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智”变|光影故事 ·「文末有礼」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6:05 1

摘要:明净的玻璃窗前,身着藏蓝色制服的法官端坐在台式计算机前,肩章上的法徽折射出温润光泽。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最新的审判管理系统,一旁,另一名年轻的干警微微前倾,微笑着在旁观摩学习。窗外洒落的明亮天光与老式机箱的嗡鸣,共同交织出上海一中院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图景。

翻开30年光阴长卷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

我们用30张珍贵的老照片

讲述30个难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过的砥砺征程

这些珍贵的回忆

将在中国法治的岁月长河里

永久留存

续写传奇

30年光阴长卷的第十七卷。

明净的玻璃窗前,身着藏蓝色制服的法官端坐在台式计算机前,肩章上的法徽折射出温润光泽。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最新的审判管理系统,一旁,另一名年轻的干警微微前倾,微笑着在旁观摩学习。窗外洒落的明亮天光与老式机箱的嗡鸣,共同交织出上海一中院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图景。

199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正席卷全国,法院案件数量激增。

曹红星正在接受采访

“案多人少,法官工作量大,但是只靠增加办案人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运用现代化手段,建设计算机网络,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办案效率、办公效率和质量才是根本出路。”曾任上海一中院技术科首任科长的曹红星(后任上海高院信息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回忆道。

而这也是当时全国法院面临的普遍难题,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199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系统首次计算机工作会议,通过《全国法院计算机工作“九五”计划纲要及2010年远景目标设想》等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擘画蓝图。

1996年速录机使用培训

紧随上级部署,上海一中院迅速制定《办公现代化初步设想》,提出“在2000年前应用科技水平走在国内法院前列,努力达到国际水平”的总体要求。次年3月,技术科正式成立,4名计算机专业人才入驻机房,开启“从零到一”的拓荒。

“起步难,难在理念转变。”曹红星坦言。当时,法官对新技术存在抵触心理,认为“纸笔足矣”

技术科迎难而上,“双轨推进”,一面组织干警参加计算机培训,从打字、制表等基础技能教起,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便捷性;一面昼夜攻坚,自主研发审判管理系统,将审判流程转化为可执行的数字模型。1997年5月,36台计算机上网试运行。年末,上网计算机增至71台,每个庭室配备联网打印机,文印效率大幅提升。

当新兴技术带来办案质效提升,业务部门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拥抱”,曹红星清晰记得,“一次审委会上,法官们自发讨论起系统优化建议,这是信息化建设得到大家认可的最真实反应。”

而一中人不仅如期兑现了“技术强院”的最初设想,更以突破性的技术成果构建起数字化转型的标杆。

仅1997年,上海一中院便顺利推进计算机网络建设及LED法院公告显示屏建设两大项目、推动搭建审判管理局域网等多个小型科技项目;

2001年创建局域网

2001年,原“法院系统”升级为“审判管理系统”,实现与办公自动化中其他系统信息的高度共享,最大限度提升了各系统或模块的信息利用效率。

“上海和外省市兄弟法院都曾经来交流、学习我们的技术。”曹红星语带自豪,对于历年的“首创”,他如数家珍:打造上海首个科技法庭,实现庭审全程录音录像、高清直播;建立电子卷宗,真正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监督”;建立法官业绩档案,率先为法官业绩制定综合性、数字化的评估标准;打造审判管理系统,实行办案集中管理模式,实现排期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信息化建设成就的背后,是历届技术科干警们持之以恒的热爱和日复一日的辛劳。

“技术科的工作是法院整体工作的‘数字底座’,”曹红星目光坚凝,“数字法院建设未来要坚持技术、业务双轮驱动,重视数据生产力,从我做起、从应用做起。”

从“转观念、抓基础”的初创阶段,到“抓应用”的全面建设阶段,再到后期巩固深化阶段,上海一中院用数十载光阴将蓝图落地为现实:信息化建设“创先争优”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4年,上海一中院官网升级改版,打造司法公开“全景式”新平台;近几年来,上海一中院加快数字法院建设,构建“数字审判、数字执行、数字诉服、数字监管、数字政务”全方位、高质量数字支撑体系,助推审判工作现代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源:上海一中法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