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舅舅,您吃点东西吧。”晓月端着一碗清粥,坐在病床边。
刘建国费力地摇摇头,从被褥里摸索出一本褪色的存折。
“晓月,这里面有500块钱,密码是你的生日。”他的声音断断续续,“留给你做个纪念。”
“我的房产和商铺,都留给欣儿了。”刘建国看了眼门外,又转向晓月,“你拿着存折,记得要亲自去取。”
晓月接过那本旧存折,强忍着眼泪:“舅舅,您会好起来的。”
老人虚弱地握了握她的手:“傻孩子,别哭。”
三天后,当晓月独自走进银行,柜员看着电脑屏幕的表情让她心头一紧——
“晓月,你舅舅说想吃糖醋鱼了。”邻居张阿姨在楼道里喊道。
“知道了,张阿姨。我这就去买条鲜鱼。”晓月温柔地应着,手里提着刚买的药。
“这孩子真孝顺,比亲生的还亲。”张阿姨感慨地对旁边的人说。
晓月听着这话,鼻子一酸,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十五年前的那个雨夜,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那年晓月十一岁,放学回家的路上,一辆失控的货车撞向了她和母亲。
母亲用身体护住了她,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晓月的父亲在她五岁时就因肝癌去世了,这一下,她彻底成了孤儿。
母亲的葬礼上,亲戚们围坐在一起商量晓月的去向。
“我家里三个孩子,实在养不起第四个。”二姨摇着头,眼神躲闪。
“我们两口子都要上班,白天没人照看孩子。”三姨也推脱着。
“要不送福利院吧。”不知道谁小声嘀咕了一句。
晓月缩在墙角,抱着母亲的遗像默默流泪。她不想去福利院,可是又能去哪里呢?
“晓月是我妹妹唯一的骨肉,我来养。”
一个浑厚的男声打破了沉默。说话的是晓月的舅舅刘建国,今年刚好五十岁,是市里一家大型国企的高级工程师。
他个子高大,面容憨厚,平时话不多,但说出的话很有分量。
“建国,你一个大男人,怎么带孩子?”有人质疑道。
“我会学。”刘建国走到晓月面前,蹲下身子,用粗糙的大手轻轻擦去她脸上的泪水,“晓月,愿意跟舅舅回家吗?”
晓月抬起泪眼朦胧的小脸,看着舅舅温暖的眼神,用力地点了点头。
“舅舅……”她的声音带着哭腔。
“别怕,以后舅舅就是你的依靠。”刘建国把她抱在怀里,
“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第二个女儿。”
刘建国的家是个三室两厅的房子,位于市中心的老小区。
他的妻子十年前因为乳腺癌去世了,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刘欣。
刘欣当时二十八岁,刚从美国读完金融硕士回国,在上海一家知名的投资公司做分析师。
晓月第一次踏进这个家时,刘欣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财经新闻。
她抬头打量着这个瘦小的女孩,眼神里透着明显的不悦。
“爸,你真要收养她?”刘欣皱着眉头问。
“不是收养,是照顾。晓月是你表妹,是一家人。”刘建国纠正道。
“随便你怎么说。”刘欣冷冷地扔下这句话,起身走向自己的房间,“我明天要回上海,公司还有很多事。”
“欣儿,晓月刚来,你就不能……”
房门“砰”的一声关上了,把刘建国的话堵在了喉咙里。
刘建国歉意地看着晓月:“你姐姐她工作压力大,你别往心里去。来,舅舅带你看看你的房间。”
他领着晓月来到一间朝南的卧室,房间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洁。床上铺着淡蓝色的床单,书桌上摆着一盏台灯,窗台上还放着一盆绿萝。
02“这是你姐姐以前的房间,我重新粉刷了一下。”刘建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看看还缺什么,舅舅再去买。”
“不缺,很好了。谢谢舅舅。”晓月的眼眶又红了。
晚饭时间,刘建国做了一桌子菜:糖醋排骨、清蒸鲈鱼、西红柿鸡蛋汤,还有几个素菜。
“不知道你爱吃什么,就多做了几样。”他一边说一边给晓月夹菜,“来,多吃点,你太瘦了。”
刘欣从房间出来,看到满桌的菜,语气有些讽刺:“爸,你以前可没这么勤快。”
“今天是晓月来咱们家的第一天,当然要隆重一点。”刘建国说道。
“哦,那以后呢?天天这么隆重?”刘欣坐下来,自顾自地吃着。
饭桌上的气氛有些尴尬。晓月低着头小口吃饭,不敢发出太大的声音。
“晓月,你今年上几年级了?”刘建国打破沉默。
“五年级。”晓月小声回答。
“学习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就跟舅舅说。”
“还好,就是数学有点难。”
“没事,舅舅是工程师,最擅长数学了,以后我来辅导你。”刘建国笑着说。
刘欣突然放下筷子:“爸,你别忘了,你还要上班呢。哪有那么多时间?”
