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00多家。这些企业都具有
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李凌达: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00多家。这些企业都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强的特征,在整个产业中发挥了强链、固链、稳链的重要作用。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表彰一批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来自“小巨人”企业的五位代表走进国新办发布厅,请他们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大家交流。
我们先来认识台上的代表,他们是: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夏梦莹女士,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亮先生,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童建喜先生,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先生,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杨兴德先生。
首先,我们请台上的代表作个自我介绍,有请夏梦莹女士。
夏梦莹(徐想 摄)
广东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临床运营资深总监 夏梦莹:
谢谢主持人。大家好,我叫夏梦莹,我是一位来自生物创新医药开发的科研工作者,目前就职于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担任新药进行临床试验的团队负责人。新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任何一个新药在上市获批之前,都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以及安全性。国际上一个有影响力的新药,从立项到获批上市,一般需要1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耗费10年以上的时间。尽管前方困难重重,我们仍然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让广大患者能够率先使用具有全球突破性的疾病治疗方案。从加入康方生物以来,我一共参与和负责了11个创新药物在全国范围的临床开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情是,目前我们已经研发上市的两款用于治疗胃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展示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已经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这为我们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用药经济负担。谢谢!
李凌达:
很多创新药都是患者的救命药,感谢你们的科学和严谨。下面,有请陈亮先生作介绍。
陈亮(徐想 摄)
江苏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亮:
非常感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我叫陈亮,是一名来自江苏丹阳农村的企业创始人。在过去15年时间里,我一直专注一项使命,就是为中国机床装备上我们自主研发的刀库技术。刀库,顾名思义,就是工业刀具的仓储中心。当一台数控机床面临复杂的加工任务的时候,刀库能够将手动换刀转化为快速精准的自动换刀,也就是机床的“弹药库”。
在无锡创业初始,我们面临进口刀库高昂的价格,我毅然决定:“我们要自主研发!”2013年,我带着所有积蓄回到丹阳创业,乡亲们对此表示不解,但是我坚持,农村出来的人也一定能够在精密制造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
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刀库技术里面的短板弱项,我记得2018年除夕夜,我带领着研发团队在寒冷的车间里,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我们团队里的老师傅激动得像个小孩子一样。我们研发的刀库不仅性能好,而且成本大幅下降。
有人问我为何如此执着?我坚信,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总要有人来守住这份匠心。在未来,我们将毅然坚持将更多刀库“短板弱项”技术转化为“杀手锏”。谢谢!
李凌达:
聚焦自主研发,攻克“短板弱项”,感谢这份匠心。下面,我们有请童建喜先生作介绍。
童建喜(徐想 摄)
浙江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童建喜: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叫童建喜,来自于浙江嘉兴,是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我长期从事通信领域基础的电子陶瓷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工作。
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从2019年开始,开展大规模的5G网络建设,涌现出了许多上市公司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我所在的细分行业是5G通信核心器件的重要分支——微波陶瓷材料和微波元器件。微波元器件的性能关系着通信信号传输的质量,而所用的陶瓷材料又是元器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我2006年博士毕业后,怀揣为行业做一点实事的决心,扎根企业研发一线十八年,成功开发出10余款陶瓷材料,这些陶瓷材料均在5G通信、网络通信以及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实现了大批量应用。在项目攻坚阶段,我带领我的团队持续作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材料的开发技术路径,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百余组的材料配方试验,我们开发的材料技术指标满足头部客户企业要求。
接下来,我跟我的团队一起,继续为我国通信行业以及电子通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谢谢!
李凌达:
怀揣做实事的决心,扎根科研一线十八载,感谢您的这份坚守。下面,有请葛群先生作介绍。
葛群(徐想 摄)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葛群: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叫葛群。我在芯片行业曾经工作了近30年,后来跨界进入了新型储能行业。今天我准备用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
第一个标签是“芯片老兵”。刚才提到,我在芯片行业摸爬滚打了近30年,我亲身见证了芯片越做越小、性能越来越强的整个发展历程。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超过亿万颗晶体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极致的不断追求。
第二个标签是“储能新兵”。新型储能行业是伴随着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长时储能技术能够将风能、太阳能这些“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变得像自来水一样随时随地可用,稳定可靠。但是过去整个长时储能技术和成本亟待突破,因为这个,在2018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创立了纬景储能,我的目标就是希望用我们的技术突破,让未来新能源以更低的价格、更高效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撑。
第三个标签是“跨界创客”。上述两份似乎不太相关的从业经历,让我有这样的机遇,把在芯片行业30年积累的方法学和一些方法论,以及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刻理解跨界融入到储能领域,尤其是新兴储能行业,到今天我们能够用AI技术去发现新的材料,用AI去监控生产线,保证产品的品质。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坚信人类会用更绿色、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去使用新能源。谢谢大家!
