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夏前后,万物繁茂,正是人们出游赏景的绝佳时节。明代《宛署杂记》中记载有“四月赏西湖景”,而康熙年间《宛平县志》也载:四月初一至初八,人们会前往“香山、卧佛、碧云、玉泉”游玩;初十至十八日,则会前往高梁桥、西顶游览。
▌王 越
立夏前后,万物繁茂,正是人们出游赏景的绝佳时节。明代《宛署杂记》中记载有“四月赏西湖景”,而康熙年间《宛平县志》也载:四月初一至初八,人们会前往“香山、卧佛、碧云、玉泉”游玩;初十至十八日,则会前往高梁桥、西顶游览。
明神宗乘龙舟游长河
民俗四月赏西湖
这里所说的西湖,是如今的昆明湖。辽金时期,曾修建金山行宫,当时被称作“金山”“金海”。传说在金代,有位老人在金山下挖出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石瓮,此后,金山便改称为瓮山,金海随之改称瓮山泊。除此之外,西湖还有七里泺、七里泊或大泊湖等别称。明代蒋一葵所著的《长安客话》记载:“西湖去玉泉山不里许,即玉泉、龙泉所潴。盖此地最注,受诸泉之委,汇为巨浸,土名大泊湖。环湖十余里,荷蒲菱芡,与夫沙禽水鸟,出没隐见于天光云影中,可称绝胜。”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湖再次疏浚,改名为昆明湖。
随着大运河的兴建,瓮山泊逐渐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元代《析津志》记载“西湖景,在(昌平)县西南五十里,青龙桥社,玉泉山东。其湖广袤约一顷余。旧有桥梁、水阁、湖船、市肆、蒲茭莲芡,拟江浙西湖之盛,故名。”绮丽的自然风光,再加上寺庙、园林、村舍的巧妙点缀,使西湖成为京郊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赢得了“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观”的赞誉。明朝时期的西堤,“道皆古柳,香风芬馥”,于是,京师便有了“四月赏西湖景”的民俗。
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这样描绘长堤:“水从高梁桥而又西……偶值数行柳垂之,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前广源闸节之,上麦庄桥越之,而以态写,以疏密致,以明暗通。过桥,水亦已深,偶得濆衍,遂湖焉。界之长堤,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曰西堤者,城西堤也。堤,官堤,人无敢亭,无敢舫,无敢渔。荷年年盛一湖,无敢采采……堤行八九里,龙王庙,庙之傍黑龙潭,隔湖一堤,而各为水。又行一里,堤始尾,湖始濒,荷香始回。右顾村百家,上青龙桥,即玉泉山下也。”姚汝循也曾在西湖堤上作诗:“西湖湖上路,十里大堤平。雨后飞埃敛,风前归骑轻。青蒲翻立鹭,碧树隐流莺。今夜江天梦,应先绕帝城。”积水潭西端至瓮山泊南端(如今昆明湖南湖岛)约长10公里有余,水路可行船,这里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乘船游览西湖的必经之路。元代《燕石集》记载,至顺三年(1332年),文宗曾“泛舟于西山高梁河”。
《宛署杂记》记载:“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去戒台、秋坡、观佛蛇。”每到此时,西堤湖中荷花极为繁盛,花开之际,红花绿叶相互映衬,香气袭人。京城男女老幼纷纷前往西郊踏青,他们出西直门,过高梁桥,经西堤汇聚到西湖。堤上“茶篷酒肆,杂以伎乐,绿树红裙,人生笙歌,如装如应”,随后,人们还会登上玉泉山游览寺庙,前往戒台、秋坡游玩,观赏佛蛇。“戒台、秋坡”位于戒台寺,从四月初八至十五,天下游僧都会聚集于此,商贾也纷纷前来,热闹非凡;“观佛蛇”则在潭柘寺,“白天上香礼佛,夜晚古村借宿”,成为北京百姓春游的固定场所。
长河西邻蓝靛厂
蓝靛厂东临长河,西靠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属于曙光街道辖区。在古代,蓝靛厂是元明清三代皇帝乘船畅游玉泉山、西湖的必经之地。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派遣南方移民在西湖以东、今海淀镇以北多泉的丹棱一带开垦稻田,贵戚、官僚也纷纷在此占地造园。众多的私家园林为这一带的天然风景增添了人工雕琢之美。从此,蓝靛厂成为从西直门经长春桥前往香山的必经之地,也是明清两代人们前往妙峰山进香的必经之路。明清帝王经长河去西湖也必定经过这里,使得“风烟里畔千条柳,十里清阴到玉泉”的西北郊风景区范围进一步向东扩展。长河西邻蓝靛厂,此地地势低洼,水质清澈,辖区内多湿地,十分适宜蓝草生长。明代织染局在蓝靛厂特设外署,安排靛户在此种植蓝草,制作蓝靛。蓝靛又称靛青,是一种植物染料,蓝靛厂也因此得名。
