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0日,《金融强国》新书发布会暨金融强国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英蓝国际金融中心召开,我国著名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团队的新书《金融强国——新资源暨金融资源学派视角》隆重发布。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国金融》记者对白钦先教授进行了专访。
C
nfinance
2025年5月10日,《金融强国》新书发布会暨金融强国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英蓝国际金融中心召开,我国著名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团队的新书《金融强国——新资源暨金融资源学派视角》隆重发布。在新书发布会上,《中国金融》记者对白钦先教授进行了专访。
作者|《中国金融》记者 许小萍
记者:首先祝贺您的新书《金融强国》隆重发布。您在发布会上谈到,这本书所凝结的思想经历了四十余载的风雨洗礼,也是您长期从事金融研究的积累与沉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部专著的创作历程。
白钦先:这本书的出版可谓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标志着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此谓天时;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前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此谓地利;在上述背景下,我的研究团队沉下心来,团结协作,继续从事着我们已经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金融理论研究,此谓人和。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强调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明确了金融发展方向。这一重要决策标志着我国金融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凸显了金融工作服务于国家大局、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使命。研读了会议内容后,我心潮澎湃,它唤起了我深沉而浓烈的家国情怀。我深感会议内容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希望通过对会议精神的深入研讨和学习,尤其是结合多年持续、系统、专业的研究,撰写一部学术专著,为未来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以及金融强国建设贡献绵薄之力。我们组建了一个由我和多位在金融、经济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在40多年的研究积淀和学术成果的支撑下,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和交流。在这些研讨中,我们加深了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碰撞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最终汇集成了这部著作。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本书的出版在学术界也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李扬教授、林毅夫教授等学界专家都对这部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记者:在这本书里,您对金融强国的要素进行了非常有逻辑性的梳理。请您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叙事脉络和主要内容。
白钦先:这本书共有十二章:第一章探讨了金融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解读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八个坚持”,以及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领域将成为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历史角度比较了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金融强国建设的历程以及西方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荷兰通过海上贸易和殖民地扩张成为16世纪、17世纪的金融强国,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殖民地贸易剥削崛起成为金融强国,而美国则凭借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其金融强国的地位。同时,通过对西方金融理论发展的梳理,我们对菲利普斯曲线、货币政策目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西方金融理论在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章到第八章对各国金融共性和中国金融特性进行了比较,强调了我国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共享性和主体性;指出我国金融强国的特征包括金融适度、金融适应、金融协调和金融可持续等内容;探讨了金融强国建设中资源配置的目标、主体、机制和结构;提出公共政策性金融理论是金融强国理论的重要一翼,公共政策性金融可以在民生保障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指出“强金融”必须有“强评级”,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议,呼吁培育中国评级机构的国际话语权。
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探讨了金融发展战略、开放战略以及竞争策略。金融发展战略有超前型、滞后型和适度型战略,而我国的选择是稳中求进,适度超前。在金融开放战略方面,本书分析了激进式开放战略和渐进式开放战略,强调中国应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进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书还分析了英国、美国、欧洲等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特点,指出中国应采取“合纵连横”“合作竞争”“以柔克刚”等策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力促美国与中国共担大国责任。
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探讨了金融强国的大国责任和最终目标。金融强国的大国责任包括承担促进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全球和平发展、全球经济发展、金融监管责任和金融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的责任;最终目标是实现强国富民,强调在金融强国建设中必须注重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改善社会中长期预期。
记者:请您谈谈这部专著在理论上有哪些独特的观点或创新。
白钦先:创新并非一日之功,是长期积累与沉淀的结果,创新性一直是本书孜孜以求的。这本书围绕金融强国这个核心点展开,提出了以下几个我认为比较独特的观点。
一是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的独特性,在中央文件提出关于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中国金融还应当具有共享性和主体性的观点。
二是提出了独特的金融资源配置理论,探索了金融资源配置向实体经济倾斜的机制,对金融资源配置进行了结构性分析。本书认为,在保障金融资源配置方面要向实体经济倾斜,金融发展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三是探索了利用政策性金融做好民生保障的路径。公共政策性金融理论是金融强国理论的重要一翼,具有突出的中国制度优势。除了用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产业发展之外,中国公共政策性金融在民生保障包括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是强调重视和把握国际信用评级主动权,强调必须掌握信用评级话语权,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议,呼吁培育中国评级机构的国际话语权。
五是提出了金融强国的发展战略、竞争策略以及金融强国的大国责任,并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强国富民,强调在金融强国建设中还必须注重民生问题。
正是有这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使得这本书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4&ZD093)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体系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一般都代表着国内的最高研究水平。能获得这样的成绩,我深感荣幸,也备受鼓舞。
记者:您是我国金融学术界的领军人物,在诸如政策性金融等多个领域均有开创性贡献。作为老一辈金融专家,您对中国的金融理论工作者有哪些期待和嘱托。
白钦先:在4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我和我的团队始终满怀家国情怀,肩负时代责任,刻苦钻研,在很多具有前瞻性的领域作出了不懈努力,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而且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金融理论人才。我本人也有幸荣获2017年度“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金融强国建设是百年大计,需要有志于促进中国金融崛起的人才并肩作战,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思想和理论支撑,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推进相关理论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当前,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素材。党中央鼓励用“两个结合”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学者因而也积淀了更加充足的自信和底气。中国年轻的金融学者,必须放眼世界、脚踏实地、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研究我国自身的金融问题,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我国所面临的问题。另外,还要继承和发扬东方文明长于理性、理念、理论及战略思维,以及重人理、人学与定性研究的优势,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金融学中重实务、实践、实证及定量研究之长,实现既符合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一般经济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金融学的发展与再造。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学、金融学领域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