李凌达:
对创新的执着,对极致的追求,成就了这样的一份“老兵新传”。下面,有请杨兴德先生作介绍。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热工程部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 杨兴德:
大家好!我叫杨兴德,是一名来自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卫星总装工艺工程师。
今天很荣幸来到这里,跟记者朋友们进行交流。我们公司研制的卫星有很多种,我主要负责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总装工艺工作。这种卫星像给地球装上“透视眼”,能穿云透雾,进行全方位的观测,在国土监测、应急救灾等领域起着关键作用。我的工作主要是确保卫星从图纸到实物的完美转换,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型号完成立项后,要进行生产方案的规划,包括整星电缆怎么走线,使用什么样的工装吊具,总装流程怎么安排,先装什么,后装什么,什么时候测试,什么时候试验等,涉及几十道工序、几百个测试项。
同时,每颗卫星有不同的外形,有不同的载荷,各种参数各不相同,要实现星箭的顺利分离、机构的正常展开、卫星的正常工作,就需要严谨细致处理好每一处细节,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切努力功亏一篑。
多年来,我带领团队严守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我参与的很多颗卫星总装,突破实现了多个“国内首颗”,比如泰景四号01星是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遥感卫星。每当我仰望星空时,我知道自己亲手打造的卫星正服务国土监测、减灾救灾等,这种职业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谢谢!
李凌达:
默默坚守岗位,我想这是对奋斗者最好的诠释。再次感谢五位代表。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以专注、专业、专长见长,一般都在特定领域有自己的“绝活”,能否请各位代表们介绍一下,代表们都练成了哪些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独门绝技”,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又有怎样的感受体会?谢谢。
夏梦莹: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的“绝活”就是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出获得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药品,在传统的肿瘤治疗上,传统的生物单抗药物只能作用于一个关键的疾病治疗靶点,这在疗效上会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我们研发的新一代双抗药物,它可以同时作用于两个疾病关键靶点。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同时有两个途径去攻克肿瘤细胞建立的“保护伞”。同时,这两种途径是可以互相协作的,是一个1+1>2的方法,既可以提升药物的疗效,也可以提升用药的安全性,使得药物拥有治疗十几种肿瘤疾病的潜力。
在双抗药物的研发上,我们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从有理念到一步一步验证自己,我们现在已经逐步证明了我们自己,双抗新药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研发的一款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双抗新药,这个药物目前已经在一项Ⅲ期关键性临床试验中,对比国际标准治疗方案,实现疗效接近翻倍,这让我们团队都感到非常欢欣和鼓舞,因为当这个非常好的疗效数据公布在包括世界肺癌大会以及国际期刊上以后,引发了包括产业界以及国际医学界很大的反响。对于我们生物医药行业的这些同事来说,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就是为广大患者创建出先进的疗法及新药。谢谢。
陈亮:
我简单分享一下我们对于企业“独门绝技”的理解。我觉得,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我们专注于产品技术创新,不是单纯的刀库生产组装企业,突破了刀库重要零件加工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难题,并且长期跟各大类高校院所保持合作关系,持续提升我们的科技研发及创新能力。
第二,我觉得我们的绝活是专注于细分领域,我们不盲目扩张,从公司成立至今,所有的投资都聚焦在数控机床领域,并且坚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工人的技能,保证核心团队的稳定。
我想这就是我对我们公司“绝活”的两点理解。谢谢!
童建喜:
我来讲一下我的体会。我们公司在自主陶瓷材料研发以及产业化应用领域,练成了两项“独门绝技”。
一是对技术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我们通过建立材料周例会制度,定期总结经验,分析研发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项工作我们15年来从未间断。正是因为我们对技术的长期积累,以及我们集体的智慧,2019年底,我带领研发团队以及保障团队一起紧密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在6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5G基站元器件材料开发以及100多款新产品的研制,最后这些产品都取得了批量稳定化的应用。
二是对技术传承的匠心坚守。我们研发团队有一位87岁的老教授,目前仍坚持在我们的部门,给我们做研发工作指导。她把她的经验全部传授给我们,形成了标准化的手册,帮助我们年轻工程师试错成本降低50%以上,正是这种代际传承的企业文化,帮助我们企业稳步前行。
与其说是“独门绝技”,不如说是我们企业在细分行业30年的长期深耕,更离不开企业对我们基础材料研发工作的持续支持。我会继续接过这一棒,把我们的“绝活”转化为我们前行的动力。谢谢!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