“下班后总有时间的。”刘建国看了女儿一眼,“你小时候,我不也是这么辅导你的吗?”
“那不一样。”刘欣站起身,“我吃饱了。”
看着女儿离开的背影,刘建国叹了口气。他转头对晓月说:“别在意,你姐姐就是这个脾气。慢慢就好了。”
第二天一早,刘建国就起来做早餐。煮粥、煎蛋、热牛奶,还准备了两个肉包子。
“晓月,起床了。”他轻轻敲门。
晓月揉着眼睛出来,看到桌上丰盛的早餐,有些不知所措:“舅舅,我自己来就行。”
“第一天上学,要吃饱。”刘建国把书包递给她,“我一会儿送你去学校。”
“不用了,我认识路。”
“不行,你刚转学,我得跟老师说明情况。”刘建国坚持道。
到了学校,刘建国找到班主任,详细说明了晓月的情况,拜托老师多关照。
“刘师傅您放心,我会照顾好晓月的。”年轻的女老师保证道。
从那天起,刘建国的生活完全改变了。他每天早起做早餐,晚上下班就直接回家做晚饭。周末带晓月去书店买学习资料,去公园散步,去商场买衣服。
“舅舅,这件太贵了。”晓月看着标价,连连摇头。
“不贵,你正在长身体,要穿好一点。”刘建国坚持买下来。
同事们发现刘建国变了。以前经常加班的他,现在到点就走。有人开玩笑:“老刘,你这是要当家庭妇男啊?”
“家里有孩子要照顾。”刘建国笑着回应。
三个月后,晓月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环境。她的成绩稳步提升,期中考试还拿了班级第五名。
“舅舅,你看!”她兴奋地拿着成绩单。
03“真棒!”刘建国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周末舅舅带你去吃好吃的,庆祝一下。”
刘欣偶尔回家,看到父亲和晓月亲密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一次,她忍不住发作了:“爸,你是不是忘了还有我这个亲生女儿?”
“怎么会呢?”刘建国愣了一下,“你在上海工作忙,我也帮不上什么。晓月还小,需要人照顾。”
“她需要照顾,我就不需要关心了?”刘欣的声音有些哽咽。
“欣儿,你别这样想。”刘建国走过去拍拍女儿的肩膀,“你永远是爸爸的宝贝女儿。晓月来了,咱们家也热闹些,不好吗?”
刘欣甩开父亲的手:“好,你们热闹吧,我不打扰了。”
她提前结束了假期,回到了上海。
转眼间,晓月上初中了。青春期的她开始有自己的小心思,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生闷气。
有一次,她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
“晓月,吃饭了。”刘建国敲门。
“不吃。”里面传来闷闷的声音。
刘建国想了想,端着饭菜坐在门口:“那舅舅在这里陪你。记得你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把自己关起来。那时候你才十一岁,现在都快十四了。”
房间里没有声音。
“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不开心的事。舅舅年轻的时候,也经常跟同事吵架。
有一次差点打起来,你舅妈还骂我冲动。”刘建国自言自语,“后来我想明白了,人和人相处,退一步就海阔天空了。”
门悄悄开了一条缝,晓月红着眼睛探出头:“舅舅,对不起。”
“傻孩子,跟舅舅还说什么对不起。”刘建国把她拉出来,“来,吃饭,菜都凉了。”
初三那年,学习压力特别大。晓月经常学习到深夜,刘建国就陪着她,给她泡茶,准备夜宵。
“舅舅,你去睡吧,我没事。”晓月心疼地说。
“我不困,正好看看书。”刘建国拿着一本工程杂志,其实眼睛一直盯着晓月。
中考前夕,晓月压力大到失眠。刘建国发现后,每天晚上都会给她热一杯牛奶,陪她聊天解压。
“舅舅,如果我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晓月忧心忡忡。
“考不上就考不上,普通高中也挺好。”刘建国安慰道,“人生的路很长,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什么。”
“可是……”
“没有可是。”刘建国摸摸她的头,“舅舅对你只有一个要求,健康快乐就好。”
中考成绩出来了,晓月考上了市重点高中。那天,刘建国比她还激动,给所有亲戚朋友打电话报喜。
“我家晓月考上一中了!”他的声音里满是自豪。
高中三年,晓月更加努力。她知道舅舅不容易,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舅舅会不会高兴。
高考那年,刘建国比晓月还紧张。他提前请了年假,专门在家照顾晓月。
