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广州市增城区一家尚未开业的饮品店因取名“警茶”引发社会关注。该店铺不仅使用“警茶”作为商号,还在店招和产品设计中融入警察元素,如“110特调”“执勤奶绿”等。尽管市场监管部门初步核查确认其与公安部门无关联,但这一事件仍暴露出商业创意与法律规范之间的
5月13日,广州市增城区一家尚未开业的饮品店因取名“警茶”引发社会关注。该店铺不仅使用“警茶”作为商号,还在店招和产品设计中融入警察元素,如“110特调”“执勤奶绿”等。尽管市场监管部门初步核查确认其与公安部门无关联,但这一事件仍暴露出商业创意与法律规范之间的深层矛盾。
店铺取名←警茶〞
一、法律框架下的商业命名规则
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不得使用或变相使用党政军机关名称、特定称谓,且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或造成公众误解。本案中,“警茶”虽未直接使用“警察”全称,但其谐音与警察职业形成强关联,结合店铺张贴的警察卡通形象(部分图案甚至佩戴警徽),已构成“变相使用特定称谓”的风险。法律专家指出,此类设计可能使消费者误认为店铺与公安机关存在合作关系,从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混淆行为”的禁止性规定。
从商标法角度看,《商标法》第十条明确禁止将国家机关标志作为商标使用。尽管“警茶”未直接注册为商标,但其通过元素解构规避法律的行为,已触碰“临界营销”的红线。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含“警”字餐饮企业达147家,其中83%在近三年注册,折射出商家在流量焦虑下的冒险冲动。
二、争议背后的社会认知分裂
事件引发的舆论分歧,实质是商业解构主义与公共领域严肃性的碰撞。广州大学民调显示,68%受访者认为该行为削弱执法机关权威性,而26%年轻消费者认为“无伤大雅”。这种代际认知差异,在某顾客发布“手持‘警茶’打卡派出所”的抖音视频时被具象化——职业神圣性与娱乐化消费的矛盾,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被进一步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争议并非孤例。此前“饺警局”“消防控”等名称因涉嫌模仿国家机关标识被驳回,而“今日油条”“阿sir咖啡”等案例最终以商家调整名称收场。此次“警茶”事件中,店铺虽未直接使用警徽,但将警务元素融入品牌视觉系统的行为,已突破公众对国家机关严肃性的认知底线。
三、监管趋势与企业合规路径
面对此类“擦边球”营销,监管部门正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升级《商业标识审核指南》,新增“不得暗示国家机关背书的二十类情形”,深圳等地已试点AI审核系统,通过语义联想库自动拦截“军咖”“法茶”等名称。这一转变倒逼企业创新回归价值创造本质,而非依赖蹭热点、博眼球的短视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合规命名需把握三个原则:一是避免使用与国家机关相关的谐音或符号;二是审慎评估名称与视觉设计的整体效果,防止产生误导性联想;三是建立法律风险前置审查机制,必要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合规性论证。此次事件中,若核查确认卡通形象存在误导性,店铺可能面临整改标识甚至名称变更的法律后果。
四、公众参与与法治意识提升
事件的社会价值在于,它为公众提供了一次生动的法治教育实践。消费者在享受商业服务时,应增强对商家资质的辨别能力,避免因“警茶”等名称产生不当联想。同时,公众对类似事件的监督与讨论,有助于推动法律解释的细化和监管标准的完善。正如法律界人士强调,此类案件的判定需综合考虑公众认知——若多数消费者易产生误解,则可能被认定为不当使用。
“警茶”事件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商业自由与法律边界的复杂关系。在追求创意与流量的同时,企业需敬畏法律、尊重公序良俗,避免以“打擦边球”的方式触碰红线。监管部门则应动态调整规则,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创新压缩模糊空间。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商业活力与社会秩序的平衡,让市场真正成为创新创造的沃土,而非投机取巧的试验场。
来源:有趣的小猫科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