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天刚刚开始,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活动便在西城区各个学校火热开展。诗词雅韵、建筑智慧、非遗匠心,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瑰宝,通过“活态传承+沉浸体验”的创新模式,正化作可触可感的青春印记,让文化薪火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夏天刚刚开始,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活动便在西城区各个学校火热开展。诗词雅韵、建筑智慧、非遗匠心,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瑰宝,通过“活态传承+沉浸体验”的创新模式,正化作可触可感的青春印记,让文化薪火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学生组团游中轴
学生在CityWalk中了解家园变迁史
学生展示自己刚制作完成的糖画
学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讲座
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了解京剧文化
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游艺会
学生换上戏服,倾情献唱
王府游艺嗨翻天 青春玩转老手艺
青砖黛瓦映古韵,非遗瑰宝焕新辉。4月29日,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在涛贝勒府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王府雅韵·青春华章”传统文化游艺会,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与青春活力激情碰撞,在校园中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
踏入涛贝勒府,仿佛穿越时空,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徐徐展开。鬃人、风筝、兔爷、彩绘脸谱、糖画等非遗展示区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鬃人的第四代传人白霖,正耐心地向高一高二的学生们揭秘鬃人的制作奥秘。“鬃人的底部都有一个泥托,围绕这个泥托粘一圈马鬃毛或猪鬃毛,这就是它灵动的关键。”白霖一边讲解,一边手把手教学生们制作美猴王、青蛇白蛇。学生们围在桌前,眼神专注,小心翼翼地摆弄着材料,不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鬃人便在他们手中诞生,仿佛赋予了这些小物件新的生命。
在戏曲展示区,北京京剧院的专业演员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表演。他们不仅展示了优美的戏曲身法,还演绎了折子戏《秋江》,细腻的表演、婉转的唱腔,将剧中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高二11班的康欣儿同学更是身着戏服,在同学敲击铜锣的伴奏下,表演了一出《凤还巢》。她嗓音清亮婉转,水袖翻飞间,尽显戏曲魅力,仿佛化身为剧中的角色,带领大家走进那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韵味。
糖画体验区旁,长长的队伍蜿蜒如龙,手艺人用勺子舀起金黄的糖汁,在案板上勾勒出各种精美的图案,一旁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品尝起香甜的糖画,甜蜜的滋味不仅在舌尖散开,更在心中留下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向往。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游艺会不仅有传统的非遗项目展示,还新增了京剧、绒鸟、绢人、中医药等特色技艺。传承人们各展所长,通过精湛的技艺演示和生动的文化讲解,让学生们全方位领略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在传统文化集市上,从精细的绢人工艺到生动的鬃人艺术,从甜蜜的糖画到飞翔的风筝,每一项技艺都引得同学们惊叹不已,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创新思维。
据悉,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连续三年举办传统文化游艺会,通过跨学科融合深化美育内涵。“在古建筑中开展文化艺术教育,能让学生亲身体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在这场活动中,学生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构建起了多元的交流平台,非遗特色艺术课程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课堂润童心 专家妙语传匠心
近日,由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综合事务中心主办、交通银行西单支行协办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共筑名城保护智慧新篇——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第六期,在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圆满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唐璐璐受邀带来《生活的智慧:非遗和文化自觉》主题讲座,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奇妙世界。
讲座以春节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为引,唐璐璐巧妙串联发红包、吃团圆饭等传统习俗,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北京的春节》,将“非遗源于生活”的理念娓娓道来:“贴春联、守岁这些日常仪式,都是祖辈留下的文化密码。”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清晰且透彻地区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唐璐璐巧妙引入学生们平日里在中轴线建筑课程中积累的知识,展开生动对比,区分两类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紧接着,唐璐璐化身“文化导游”,带领学生开启沉浸式探索:从牛郎织女传说感受民间智慧,通过端午赛龙舟照片领略节庆魅力;用二十四节气农谚与现代气象图对照,展现古人的自然认知;播放京剧水袖翻飞、昆曲唱腔婉转的经典片段,让表演艺术“活”在眼前;更通过刺绣针法演示、景泰蓝制作慢镜头,揭开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密码。
