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江苏省高校排名由校友会发布,榜单覆盖省内49所主要院校。江苏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双料强省,坐拥南京、苏州等科教名城,高校资源密集且竞争激烈。
2025年江苏省高校排名由校友会发布,榜单覆盖省内49所主要院校。江苏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双料强省,坐拥南京、苏州等科教名城,高校资源密集且竞争激烈。
南京大学以全国第7位、8★评级蝉联省内第一,东南大学(全国21)、南京理工大学(全国38)、苏州大学(全国38)、南京农业大学(全国45)分列第二至第五,形成江苏高校的头部阵营。而苏州大学(省内第四)、南京审计大学(全国231,省内第二十七)、常熟理工学院(全国341,省内第四十一)的表现,则折射出不同层次院校的差异化发展逻辑。
苏州大学以全国第38位、省内第四的成绩,成为江苏高校格局中的亮点。该校以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纳米技术为核心优势,2025年新增“智能医学工程”与“量子信息材料”专业,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主导研发的可降解心脏支架已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其“东吴商学院”与苏州自贸片区合作开设数字金融实训基地,学生参与跨境电商与区块链项目比例超60%。然而,面对南京头部高校的虹吸效应,其顶尖人才引进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仍显乏力,制约其冲击更高排名。
南京审计大学第27南京审计大学以全国第231位、3★评级位列省内第二十七,虽排名中游,却在审计与金融领域独具特色。该校以审计学、金融工程、大数据财务为核心,与江苏省审计厅、南京江北新区共建“智慧审计实验室”,开发政府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2025年,该校新增“ESG(环境、社会、治理)审计”方向,对接国家“双碳”战略,并与毕马威合作开设“合规与反舞弊”订单班。毕业生在长三角会计师事务所与金融机构的就业率连续五年超80%,但学科单一性导致其综合排名难有突破。
常熟理工学院以全国第341位、1★评级排名省内第四十一,作为县域高校的代表,聚焦智能制造、纺织工程、新能源材料。
2025年,该校与波司登集团、隆力奇共建“智能服装设计中心”,主导研发的温控羽绒服面料获红点设计奖。
其“光伏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与阿特斯阳光电力合作,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产技术突破。然而,受限于县域资源与办学层次,其科研经费与师资力量不足,毕业生多流向本地中小制造企业,平均起薪不足4500元,转型压力显著。
榜单来看,江苏高校呈现“南京绝对中心、苏南多点开花”的特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头部院校依托政策与历史积淀保持领先;苏州大学则借力苏州产业优势,在材料与医学领域实现差异化突围。中下游院校面临严峻挑战——南京审计大学因财经类院校整体遇冷,排名较去年下滑;常熟理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全国334)等地方院校则陷入“低投入—低质量”循环,同质化竞争加剧。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高校的未来需紧扣两大方向:
头部院校强化国际竞争力:南京大学可借力紫金山实验室提升基础研究;苏州大学需深化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的合作,拓展国际化视野;
中下游院校精准定位:南京审计大学应探索“审计+人工智能”跨学科模式;常熟理工学院可对接常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定向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
省级层面,通过“南北挂钩”政策推动资源均衡——例如建立“宁苏高校创新联盟”,促进南京高校与苏州大学协同攻关;设立“县域高校振兴基金”,支持常熟理工学院等院校实训基地升级。
总体来说,2025年的江苏高校排名,既彰显了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头部院校的引领作用,也揭示了南京审计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中下游院校的生存智慧。在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下,江苏高校唯有深挖特色学科、强化产教融合,方能打破资源垄断格局。
未来,谁能将“地方基因”转化为“创新动能”,谁就能在江东大地的教育竞争中书写新的篇章。
来源:城市年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