04“舅舅,你不用这样。”晓月有些不好意思。
“高考是大事,我得全力支持你。”刘建国认真地说。
考试那几天,他每天早早起来准备营养早餐,亲自送晓月去考场,在外面等着接她。
“舅舅,你回去吧,太热了。”晓月担心他中暑。
“没事,我在树荫下等。”刘建国挥挥手,“快进去,别迟到了。”
高考成绩公布,晓月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大学。
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刘建国的眼眶红了。
“好,好,有出息了!”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你妈妈在天上一定很欣慰。”
晓月扑进舅舅怀里:“舅舅,谢谢你。”
“傻孩子,谢什么。”刘建国拍着她的背,“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临行前一晚,刘建国坐在晓月床边,有些不舍:“到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有事就给舅舅打电话。”
“我会的。”晓月点点头,“舅舅,你也要保重身体。”
“放心吧,舅舅身体好着呢。”刘建国笑着说,其实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了。
大学四年,晓月每个假期都会回家。她发现舅舅的变化很大,头发白了大半,背也有些驼了。走路的步伐也不如以前稳健。
“舅舅,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晓月担心地问。
“没有,就是年纪大了。”刘建国摆摆手,“你不用担心。”
大二的暑假,晓月发现舅舅走路开始需要扶着墙。她坚持带他去医院检查。
“医生,我舅舅这是怎么了?”
医生看着检查报告,表情严肃:“初步诊断是帕金森病早期,需要长期服药控制。”
晓月的心一沉。她了解这个病,知道它会慢慢夺走一个人的行动能力。
回家的路上,刘建国反倒安慰她:“没事的,早期容易控制。你安心上学,舅舅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从那以后,晓月更频繁地往家跑。她买了很多关于帕金森病的书籍,学习护理知识。
每次回家都会检查舅舅有没有按时吃药,陪他做康复训练。
大四上学期,晓月收到了省城一所重点中学的邀请函。
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可她却犹豫了。
“舅舅,我想回来工作。”一天晚上,她对刘建国说。
“别傻了,那么好的机会。”刘建国急了,“你留在省城发展,前途无量。”
“可是我想陪着您。”晓月握着他的手,“您养大了我,现在该我照顾您了。”
“我还不到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刘建国固执地说,“你要是真为我好,就好好在省城工作。”
可晓月还是放弃了那个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在一所普通中学当了语文老师。
刘欣知道这件事后,打电话质问晓月:“你疯了吗?放着好好的前途不要?”
“姐,舅舅需要人照顾。”晓月平静地说。
“他需要的是专业护工,不是你的牺牲。”刘欣有些恼火,“再说了,他还有我这个亲生女儿呢。”
05“那你什么时候回来?”晓月反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
刘欣确实很少回家。她在上海的事业蒸蒸日上,已经升到了投资总监的位置。她的生活里只有工作和应酬,早就没有了家的概念。
晓月开始了规律的生活。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好早餐后叫舅舅起床。
帮他洗漱,陪他吃饭,然后去学校上课。
中午回来做午饭,下午下课后去菜市场买菜,回家做晚饭。
“晓月,你这样太辛苦了。”刘建国看着忙碌的外甥女,心里很不是滋味。
“不辛苦。”晓月笑着说,“能陪着舅舅,我很开心。”
晚饭后,两人会在小区里散步。刘建国拄着拐杖,晓月扶着他,一步一步地走。邻居们都羡慕刘建国有个这么孝顺的外甥女。
“老刘,你真有福气。”王大爷说。
“是啊,晓月比亲生女儿还亲。”刘建国自豪地回应。
有一次,楼下的李阿姨拉着晓月说:“闺女,你也该考虑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了。你们学校的小张老师不错,要不要阿姨给你介绍介绍?”