清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开始扩建,为保护皇家园林的安全,朝廷钦定专设护军守卫,称为“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简称“圆明园护军营”。据《八旗册》记载:“镶蓝旗营房在广仁宫西,护军参领等廊舍共有六十五楹,护军校、护军等官房共一千四百八十五楹。”该营还设有小教场和箭亭,建有官学。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加盖了三百间营房。老营房的建筑布局呈棋盘状,营区外墙呈圆形,营房内驻军连同家眷最多时可达数千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旗营解散,这里形成了较大的村落,称为老营房村,俗称老营子。
清乾隆年间,管理火器营事务的蒙都统色布腾巴勒珠尔奏请乾隆帝,将满洲八旗中的火器营官兵集中迁到城外。火器营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是朝廷为增强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专门组建的一支配备鸟枪和子母炮的专业部队,大衙门设在北京东四牌楼以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蓝靛厂东部另建营盘,让一部分兵丁聚居在此集中训练。为了区分,人们将东四的火器营称为内火器营,将蓝靛厂的火器营称为外火器营。
外火器营与西山健锐营、圆明园护卫营相互呼应,形成倒“品”字形阵势,三者统称京旗外三营。当时有歌谣唱道:“火器营四角方,宫门对着六郎庄;外火器营像条船,清水河畔永不翻。”在今火器营路与老营房路交汇处的东北角,留存着原火器营南门内、正黄旗界内的永山宅院,门外设有上、下马石,门内有精美的砖雕影壁,如今已修缮一新。
清乾隆朝以后,由于镶蓝旗营和外火器营的建立,当地不再进行蓝靛的种植和加工,但蓝靛厂这个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西顶庙藏经楼
西顶保存最完整
西山地区山谷清幽,溪水潺潺,在皇室的主持下,寺院、园林、行宫不断在此修建。明朝文学家王廷相曾赋诗:“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在西山脚下的蓝靛厂,就建有立马关帝庙、碧霞元君庙。
立马关帝庙坐落在今西顶路与蓝靛厂北路相交之处,庙内供奉着关羽帝君。因山门内左侧殿中塑造了一匹枣红色的立马 ——“赤兔马”,故而得名。据庙内碑文记载,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道士李明道募化资金,重修立马关帝庙的五圣殿宇。这座庙宇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南侧的两进院落便是关帝庙,由山门殿、前殿、正殿构成,均为三开间。正殿是绿琉璃瓦硬山顶建筑,上有吻兽,山墙及坎墙均由琉璃花砖砌成。到了清末,此庙由太监道士掌管,成为供出宫太监养老的太监庙。
西顶碧霞元君庙同样坐北朝南,采用四合院布局,又称广仁宫。庙内建筑依次为山门、山门殿、正殿、后殿、垂花门和藏经楼。其屋顶为绿琉璃瓦黄剪边,殿宇大多是硬山调大脊式。在布局上,它沿用了宋代的建筑法式,前殿与中殿有廊庑相通,呈“工”字形,这种建筑形式如今在北京的庙宇中已十分罕见。《海淀寺庙》记载,广仁宫的旧址是明正德朝创建的嘉祥观。万历十年(1582年),明神宗动用内库资金重建,并赐额“护国洪慈宫”。清康熙帝曾两次前往西顶进香,出资重修庙宇,赐名“广仁宫”,还御赐珠冠、袍幡、御书天仙玉女经卷,并立有《御制西顶广仁宫碑记》。乾隆皇帝也曾到广仁宫进香,御书“坤元广航”匾额和两侧对联。
在北京的众多寺庙中,有五处著名的碧霞元君庙。民间传说,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被尊称为“泰山玉女”。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碧霞元君庙“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由于泰山顶上的碧霞祠是碧霞元君的祖庭,所以北京的碧霞元君庙大多称“顶”。除了蓝靛厂的西顶庙,东顶在东直门外,南顶在丰台区大红门外的南顶村,北顶在朝阳区大屯的北顶村,中顶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这五座庙宇合称为五顶。如今,东顶、南顶已不复存在,唯有西顶碧霞元君庙保存得最为完整。
清代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西顶庙都会举行庙会,持续半个月之久。庙会期间,皇帝都会特派大臣前往西顶庙拈香。《燕京岁时记·西顶》记载:“每开庙时,特派大臣前往拈香,与丫髻山同,他处无之。”庙内至今还留存着古代碑刻五座。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