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国际桥梁大会(IBC)奖项相关评审工作近日完成。由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承建的国内首座三肢星型人行桥——广州南沙聚星桥荣获2025年IBC亚瑟·海顿奖。该桥继入围2024年国际桥协(IABSE)“杰出人行桥”奖后再获国际大奖。
记者从中国公路学会获悉,2025年国际桥梁大会(IBC)奖项相关评审工作近日完成。由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承建的国内首座三肢星型人行桥——广州南沙聚星桥荣获2025年IBC亚瑟·海顿奖。该桥继入围2024年国际桥协(IABSE)“杰出人行桥”奖后再获国际大奖。
聚星桥位于广州南沙区蕉门河与乌洲涌交汇处,紧邻创享湾粤港澳青创基地。该桥造型新颖独特优美,三岸起拱相互支撑成桥,飞跨三岸,在夜幕下跃动的曲线光带与繁星天幕亮起,汇聚成为蕉门河上的闪耀新星。桥梁结构采用155米超大跨径、1/21超坦矢跨比的三肢钢箱拱,独创了三肢大跨径超坦拱结构,横跨两河汇流之处,以最短距离连通三岸。同时桥体形成浪漫舒适的水上休闲空间,桥身旋转曲线交织形成“未来之窗”,象征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聚星桥整体呈Y型,三拱肢均长86米,单肢桥宽为10.2-21米,内侧吊顶及幕墙面、扶手造型为空间三维曲面,全桥钢梁共分95个节段,钢材用量达4000吨,结构设计复杂,钢梁加工及安装精度要求非常高。同时,桥址淤泥软土层厚达20-30米,地质条件差、施工难度极大,是一座科技攻关型桥梁。
建设过程中,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技术团队在确保安全质量前提下,采用钢梁加工、三拱肢架设、V腿同步组织施工,有力保障了聚星桥的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同时,以“四新”技术攻克了施工难点,先后申报了关于三肢星型人行桥钢梁架设及合龙方法、钢结构后锚V墩及施工方法等6项发明专利及2项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国内三肢星型人行景观桥的专利领域空白,为业内建造相关景观桥提供技术参考。
聚星桥以打通蕉门河两侧步行路径,打造南沙门户为目标,延续南沙新区“城市客厅”(蕉门河景观带)的空间活力。该桥的建成,大大加强了蕉门河中心区的交通服务水平,有力提升了蕉门河两岸滨河景观和城市品位,方便周边居民出行和游憩。
国际桥梁大会(IBC)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工程师协会主办的国际桥梁学术会议,自1988年设立奖项以来,一直以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性著称,是桥梁界最负盛名的奖项,被誉为国际桥梁界的“诺贝尔奖”。亚瑟·海顿奖是国际桥梁大会的七大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人行桥、旅客捷运系统、非传统结构等特殊用途桥梁领域取得创新突破的优秀项目。
此前,由中铁广州工程局集团承建的目前世界海拔最高、跨度最大的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川藏铁路拉林段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荣获了2022年国际桥梁大会(IBC)西奥多•库珀奖(铁路桥奖)。
来源:素心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