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 | 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天津这样发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6:39 1

摘要:5月13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 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新闻发布会。市水务局局长李文运、市水务局建设管理处处长张林华、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主任王洪玮、天津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李嘉铭出席,介绍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有关情况,

5月13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 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新闻发布会。市水务局局长李文运、市水务局建设管理处处长张林华、市排水管理事务中心主任王洪玮、天津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李嘉铭出席,介绍推动水务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出台《天津市水网建设规划》,明确总体布局,推动我市水网建设规划落实落地

天津日报:刚才发布中提到我市水网建设规划,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建设进展情况。

李文运:水网是以江河湖泊、水利工程为依托,通过工程控制性节点实现水资源有效调度、分配的重要基础设施体系,是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2023年国家出台《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全面推动国家水网体系建设。

为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相关要求,实现我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序调配,全面提升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我市于2024年出台《天津市水网建设规划》,明确了我市水网建设“一轴六河贯通,一环三水互联,五库多枢调控”的总体布局,确定了加快完善供水、防汛、水生态和数字孪生四个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任务,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我市现代水网体系,与国家骨干水网实现高效畅通,与京冀水网协同融合,实现水资源保障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增强,河湖生态治理保护水平、水网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按照我市水网建设总体布局,“一轴六河贯通”是指以海河为轴,永定河~永定新河、大清河~独流减河、南北运河、潮白新河、蓟运河、子牙新河等六条河道贯通入海,实现南水南排、北水北排、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统筹解决我市防洪、排涝、水环境等问题;“一环三水互联”是指以津城、滨城双城输水环线为基础,发挥引滦、南水北调中线、南水北调东线三条输水线路作用,统一调配外调水源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五库多枢调控”指依托于桥、北大港、尔王庄、王庆坨、北塘五座水库,以及子牙河分流井等一批控制性枢纽,进一步保障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

围绕这一布局,2024年以来,我们将水网建设规划重点任务纳入水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一并推动,先后实施及正在实施永定河、蓟运河、大清河、子牙新河等一批骨干行洪河道治理和东淀文安洼等一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于桥水库清淤、尔王庄水库扩容改造、引滦原水预处理厂等供水工程建设,实施永定河、北运河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有力推动了我市水网建设规划落实落地。

积极采取四项措施,全力打造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安全工程

人民网:请问水务部门在推进大规模水务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

张林华:水务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投资大、建设主体多、建设任务重,且受汛期降雨和冬季冰冻期影响,有效施工时间受限。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市水务部门切实发挥牵头推动作用,积极采取四项措施,全力打造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安全工程。

一是持续加快施工进度坚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采取日调度、周通报、月巡查等方式,严格督促各建设单位充分考虑各类不利因素对工期的影响,持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各项工程按时完工,按时投用,发挥效益。

二是推动施工标准化建设。编制并实施《水务工程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创建标准》,全面开展标准化工地创建,目前已实现规模以上项目标准化工地全覆盖。引入智慧工地监控系统,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设备状态、工程材料、施工进度、安全管理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主体监管。

三是加强质量和安全把控。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先,严格执行“三级联查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施工质量、工程安全专项检查,严格落实通报、约谈、督办整改等工作制度,增强工程实体质量管控力,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推动落实安全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六项工作机制,全链条管控工程建设过程,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四是深化廉政教育。创新开展“开工先开廉政课”,强化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为大规模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上好“廉政首课”,所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建人员递交廉政承诺书。与财政部天津监管局、市财政局建立国债资金监管联动机制,加强跟踪审计,坚决杜绝资金挪用,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大力开展城市内涝治理工作,基本可实现雨后“大雨2小时、暴雨5小时”积水排除的目标

天津广播: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城市内涝治理工作,目前有哪些重要进展?这些工程设施在今年主汛期前是否具备使用条件?

王洪玮:我市降雨主要集中在“七下八上”主汛期,由于地势平坦、低洼,沥水主要靠泵站逐级提升入河,容易发生城市内涝问题。由于我市排水设施普遍建设年代久远,中心城区大部分地区排水能力只能达到1年一遇排水标准,即小时雨量超过30毫米就会出现积水。

按照我市排水专项规划及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截至目前中心城区66.7%区域排水标准达到1年一遇,28.9%区域达到3~5年一遇,配合落实中心城区易积水地区“一处一预案”,目前基本可实现雨后“大雨2小时、暴雨5小时”积水排除的目标,城市排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近年来汛期降雨情况看,突发短时强降雨造成的积水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以来,我们抓住中央资金支持水务重点工程建设的有力时机,积极推动城市易积水点位、地道治理和排水设施更新改造,计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58%以上的区域排水标准达到3~5年一遇,基本消除内涝积水点,城市排涝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024年以来,我们先后完成9条老旧排水管道修复、27座排水泵站设施改造,中心城区易积水点位和易积水地道分别降至16处和13处,今年我们将继续推动相关工作,大力实施梅江南、友谊南路、大直沽、红星桥等4座雨水泵站改扩建工程,改造60公里老旧排水管网,清淤疏浚154条、180公里大型排水管道,清淤疏浚19条175公里二级河道,推动泰佳道、东兴地道等易积水点位和地道改造,年内实现中心城区易积水点位和易积水地道分别降至10处和6处。上述工程大部分将于今年主汛期前具备使用条件,并在汛期发挥作用。

加快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高质量、高标准水务运营体系

津云:我市连续多年开展供水设施改造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对提升供水服务有哪些帮助?

李嘉铭:“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结束以来,水务集团加快实施尔王庄水库增容、引滦原水预处理厂等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对凌庄水厂、新开河水厂等5座水厂同步实施了新建、改扩建等升级改造,项目全部建成后,集团所属水厂最高产能将增至314万吨/日,出厂水质均优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分年度实施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全力打造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高质量、高标准水务运营体系。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各项工程的具体情况。

一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情况。水务集团负责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包括尔王庄水库增容工程和引滦原水预处理厂工程两项。其中,尔王庄水库增容工程于2024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6年6月底完工。建成后,水库总库容由现状4530万立方米提升至9525万立方米,使我市应急供水保障能力由原来的15天提高至30天。

引滦原水预处理厂工程项目总设计规模150万吨/日,工程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6年底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原水预处理设施,能够有效提升引滦原水各项水质指标,进一步强化我市引滦、引江双水源保障能力。

二是5座自来水厂改造情况。2023年以来,水务集团先后对凌庄水厂、杨柳青水厂、新开河水厂、塘沽新河水厂和宝坻第二水厂工程(一期)进行建设,总投资额超15亿元。其中,凌庄水厂、新开河水厂以及塘沽新河水厂为扩建项目;杨柳青水厂和宝坻第二水厂工程(一期)属于新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重大建设项目提供可靠水源保障。

三是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情况。“十四五”期间,水务集团累计完成老旧供水管网改造375公里,改造范围包括群众关注的水质水压问题区域、漏水多发区域、使用劣质管材区域,以及管网运行30年以上的区域等五个方面。通过对老旧供水管网的“新陈代谢”,有效降低了供水管网事故率,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稳定运行。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