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数普通人通过线上场景,如社交、电商、短视频平台及游戏、工具类软件,每天接触广告的时长大约20分钟。
文/狗蛋本蛋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一生中,有多少时间花在了看广告?
多数普通人通过线上场景,如社交、电商、短视频平台及游戏、工具类软件,每天接触广告的时长大约20分钟。
再算上线下场景,如电梯、商超、地铁、公交站,那么数据会拉长到30分钟。
一年就是10950分钟,相当182个小时。
假设我们18岁开始频繁使用手机直到70岁,仅取其中52年来计算,就是9464小时,即:
395天。
也就是,一辈子至少一年三个月时间用在了看广告上。
如果把社交平台的暗广再算上,那数据还得翻倍。
诸多形式的广告中,很多人和狗蛋一样,最讨厌电梯有声广告,强制收听、高频重复、内容粗俗,每一条都让人难以容忍。
这么多年被洗脑下来,狗蛋可以脱口而出的广告词包括但不限于:
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牙线就用小鹿妈妈;
多喝六个核桃,脑子666;
找工作,跟老板谈;
伯爵旅拍,想去哪怕就去哪拍;
其它的广告形式大多数可以主动关闭,不存在强制观看或收听,相对好受一些。
当然,频次多了,每次都要手动关闭也烦,比如膈应的朋友圈广告。
最近,东鹏特饮联手百度地图,又把广告形式玩出了新花样:
直接把广告焊在虚拟车道上
路线图成为巨型广告牌,开创了导航工具先河。
据网友反映,广告无法关闭,一定程度上影响转弯箭头等标识。
问了身边几位用百度地图的朋友,他们还没接收到类似广告。狗蛋推测,这种车道级广告形式,有可能还在小范围测试,或者百度地图根据区域、客群,做了特定投放。目前来看,还没到大面积运用。
广告形式本身引起了极大争议。
大多数人认为,导航的核心是安全,把广告焊死在车道上,会分散驾驶人员注意力,还会和关键信息抢焦点,存在安全隐患。
当然,也不全是批评的。有少数人认为,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这类导航软件没收费,有点广告正常。
后者模糊了一个焦点:
大家抗议的不是广告本身,而是广告形式。
在百度研发出车道级广告之前,高德地图的语音广告屡被诟病。
你驱车行驶在高速上,天很蓝、云很白,心情还不错,突然间,高德导航语音大声播报:
困了累了喝东鹏特饮
对,又是东鹏特饮,哪哪都有东鹏特饮。
有网友反映,被突如其来的语音广告吓到,影响正常驾驶。
狗蛋说,经过大声一吓,人都清醒了,哪还需要东鹏特饮。
再说,累了困了进服务区,而不是喝什么特饮。
广告强制收看收听,影响到行车安全,这才是大家抗议的根源。
因为导航更精准,铁柱用的是百度地图,他说:百度语音导航会提醒我加油,让搜索附近加油站,实际上,油还很多。
言外之意,可能在给加油站导流。
这也是导航软件的盈利模式之一。
整体来说,以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为代表的导航软件,盈利模式主要分三大块:
广告、增值服务、预装软件与合作;
预装软件,客户主要是车企、出行平台和物流服务商;
增值服务的受众,是各类商家或美团等本地生活平台,通过整合美食、酒店、旅游等生活服务信息,为合作商家或平台导流,获取佣金收入。
广告业务就更好理解了,就是最直接的投流,形式不限于开屏广告、导航页面弹窗。
问题来了,平台方搞钱的方式明明很多,为什么一定要“语音强播”“车道焊死”呢?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年初,阿里季度报显示,高德地图首次实现盈利(2024年10-12月),但没有提及具体金额。
在这之前,高德地图亏了近十年,最近六七年,每年亏损在10-20亿之间。
行业估算,高德地图2024年在线广告收入增长 12%,达到 78 亿元,占总营收比重 65%。
也就是说,高德能不能盈利,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广告收入如何。
但12%的增速对比过去已经大幅放缓,天花板迫近。
百度地图属于百度核心业务,不过财报没有单独列出数据,不单列,通常意味着状况不乐观。
据艾媒咨询2024年数据,国内导航软件市占率前三分别是:
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
作为江湖老大和老二,高德和百度为什么还难以盈利?这是因为地图数据更新维护、算法优化都要重金砸。
再加上市场份额方面,还没有形成谁独大的格局,为了抢夺用户,也会倒逼平台砸钱卷导航体验。
所以,作为最大收入来源的广告,也就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
怎么才能打动广告主爸爸?
高德说我抢占用户耳朵,百度说我抢占用户眼球,不同场景占领策略的背后,是两家对广告主资源的争夺白热化。
据透露,李彦宏在内部谈及百度2025年OKR,指出“地图CM做正”,意思是实现盈利。
按照高德地图的营收占比来看,百度地图要想盈利,同样得仰仗广告业务。
可以预见,无论高德还是百度,地图的商业化进程都将加速。
用户接受广告的频次还会提升。
不想接收广告,能不能付费制?
能是能,但没人敢开先河。大多数用户对看广告不敏感,对收费敏感。
所有能通过广告来钱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大厂,是很难克制对广告的迷恋的。
耳朵会被占领,眼睛会被占领,还好,呼吸不能占领。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