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朱大爷已遗憾离世,逃过了地震,却没逃过意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18:20 1

摘要:就在所有人往安全方向撤离时,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包袱、扛着扁担,逆向走回已倒塌的村庄。他说家人都还活着,只是地里刚播的菜籽和小麦不能丢,他要回去看看,不想给国家增加负担。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北川县一片废墟。救援人员在现场持续搜救,幸存者集中转移。

就在所有人往安全方向撤离时,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包袱、扛着扁担,逆向走回已倒塌的村庄。他说家人都还活着,只是地里刚播的菜籽和小麦不能丢,他要回去看看,不想给国家增加负担。

当时在灾区采访的央视记者李小萌目睹这一幕。她上前劝说老人离开,但老人态度坚决,没有停下脚步。

采访过程中,一位路过的村民用平静的语气说,自己一家全部在学校里遇难,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背包里只有几瓶酒和几根腊肉,那是他目前仅剩的东西。

当天拍摄的这段采访视频未被完整播出,但现场画面和内容震撼人心。李小萌在镜头前情绪崩溃,眼泪止不住流下。她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拉住老人的扁担。镜头捕捉到她落泪的一刻,也记录下老人转身前的一句话:“谢谢你操心啊。”

这位老人名叫朱元荣,北川县人。那一次短暂的相遇,让无数人记住了这个逆行回家的老人。

2010年,李小萌获得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她提出希望能邀请朱元荣一起到北京参加颁奖礼。通过组委会协助,朱元荣乘坐火车来到北京。

这是他们地震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式见面。朱元荣没有发表任何言语,只是把家乡带来的腊肉和米酒交给李小萌。当她将代表职业荣耀的奖杯亲手交给朱元荣时,老人接过奖杯,没有多说,只是点了点头。

那次见面结束后,朱元荣返回北川。此后,两人再无联系。

2011年,朱元荣在一次意外中从3米高的棚子上跌落,造成四根肋骨骨折。被送入医院ICU治疗后,十余天后不幸去世。

李小萌直到2018年才得知这一消息。当年朱元荣的儿媳告诉她,朱元荣去世前一直把金话筒奖杯摆在老屋的桌子上。奖杯位置始终未变,老人一直保留着这个象征尊重与肯定的物品。

2025年5月11日,李小萌登上从海口飞往绵阳的航班,准备前往北川县。这是地震发生后的第十七个年头,也是她第一次重返这片土地。她说自己一直想回来,但又不敢面对这段记忆。多年来,有网友不断在平台留言,询问朱元荣的现状。她选择用这次回访作为回应。

5月12日,社交平台上一段名为《路遇》的采访视频引发广泛关注。未剪辑的片段第一次完整曝光,朱元荣逆行的身影、村民的叙述、李小萌的落泪,勾起了无数人对汶川地震的记忆。许多人在评论区留言,表示再次感受到当年的震撼和悲痛。

当天,李小萌在北川县朱元荣的老屋旧址见到了他的老伴。老人拉着她的手,反复提到朱元荣生前常说:“那年记者帮我抬扁担,那比奖杯还重要。”屋子早已重新修缮,桌上依然摆着那座金话筒奖杯。

如今的北川县城已重建完毕,街道整洁,商业恢复,生活秩序井然。当年的幼儿园老师开起了民宿,当年失去双腿的女孩成为舞蹈老师,还有曾立志当兵的孩子,如今已成为真正的空降兵。

朱元荣没有成为英雄人物,他的名字也没有出现在官方纪念文献中。但他在地震中逆行的背影,被公众牢牢记住。媒体和网友称他为“最令人心痛的普通人”。他的一生简单、朴素,但他的举动代表了那个灾难背景下最坚韧的普通人形象。

在央视当年报道地震的主持团队中,李小萌是少数在镜头前情绪失控的记者。她落泪的画面曾引发讨论,也让观众意识到灾难并非抽象数字,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和家庭的破碎。她后来回应,自己无法克制情绪,是因为朱元荣的言语、行动让她感受到普通人面对灾难时的尊严和坚持。

李小萌在离开北川前,将金话筒奖杯正式交还给朱元荣的家人。她说这个奖项的真正意义,早已不属于主持人职业本身,而属于那些承受苦难却仍选择坚持的人。

这段跨越17年的故事没有高潮转折,也没有轰动结尾。朱元荣没有留下子女,家庭条件也不富裕。但他用一次逆行和一句道别,让人们记住了“普通人也有值得铭记的价值”。

地震过去多年,受灾者逐步恢复生活轨迹,新一代也逐渐长大。但人们并未遗忘当年的苦难和牺牲,也没有忘记那个扛着扁担走进废墟的老人。他所做的一切很小,却成为无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记忆。

今天的北川县城不再有当年的废墟,但朱元荣的故事依旧存在于无数人的讲述中。他没有留下传奇,却留下一种清晰而坚定的态度——即使灾难来临,也要尽力保住生活的根。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蒙哥浅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