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聂守仁,字景阳,1878年出生于民勤县新河乡(今苏武镇)王和村。因左腿稍短,被人雅称“聂瘸子”。他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聂长庚这位前清贡生、河西名书法家的严格教导下,年少时,便展露出过人的才华,背着父亲书写的颜体条幅,备受乡邻称赞。凭借多年的努力,聂守仁取得生员
聂守仁,字景阳,1878年出生于民勤县新河乡(今苏武镇)王和村。因左腿稍短,被人雅称“聂瘸子”。他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聂长庚这位前清贡生、河西名书法家的严格教导下,年少时,便展露出过人的才华,背着父亲书写的颜体条幅,备受乡邻称赞。凭借多年的努力,聂守仁取得生员身份,后投身军旅,因文笔出众,被任命为陆军一等军法正陆军少将秘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作为同盟会会员的聂守仁积极拥护共和,四处宣传革命思想。同年,国民党甘肃支部成立,聂守仁当选为临时议会议员,开始参与地方政治。
1913年5月,国民党甘肃支部创办《大河日报》,推举马安良为社长,郑浚为总编辑,聂守仁担任主编。这份报纸成为传播新思想、针砭时弊的重要平台。聂守仁在办报过程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不畏权贵的勇气。
1913年7月17日,甘肃临时议会议长李镜清在临洮惨遭暗杀,引发公愤。聂守仁义愤填膺,挥笔写下十首讽刺诗歌,刊载于《大河日报》,痛斥袁世凯和甘肃省长张广建。其中"袁公世凯我的哥,你比董卓恶的多......张公广建我的哥,你比曹操奸的多......"等句直指时弊,彻底激怒了张广建,他不仅对聂守仁进行人身攻击,还下令解散国民党甘肃支部,封闭《大河日报》,逮捕聂守仁。民间流传着聂守仁"遗靴脱险"的佳话:聂守仁闻讯后坐上人力车,身盖被单出城,追捕人员赶到时只见靴子遗落黄河畔,以为他已投河自尽。实际上聂守仁已偷渡过河,藏身河北庙台子,后在亲友帮助下装入木箱运回民勤,得以脱险。
1914年,脱险后的聂守仁回到民勤,创办劝学所并被公举为代理人。当时科举制度刚刚废除,聂守仁成为民勤国民新教育的启蒙老师,为当地教育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袁世凯掌权期间,聂守仁未敢公开露面,但又不愿久居乡里,于是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外出访友、考察社会之旅。他先后到过西安、天津、上海等地,历经风霜寒苦。在西安时曾尝试编写剧本,但因不谙舞台艺术而未能成功;在上海时一度身无分文,靠为车马店题写招牌"二友车场"换取食宿。正是这块招牌引起了流亡中的康有为注意,两人相见交谈书法艺术。康有为评价聂守仁的书法"笔力有功底但落入窠臼",建议他发展个人风格。这次相遇对聂守仁影响深远,在康有为的劝说下,他决定返回西北谋求事业。
1924年,经康有为推荐,聂守仁调青海大通县任职。大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县,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民族共同生活。聂守仁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走访调查,撰写了约一万五千字的《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内容涵盖总纲、内务、实业、财政、教育、司法、交通和外运八大类。秉笔直书,不舞文墨,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时实属难得。
在处理民族纠纷时,他常从民族团结大局出发,积极调解矛盾。在教育方面,他提出"十年树木年年树人,育才养士开通民智"的方针,重视人才培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聂守仁对当时繁重的婚嫁"六礼"习俗提出批评:"世道趋愈生情日趋奢侈,贫寒为子婚娶,送礼万难,失婚期而误生齿,有民族,为害甚巨,此等风俗亟应严加取缔"。此外,聂守仁还收集整理少数民族"花儿"等民间歌词,为民族文化艺术留下了珍贵资料。1926年12月2日,在完成《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后不久,聂守仁离任大通,结束了他的地方官生涯。
离开官场后,聂守仁在兰州以卖文鬻字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1936年4月2日,这位陇原才子在兰州逝世,其灵柩最初暂厝于山西义园,后由其子光祖与弟弟福堂运回民勤安葬。
兰州翰林慕少堂为他撰写挽联:“失我眼中人,文谁指痕,世少知己;揣君心上事,儿未成丁,家贫如洗。"可谓是对聂守仁一生境遇的贴切总结,道出了这位才子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悲情,也折射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复杂处境和精神追求。
在甘肃近代文化史上,聂守仁无疑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陇原才子。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来源:陇上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