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危险了!遭大批蒙面车主围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7:10 1

摘要:他说自己暂停了出差、取消了会议,连社交媒体都停更了一段时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情绪低落”。

雷军归来

小米汽车再次问鼎

5月10日清晨,雷军的微博恢复更新, 配文不长,却情绪沉重。

图源:微博

他坦言,这段时间是 “小米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

他说自己暂停了出差、取消了会议,连社交媒体都停更了一段时间。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情绪低落”。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一个多月,小米SU7 Ultra仿佛走上了一条“从神坛跌落”的快车道。

高速爆燃、动力限制、挖孔风道成装饰、工时争议……

图源:B站

雷军不是一个习惯回避问题的创业者。

他过去的公众形象是“亲力亲为、风雨无阻”。

他可以半夜发微博与粉丝互动,也能在发布会上热泪盈眶谈情怀。

然而这一次,他选择了沉默。

对比小米一直以来的品牌风格,雷总的沉默,往往就意味着品牌自身的转型。

这种处理方式当然有其战术上的考量: 不火上浇油,也不急于澄清;

既避免正面交锋,又试图用时间淡化情绪。

然而,也有分析指出,此次雷军的“复出”,一方面是他试图重建品牌沟通的通道。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小米新品的新一轮发布预热造势。

据媒体报道,小米汽车首款SUV YU7和小米15S Pro手机或将于近期发布。

图源:微博@雷军

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日发布的 4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上,小米SU7在4月 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中, 取得了10-50万区间榜首。

图源:微博

虽然,此前小米SU7因中国汽车质量网排行垫底,以及各种舆论争议, 但销量依然高涨。

从定车到退车

蒙面车主,另有隐情

就在雷军健身打卡后的第三天,网上出现了一大批 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要求退车的视频。

图源:小红书

视频中,几十名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发声,要求“无损退车”。

值得一提的是,车主们一致的戴着口罩,有的面部模糊处理。

实际上,所谓“无损退车”,并不常见。

图源:小红书

消费者通常退的是衣服、电子产品,而退车,尤其是“无损退车”,意味着车企要全额退还已支付的车款、定金、选配费用,

甚至不排除“退一赔三”的索赔主张。

在新零售参考看来,退车潮的源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

比如,小米SU7 Ultra宣传拥有1548马力的顶级动力,但车主收到车后才发现,要在特定赛道跑出成绩才能“解锁”全部性能,否则就只有900马力。

图源:小米汽车

相当于你花了高价买一台“性能怪兽”,却被告知得先打通一关游戏才能用全力。

二是选配配置涉嫌“虚假宣传”。

最具争议的当属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中它能优化空气动力、辅助轮毂降温,实测中却被揭露为“纸巾吹不动、孔洞封死”的装饰件。

图源:微博

三是小米回应迟缓、补偿缺乏诚意。

小米迟至5月7日才发布回应, 对动力限制问题仅给出暂停推送及5000积分补偿;对前舱盖争议,只给予已购车主价值约2000元的积分。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在这种情况下,“信任感”迅速崩塌。

从最初的狂热抢购、情怀满满,到如今车主组团要求退车,只用了不到两个月。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 退车声浪中可能掺杂了“带节奏”行为,比如二手车商介入、虚假订单制造、模糊身份发言等。

图源:微博

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核心事实: 小米这一次确实在营销上出了问题。

原本大家愿意相信你,是因为一直“说到做到”;

现在大家质疑你,是因为“言行不一”。

而这,正是品牌最危险的时刻。

小米急刹车

雷军如何翻盘?

回顾整个小米汽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说,它在营销层面几乎做到了极致: 雷军亲自站台,用“千人团队、三年研发、十倍投入”的口号塑造产品高度,

用“年轻人的第一辆高端车”打情感牌。

图源:小米汽车

SU7也以中端价格媲美豪车配置,发布会、直播、测试等环节全程高调,舆论空间铺天盖地。

图源:小米汽车

但问题也恰恰出现在这里—— 当一个品牌把“讲故事”发挥到极致,它的产品就不能再容忍半点疏漏。

否则,这些叙述、情怀、技术承诺,就会迅速反噬。

车不同于手机。它的试错成本远高于数码产品。一辆售价50万元的SU7 Ultra,不再是“性价比小米”的延续,而是用户真金白银投下的一票信任。

当宣传的马力成了“虚晃一枪”,当选装的部件变成装饰面板,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就会崩塌。

雷军曾经说,“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

可现在看来,风口过去了,真正能飞的,是那些技术扎实、口碑扎实的企业。

图源:微博@雷军

然而,现在的用户不再盲目相信发布会上的演讲词,媒体们也会拿出纸巾去测试风道,会查找电机马力资料,会对比每一个配置项的真实性。

图源:微博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米再想用情怀带动消费,已经远远不够。

那么,小米该怎么办?

首先,是放下“封神”的幻觉,接受现实的质疑。

这一波争议,不是“水军”搞的舆论战,而是普通消费者被激怒的结果。

其次,是彻底改变产品的宣传逻辑,修正那些“高举高打”的话术。

用实际性能兑现承诺,而不是靠“赛道成绩”附加条件来限制核心价值。

最后,更要正视信任危机的深层矛盾。

不是靠送几千积分就能解决的,而是要从管理制度、产品决策、服务理念上重新建立用户关系。

从“封神”到“翻车”,这条路短得令人唏嘘。

而从“翻车”回归正轨,注定更为艰难。

伟大企业不是不犯错,而是能在错误中自省、自救、重建。

雷军曾说,“伟大是熬出来的”。

但现在, 小米首先要学会如何把“信任”熬回来。

毕竟, 唯有放缓扩张脚步、回归用户价值,才能在淘汰赛中生存下来。

来源:财经大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