,几十号员工等着他这个“一号位”拿主意。

他开始尝试将库存搬上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本是为“清仓”,却意外撞开一扇新大门——3个月狂卖200万元,海外市场的热情远超预期。这让他意识到,骑行不仅是疫情下的“自救运动”,更是一场全球浪潮。而真正让他逆风翻盘的,是一台名为“骑行台”的设备。

这是一个小众行业里的小众单品。在疫情以前,国内市场几乎被国际品牌垄断,价格多为几千元到上万元一台。俞丽铨是第一个投入研发骑行台的中国商家。去年,他将多年沉淀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发挥到极致,推出999元的高端智能骑行台,彻底颠覆行业定价规则。

暴发的销量,让俞丽铨的工厂机器“冒烟赶工”。去年,他们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逼近80%,在海外市场的销量突破5000万元。最火爆的时候,工厂3个月出货量超5万台,仍然供不应求,想买至少要等一个月。

俞丽铨的十余年创业经历,恰是中国制造蜕变的缩影——靠电商红利起家,凭技术攻坚突围,借供应链碾压定价权,最终抢占市场。下一步,他的目标是,“让中国骑行台遍布全球”。

出海自救

俞丽铨是很偶然地闯进电商领域的。他小时候的梦想是造飞机,2002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毕业,从事过直升机和无人机的设计,也在霍尼韦尔和德尔福等外企做过技术工程师。

2008年,他妻子(当时是女朋友)在淘宝上开了一家店卖女装,没折腾多久,店铺就被闲置了。爱好骑行的俞丽铨便拿过来卖骑行配件,利用空余时间上架产品。

这个无心插柳之举,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做淘宝的第一年开始,他们每年都要搬一次仓库,“因为库存和订单量暴涨,原来租下来以为可以用几年的地方,才过了几个月就不够用了”。

两年后,俞丽铨不得不辞职,从兼职卖家变成全职掌柜。他将公司从上海搬到无锡,“为了投靠丈母娘,她能帮忙带带孩子”。

不断搬仓库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3年,他的店铺已经冲进了淘宝骑行配件头部阵列。

“那真是一个草莽的年代。国内的户外骑行运动非常小众,但借着电商红利,店铺很容易做起来。”在俞丽铨的印象里,行业里的商家很少有做自主品牌的意识,平台可见的是从义乌批发的车灯、东莞生产的白牌码表。

而他卖的一直都是中高端进口品牌的配件,“Shimano脚踏”“Giro头盔”“TOPEAK工具”“雷音打气筒”等,相比实体店,同品牌的产品在他店里用更低的价格买到,积累了不少忠实客户。

这也是他在激烈的竞争中仍能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他回忆道:“高端产品做的都是老客户的口碑,那时候卖装备的同行挺多,但那些‘白牌’选手就像战场上的兵,前赴后继,我们每年都要换一茬对手。”

转折发生在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年初的几个月,店铺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艰难地撑到下半年后,为了自救,俞丽铨开始尝试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目的只是想把仓库里的货卖出去”。

意外的是,海外市场的势头非常猛烈,“3个月就在速卖通卖了200万元,不仅清了库存,还完全弥补了国内业务的损失”。

2020年,是国内外骑行行业暴发的分水岭。疫情让人们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而骑行作为最方便、成本也较低的运动项目,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俞丽铨通过速卖通“喘了口气”后,紧接着迎来了国内市场的暴发。

这也让他意识到,海内外市场齐头并进的重要性。他也乘着这股风,在韩国市场很快做到了销量第一,并在欧洲、南美洲不少国家和地区热销。2024年,公司在速卖通上的销售额突破了5000万元。

从“销售”到“研发”

助力俞丽铨一路高歌的“功臣”,是一个叫“骑行台”的商品。

2015年,国外骑行圈兴起了骑行台装备。专业的骑行车手为了能在室内训练,会将自行车的后轮拆下,安装在骑行台上。连上软件后,它能模拟自行车道和户外真实的路况、场景,遇上雨雪天气,车手同样能在家维持训练量。

当时,俞丽铨看中了一个欧洲骑行台品牌,想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代理,但无奈晚了一步,代理权被其他人抢先签走了。

不甘心的俞丽铨买了一台设备回来,以一个多年技术工程师的角度拆开分析,“机械结构不复杂,这东西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做。国外卖大几千元,我们可能只需要几百元就能做出来。”

“理工男”的倔劲儿被点燃:“我们做了几年的销售,何不通过这次契机,开始研发产品,做自己的品牌呢?”