晓月笑着摇头:“李阿姨,我现在挺好的,不着急。”
“可你都二十六了,再不找就成老姑娘了。”
“没事的,缘分到了自然就有了。”晓月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聊。
其实,不是没有人追求晓月。学校里的年轻老师,朋友介绍的对象,她都婉拒了。
她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没法给别人一个完整的家。
刘建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次他试探地问:“晓月,要不要舅舅给你介绍个对象?”
“舅舅,您就别操心了。”晓月打岔道,“快,该吃药了。”
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着。直到半年后的一次复查,医生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
“刘先生的胰腺上有个肿块,建议尽快做进一步检查。”医生的表情很凝重。
一周后,确诊结果出来了——胰腺癌晚期。
晓月拿着诊断书的手不停地颤抖。她强忍着泪水,问医生:“还能活多久?”
“如果积极治疗,可能有半年左右。”医生叹了口气,“但病人年纪大了,又有帕金森病,情况不太乐观。”
走出医生办公室,晓月再也控制不住,蹲在走廊里失声痛哭。
刘建国坐在病床上,看着外甥女红肿的眼睛,心里什么都明白了。
“别哭了,人总有这一天。”他伸手擦去晓月的眼泪。
“舅舅,我们换家医院看看。”晓月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国外有新的治疗方法,我们去试试。”
“傻孩子,别折腾了。”刘建国摇摇头,“我的身体我清楚。你给欣儿打个电话吧,让她回来一趟。”
晓月拨通了刘欣的电话。
“姐,舅舅病了,胰腺癌晚期。”她努力控制着声音。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有多严重?”刘欣的声音很冷静。
“医生说……可能只有几个月了。”
“那有准备遗嘱了吗?家里的房子和财产要提前安排好。”
06晓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舅舅病危,刘欣关心的竟然是遗产。
“姐,舅舅现在最需要的是家人的陪伴。”
“我知道了。等我这个项目忙完就回去。”刘欣显得有些不耐烦,“你先照顾好他。”
挂了电话,晓月心里一阵难过。她回到病房,强装笑脸:“姐姐说过几天就回来。”
刘建国看着她,什么都没说。他太了解自己的女儿了。
出院后,晓月向学校请了长假,全心全意照顾舅舅。
她买了很多书,学习如何护理癌症病人。
每天变着花样做舅舅爱吃的菜,哪怕他只能吃一点点。
“晓月,别忙了,陪舅舅聊聊天。”刘建国拍拍身边的位置。
晓月坐下来,握着他的手:“舅舅,您想聊什么?”
“记得你刚来的时候,瘦瘦小小的,跟只小猫似的。”刘建国眼里满是回忆,“现在都长成大姑娘了。”
“都是舅舅养得好。”晓月眼圈红了。
“这些年,辛苦你了。”刘建国叹息道,“我知道你放弃了很多,都是为了我这个老头子。”
“舅舅,您别这么说。”晓月摇摇头,“您给了我一个家,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刘建国看着她,眼里满是慈爱:“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养大了你。”
趁着还能活动,刘建国提出了一个心愿清单。他想去海边看看,想回老家看看,想见见几个老朋友。
晓月二话不说,立刻开始安排行程。她租了一辆车,带着舅舅开始了这趟特殊的旅行。
第一站是海边。刘建国坐在轮椅上,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眼里闪着泪光。
“我和你舅妈结婚的时候,说好了要一起来看海。”他喃喃自语,“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晓月推着轮椅,静静地陪着他。海风很大,她怕舅舅着凉,把自己的外套披在他身上。
“舅舅,冷不冷?”
“不冷。”刘建国深吸一口气,“这海风真舒服。”
第二站是老家。那是一个小山村,刘建国就是在那里出生长大的。村里的老人们看到他,都围了上来。
“建国,你怎么瘦成这样了?”
“老了,不中用了。”刘建国笑着应付。
晓月扶着他,在村里转了一圈。经过一座老房子时,刘建国停了下来。
“这是我小时候住的地方。”他指着已经有些破败的土房,“你舅妈就是在这里嫁给我的。”
“舅舅,进去看看吗?”
“不了,就在外面看看就好。”刘建国摇摇头,“有些东西,留在记忆里最美。”
最后一站,是去看望几个老朋友。这些都是刘建国的大学同学,现在也都退休了。
“老刘,你怎么成这样了?”老朋友们看到他的样子,都很吃惊。
“人老了,总有这一天。”刘建国反倒很淡然。
朋友们陪他聊了很久,回忆着年轻时的趣事。晓月在一旁用手机记录着,她知道这可能是舅舅最后一次见这些老朋友了。
07回到家后,刘建国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已经不能下床了,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
清醒的时候,他会拉着晓月的手说话。
“晓月,舅舅有件事要办。”
“什么事?”
“请个律师来,我要立遗嘱。”
晓月心里一阵酸楚,但还是按照舅舅的意思,请来了律师。
“我名下有两套房产,一套是现在住的这个,一套在城东。还有一个临街的商铺。”刘建国对律师说,声音有些虚弱,“这些都留给我女儿刘欣。”
晓月站在一旁,一点意外都没有。她从来没想过要舅舅的财产。
“还有一件事。”刘建国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本旧存折,颤抖着递给晓月,“这里面有500块钱,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存的。密码是你的生日。就当是舅舅给你的纪念吧。”
晓月接过存折,眼泪止不住地流:“舅舅……”
“别哭。”刘建国费力地抬手,擦去她的眼泪,“舅舅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有你这个外甥女。这十五年,是你给了我最温暖的陪伴。”
他停了停,喘了口气继续说:“我知道,欣儿她……她心里只有事业。可你不一样,你是真心对我好。谢谢你,孩子。”
立完遗嘱的第二天,刘欣终于回来了。她穿着一身名牌套装,踩着高跟鞋,神色匆匆。
“爸。”她走到床边,表情有些不自然。
刘建国睁开眼睛,看着许久未见的女儿:“欣儿,你瘦了。”
“工作忙。”刘欣简短地回应,“您感觉怎么样?”
“还好。”刘建国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刘欣在家里待了两天就又要走。临走前,她找到晓月:“遗嘱的事办好了吗?”
“办好了。”晓月平静地说。
“那就好。”刘欣点点头,“爸这边你多费心。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
看着刘欣离去的背影,晓月心里五味杂陈。
又过了一个星期,刘建国的情况急转直下。医生说,可能就是这几天了。
那天夜里,刘建国突然清醒过来。他拉着晓月的手,声音微弱:“晓月……”
“舅舅,我在。”晓月俯身靠近。
“答应我……好好活着……找个好人家……”
“舅舅,您别说了,好好休息。”晓月泣不成声。
“还有……”刘建国费力地指指床头柜,“那里面……有东西……给你……”
晓月打开抽屉,里面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这是……我写的……关于你的……”刘建国的声音越来越弱。
凌晨三点,刘建国在睡梦中安详地走了。临走前,他的手紧紧握着晓月的手,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
刘欣接到电话后,第二天就赶了回来。她的脸上看不出什么悲伤,更多的是疲惫。
“爸走得安详吗?”她问晓月。
“很安详,没有痛苦。”晓月红着眼睛回答。
葬礼简单而隆重。来的大多是刘建国的同事和朋友,还有晓月的同事们。刘欣全程都很冷静,处理各种事务有条不紊。
08葬礼结束后,律师宣读了遗嘱。听到所有的房产都归自己,刘欣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晓月小姐,请稍等。”律师叫住了正要离开的晓月,私下递给她一个密封的牛皮纸袋,“刘先生特别交代,这个要在他去世七天后才能打开。”
晓月接过纸袋,心里充满疑惑。舅舅还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
刘欣开始忙着处理房产。她计划把老房子卖掉,说是房子太旧了,留着也没用。
商铺准备租出去,每月能有不错的收入。
晓月则一个人静静地整理着舅舅的遗物。每一件东西都承载着回忆。
在书桌的抽屉里,她找到了那本日记。
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1996年3月12日,晴。
今天是晓月来我家的第一天。
这孩子真可怜,眼睛哭得跟核桃似的。
我答应过妹妹要照顾好她,一定要说到做到。”
晓月的眼泪滴在纸上,晕开了墨迹。她一页页地往下翻。
“1996年5月20日,阴。晓月今天考了全班第三名,进步很大。我奖励她吃了顿大餐,看她吃得满嘴油的样子,真可爱。”
“1997年9月1日,晴。晓月上初中了,个子长高了不少。她说想学钢琴,我打算存钱给她买一架。”
“2000年6月8日,雨。晓月中考结束了,看她轻松的样子,应该考得不错。这孩子真争气。”
“2003年6月9日,晴。高考结束了,晓月说感觉还行。不管考得怎样,她都是我的骄傲。”
“2007年7月15日,晴。晓月大学毕业了,她说要回来工作。我劝她留在省城,可她坚持要回来陪我。这孩子,太懂事了。”
“2010年3月12日,阴。今天是晓月来我家14周年。
看着她忙前忙后的样子,我心里既欣慰又愧疚。
要不是我,她现在应该在大城市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一篇日记是住院前一周写的:
“2011年2月3日,晴。医生说我的情况不太好,可能时日无多了。
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晓月。
这些年,她为我付出太多,我却不能给她什么。
希望这个傻丫头以后能遇到一个真心疼她的人,好好过日子。”
晓月合上日记本,泣不成声。原来舅舅一直都在为她着想,一直都在默默守护着她。
第二天,她去银行打算把那500元取出来。
虽然钱不多,但这是舅舅留给她的念想。
“您好,请帮我查一下这个账户。”晓月把存折递给柜员。
柜员接过存折,在电脑上操作起来。突然,她的表情变了,眼睛瞪得大大的。
“请稍等。”柜员叫来了主管。
两人对着电脑屏幕小声商量着什么,不时抬头看看晓月。
“小姐,请问您是户主本人吗?”主管谨慎地问。
“不是,这是我舅舅留给我的。他已经……”晓月没有说完。
“那您有相关的证明吗?”