但如今回过头看,他坦言:“当时的想法太天真了。”

2015年,俞丽铨成立了“THINKRIDER智骑”品牌,拉了一支技术团队。说是“团队”,起初算上他自己也只有2个人。

他计划总投资20万元——10万元开模做骑行台硬件,另花10万元研发软件。

“结果,我们陷进坑里了。我虽然有机械结构工程师的经验,但由于智能骑行台同时覆盖了机械、电子、软件等跨领域学科,我需要召集不同领域的人才攻关。一路踩坑过来,两年花了将近300万元,才把一个功能上依然残缺不全的第一代产品搞出来。”

他们是国内最早推出国产智能骑行台产品的公司,2016年第一款产品“智骑X3”,在技术上属于偏低端的入门产品,在专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并没有得到“发烧友”的认可”。

第一代产品被俞丽铨评价为“勉强可用”。那之后,他们卯足了劲攻克技术,也交了很多学费。“要不是有国内的电商业务这个‘现金奶牛’的支撑,我们很难坚持下来。”

2019年,“THINKRIDER智骑”推出了第三代产品,直接瞄准了当时的高端技术(皮带直驱),上市不久后,终于占领了市场,进入韩国后,很快成为当地市占率第一的智能骑行台品牌。

疫情期间,由于市场供不应求,俞丽铨公司的几款骑行台在海外的销量都不错。但随着室内运动热度下降,骑行台的增长也开始趋缓。这让他开始思索研发更高端的骑行台产品。

“卷”到国外势如劈竹

2024年,“THINKRIDER智骑”在国内外骑行圈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像一颗鱼雷扔进了水里。俞丽铨团队一连推出了几款高端智能骑行台,性能对标国外高端品牌,但价格只需要国外品牌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

美国品牌“Wahoo”的直驱式骑行台以专业数据和真实阻力骑感著称,其均价在800—1500美元;荷兰品牌“Tacx”主打直驱电机,高端型号的价格超过了2000美元一台;偏中端的“Elite”虽强调性价比,但价格也在500—1000美元之间;国产品牌的高端智能骑行台,价格也都在大几千元一台。

而“THINKRIDER智骑”推出的智能皮带直驱骑行台,最低价格只需要999元。“国际品牌在旗舰店卖10000多元的产品,我们只需要2000多元。关键是,我们的利润还可以。”俞丽铨道。

如今,智能骑行台的技术门槛较十年前相比,已经抬高了不少。不再是几个工程师凑在一起就能慢慢攻克的事情,还包括电子、软件等部分,强调的是整个系统。类似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智能骑行台也是需要迭代的。一旦停下来,可能就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在2015年到2024年之间,俞丽铨的技术团队不断扩大,耕耘了十年,终于将脚步踏入了高端智能骑行台领域。这对俞丽铨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将价格打下来并不容易。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是俞丽铨的底气。

在长三角地区,拥有高端制造业里最强大的上下游工厂,这里的机电产品配件选择无限,“方圆百里就能解决所有生产和制造的问题,我们近几年一直在重整供应链体系,自建骑行台生产线,让品控质量和产品的性价比都提升了一大截。”

999元的智能骑行台推出后,团队又推出升级版X2 Max和国内首款2000元以内的电机直驱骑行台,销量不断攀新高。“2024年整年,工厂都处于供不应求、高负荷运转的状态,在10月到12月,我们出货了5万台骑行台,工厂机器都要‘冒烟’了。”