晓月拿出了舅舅的死亡证明和自己的身份证。
09主管仔细核对后,说出的一句话却如晴天霹雳,让晓月几近晕厥...
“小姐,这个账户的余额是……500万元。”
“什么?”晓月以为自己听错了,“您说多少?”
“500万元。”主管重复道,“不是500元,是500万。”
晓月的脑子“嗡”的一下,完全懵了。她反复确认:“您确定没有看错?是这个账户吗?”
“确定。”主管肯定地说,“这个账户从1985年开始,每个月都有固定存入,从未取过。加上利息,现在是500万零3千元。”
晓月扶着柜台,腿都软了。舅舅明明说只有500元,怎么会是500万?
她恍恍惚惚地离开银行,脑海里全是疑问。舅舅这么多年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从来没有表现出很有钱的样子。这笔巨款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到家,晓月坐在沙发上发呆。她想起了那个神秘的牛皮纸袋,看看日期,明天就是第七天了。
这一夜,晓月几乎没合眼。她不停地回想着和舅舅相处的点点滴滴,试图找到线索。
第二天一早,晓月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纸袋。里面有律师的一封信和一个小型录音机。
信上写着:“晓月小姐,当您看到这封信时,相信您已经发现了存折的秘密。这是刘先生的特别安排,具体情况请听录音。”
晓月的手有些颤抖,她按下了播放键。
熟悉的声音响起,是舅舅!
“晓月,我亲爱的孩子,当你听到这段录音时,我已经离开了。原谅舅舅对你撒了谎,存折里不是500元,而是500万。
”从你来到我们家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为你存钱。
每个月的工资,除了必要的开销,剩下的都存了进去。
还有单位的奖金、年终奖,包括一些投资收益,我都放在这个账户里。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你失去了父母,我不能让你再受任何委屈。我知道自己不能陪你一辈子,所以想给你留下一份保障。
”我了解欣儿,她是我的女儿,可她的心里只有事业和金钱。
如果我公开把钱留给你,她一定会闹的。
所以我故意把房产都留给她,让她安心。实际上,我把真正的财富都留给了你。
“这些年,你给了我太多的陪伴和温暖。
是你让我这个丧妻的老头子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你叫我一声舅舅,可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亲生女儿。
”500万不算多,但这是我的全部。希望它能让你过得更好,也希望你能用它去帮助更多的人。我知道你心地善良,一定会做正确的事。
“孩子,不要为我伤心。能遇到你,是舅舅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完整的晚年,谢谢你让我知道什么是天伦之乐。
”最后,舅舅想对你说: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要因为任何人委屈自己。找个好人,生几个孩子,过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舅舅永远爱你。”
录音结束了,晓月已经泣不成声。她抱着录音机,仿佛抱着舅舅,哭得像个孩子。
原来舅舅早就为她打算好了一切。那些年的省吃俭用,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为了给她攒钱。
正哭着,门外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
“晓月!开门!”是刘欣的声音,听起来很愤怒。
晓月擦干眼泪,去开门。
刘欣冲进来,脸色铁青:“你最好解释清楚!银行的人告诉我,爸爸有个500万的账户,受益人是你!”
“姐,这是舅舅的安排。”晓月平静地说。
“不可能!”刘欣歇斯底里地喊道,“那是我爸的钱,应该有我的份!”
晓月没有说话,只是把录音放给她听。
听完录音,刘欣的脸色更难看了:“就算是这样,我也要分一半!我是他的亲生女儿,有继承权!”
“姐,舅舅把房产都给你了。”晓月提醒道。
“那些房子加起来还不到300万!”刘欣毫不退让,“500万必须分我一半,不然我就去法院告你!”
看着歇斯底里的刘欣,晓月心里一阵悲哀。她想起了舅舅在录音里说的话,刘欣果然只在乎钱。
“姐,你先冷静一下。”晓月倒了杯水递过去。
“别跟我装好人!”刘欣打掉水杯,“要么分钱,要么法庭见!”
晓月沉默了一会儿,做了一个决定:“姐,我有个提议。”
“什么提议?”
“我想用这笔钱成立一个基金会,专门资助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读书。”晓月认真地说,“就叫'建国助学基金',纪念舅舅。”
刘欣愣住了:“你什么意思?”
“我不想要这笔钱。”晓月看着她,“但我也不想违背舅舅的心愿。他希望我用这笔钱去帮助别人,我想这样做。”
“你疯了?”刘欣不敢相信,“500万你说不要就不要?”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管理这个基金会。”晓月继续说,“这样既能完成舅舅的心愿,也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刘欣看着晓月,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她从小就觉得这个表妹碍眼,抢走了父亲的关注。可现在,面对500万的巨款,晓月竟然选择全部捐出去。
“为什么?”刘欣问。
“因为我曾经也是个失去父母的孩子。”晓月的眼里闪着泪光,“如果不是舅舅收留我,我可能连书都读不上。现在我有能力了,想帮助更多像我这样的孩子。”
“而且,”她看着刘欣,“舅舅最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姐妹和睦。这个基金会,也算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
刘欣沉默了很久。她想起了父亲,想起了自己这些年的冷漠,眼泪突然涌了出来。
“对不起。”她哽咽着说,“这些年,我太自私了。”
“姐,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晓月握住她的手,“舅舅希望我们都好好的。”
两个月后,“建国助学基金”正式成立。首批资助了20名困境儿童,其中有几个情况和当年的晓月很相似。
11成立仪式上,刘欣作为基金会的副理事长发言:“我的父亲刘建国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大爱。他收养了外甥女,给了她最好的教育和最温暖的家。现在,我们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晓月站在一旁,眼里含着泪花。
基金会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刘欣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基金会的运营中。两姐妹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晓月,这个孩子的情况和你当年很像。”刘欣拿着一份资料说。
“那就重点关注。”晓月仔细看着资料,“不光要资助学费,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你说得对。”刘欣点点头,“我现在才明白,爸爸当年不只是给了你钱,更给了你一个家。”
晓月依然在学校教书。她把舅舅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教他们什么是感恩,什么是传承。
“老师,您的舅舅真好。”一个学生说。
“是的,他是世界上最好的舅舅。”晓月微笑着,眼里却有泪光。
有一天,一个受助的小女孩来看晓月。她怯生生地问:“阿姨,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帮助别人。”
晓月摸着她的头:“好孩子,这就是爱的传递。”
时间过去了一年。每逢舅舅的忌日,晓月和刘欣都会一起去扫墓。
墓前摆满了鲜花,有一束是基金会的孩子们送的。卡片上写着:“谢谢刘爷爷,让我们有书读。”
“爸,您看到了吗?”刘欣轻声说,“您的爱还在继续。”
“舅舅,我按照您说的做了。”晓月把一朵白菊花放在墓碑前,“那些孩子都很优秀,就像您期望的那样。”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晓月觉得,那是舅舅在回应她们。
“舅舅,谢谢您。”她在心里说,“您给我的不只是500万,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爱。因为有您,我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被爱。”
夕阳西下,姐妹俩并肩走出墓园。她们知道,爱会一直传递下去,就像舅舅希望的那样。
那本厚厚的日记,晓月一直珍藏着。每当想念舅舅的时候,她就会翻开看看。日记的最后一页,她也写下了一段话:
“亲爱的舅舅,您用十五年的时光,教会了我什么是无私的爱。现在,我要用余生,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请您放心,我会好好的,会勇敢地追求幸福,会帮助更多的孩子。因为,爱从未离开。”
来源:叨哥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