最火爆的时候,预定一台“THINKRIDER智骑”骑行台,至少需要等1个月。即便如此,很多消费者也愿意等待。

通过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化,“THINKRIDER智骑”很快坐稳国内第一的宝座,市场占有率接近80%。去年,智能骑行台在国内电商平台上的销量实现了6倍增长。

只欠东风

“当我们在国内达到一定的量级后,靠着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再卷到国外就势如破竹。”俞丽铨笑道:“我们唯一的缺点,就是国外消费者不知道我们的品牌。”

这些年,骑行行业的用户增长得非常快。年轻人大量进入市场,他们对功能的要求,也倒逼国内品牌、厂家升级产品。

在疫情以前,中国的高端骑行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但在疫情后,只花了短短两三年时间,中国品牌就占领了市场。

一方面是在市场足够大、足够细分后,一个品类做到极致,就能成就一个品牌。真正定义高端产品的,并不是价格,而是产品本身。中国品牌有钻研精神,懂得在细分类目深挖,在技术追赶上来后,借由供应链优势降低价格,拿下市场占有率是很快的。

“当国内的垂类品牌做起来了,他们一定会出海。”这些中国品牌携着供应链的优势杀到海外,其实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据美国骑行协会的调查,超过62%的骑行爱好者认为市面上的“专业设备价格过高”。这意味着,中低价格带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THINKRIDER智骑”联合速卖通在海外做了不少营销动作。相比国内市场,欧美国家的骑行人口占比在40%左右,无需教育成本,消费能力也更强。

图源:“THINKRIDER旗舰店”评论区买家秀

在速卖通平台,骑行配件行业近几年持续火热,并且高客单商品的增长非常明显。“为了在海外推爆骑行台,速卖通除了给予曝光和补贴,还在各个国家帮我们寻找网红、KOL、KOC等资源,让他们体验和测评,爆发得非常快。”

俞丽铨坦言,如今品牌缺的并不是销量,而是产能,“我们今年整个团队的人力和物力都在向海外倾斜,前三个月在海外备货了数千台骑行台,当下有上千万元的货在投产,今年有信心实现海外销售一亿元的目标。”

软硬件一起出海才是未来

俞丽铨也庆幸他们从一开始就花重金投入做软件,“在软件上砸的钱比硬件还多”。对骑行爱好者来说,骑车这件事不止于锻炼,更有社交的意义。软件存在的作用除了模拟真实的骑行场景外,还能交友和互动。

过去,国外消费者购买中国的骑行台,会另外付费订阅国外的骑行软件。“我们的机器,给外国软件做了嫁衣。”

当“THINKRIDER智骑”的软件成熟后,他们免费向用户提供使用,并且有上万条全球真实的骑行路线,其中不少都是外国用户自己录制、上传上去的,其他用户均能够共享线路,并获得实时的排名信息。

图源:“THINKRIDER智骑”

不同国家的用户可以向全球车友发起挑战,大家同时骑在“路上”,还能遇见彼此,形成了良好的网络社区氛围。对品牌来说,这些用户是难能可贵的资产。

下一步,“THINKRIDER智骑”也会重点升级软件的体验感,以弥补国产设备在软件上的劣势。在俞丽铨看来,器材只是基础设施,真正的掌握未来的是“在线运动社交软件”。

疫情后,全球骑行配件行业在需求激增和技术革新中快速迭代,中国工厂凭借规模化产能和供应链效率快速跻身主导地位。从全球骑行行业来看,不论是自行车、配件,还是运动器材,绝大部分供应链都在中国。“在技术和规模上,中国供应链的实力都是最强的”。

所以近几年,国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逐渐占领了各个细分类目,例如骑行服、头盔、锁鞋、车灯、码表、骑行台等等。下一步,这些品牌会带着性价比优势,借着跨境电商这艘大船,开始席卷海外骑行市场。

“这个趋势不会因为关税等问题而停下来。中国骑行品牌占领全球市场,是一个肉眼可见的未来。”

来源:电商在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