在讲述非遗保护意义时,唐璐璐展示苗族母亲手作的婴儿背带:“这些精美的蝴蝶刺绣,既是母爱载体,更是苗族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图腾。”讲解二十四节气时,她以春耕秋收为例,解析古人顺应天时的科学智慧,让抽象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讲座上,孩子们目不转睛,时而托腮思考,时而踊跃举手。互动环节中,学生谭铸新好奇地提问:“南北气候不同,二十四节气都适用吗?”唐璐璐解答说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主要反映中原地区物候特征,但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导致节气实际表现不同,各地百姓会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调整节气应用。面对学生张梓航“所有民间智慧都是非遗吗”的疑问,她耐心解释:“非遗是文化长河里的明珠,只有承载集体智慧、历经岁月考验的技艺和习俗,才会被选入保护名录。”
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活动是西城区推动传统文化普及的创新实践,通过专家进校园的形式,将非遗知识与名城保护理念融入校园教育。一堂生动的非遗课,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更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觉的种子,让文化传承在青春土壤中悄然生长。
玉兰诗会启新篇 诗意传承润心田
玉兰绽放,京师附小第七届玉兰诗会启动仪式在校园内隆重举行。全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开启这场诗词文化盛宴,感受诗词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
仪式上,来自上届诗会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诗词小状元”依次登台分享感悟。四年级学生李美臻鼓励大家多积累诗词,她说:“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力,很多诗词是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五年级学生李鑫洋则着力挖掘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他以袁枚《苔》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引,讲述平凡中的坚韧;通过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哀叹,展现诗人仁者爱人、济世安民的慈悲;借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感伤,带领大家感悟古人保家卫国的忠勇。
六年级学生郭鈺以一篇题为《诗词为舟,驶向心灵的星辰大海》的演讲点燃全场。她以苏轼、刘禹锡等诗人的名句为引,生动讲述诗词如何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读‘大漠孤烟直’,眼前浮现楼兰古城的月光;诵‘星垂平野阔’,胸中激荡吞吐山河的气魄。”她还分享了诗词对自己成长的滋养,李白的自信、苏轼的豁达、屈原的坚守,都化作指引前路的火把。最后,她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希望大家能一起畅游古诗词的海洋,通过诗词朗诵、创作等活动,传承中华诗词文化,让诗意浸润心田。
学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始创于2019年的玉兰诗会,是京师附小一年一度的诗词盛会,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的重要举措。诗会期间,学校通过组织诗词朗诵、创作比赛、诗词知识讲座等系列活动,带领学生畅游诗词海洋,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如今,玉兰诗会已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诗意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千年诗词文化在校园焕发新生。
故宫研学探古今 红墙之下悟传承
在飞檐斗拱间解码建筑智慧,在红墙深院里感知家国情怀。近日,161附小的师生们走进故宫,让这座古老的宫殿成为流动的讲台,引领孩子们感受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当三至六年级的孩子们踏上中轴线,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就此开启。
启程前,学校邀请专家以《妙趣中轴·紫禁迷城》为主题,为孩子们叩开紫禁城的神秘之门。课堂上,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中轴线的千年演变、故宫的礼制布局一一铺陈。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的7.8公里中轴线如何串起都城的灵魂?建筑布局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那些曾在字里行间沉睡的知识,随着专家的讲解化作了孩子们眼中跃动的好奇。
学校还精心打造了学生研学指引手册,将故宫化作立体教科书。手册以“探索+实践+创造”三重维度,设置了“建筑密码”“时空演变”“工匠技艺”“文化解码”四大模块。它不仅系统拆解故宫,如解析“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建筑规制,通过延禧宫百年变迁透视历史脉络,还设置了测绘任务、知识填空等多类沉浸式驱动任务,激活孩子们深度学习,并延展故宫历史文化知识与中轴线相关知识,解码文化基因。这本手册既是实地研学的知识导航仪,更是专属成长纪念册。
研学当天,学生们手持手册,按照规划好的路线图踏上故宫的探秘之旅。他们观察并记录建筑布局与结构,探究故宫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底蕴,解码中轴线知识。那些在先行课上习得的历史脉络在实地观察中化为指尖的温度、眼中的震撼、心中的敬畏。
研学归来,孩子们的探索并未停止。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对素材进行加工并转化为多元成果,结合校园“中轴线”文化创作美术作品,将研学体会转化为诗词等艺术表达。孩子们的手绘图、研学手账、创意短文将会被精心编选进入校史绘本中,未来将作为“文化探秘指南”传递给学弟学妹,让每一届附小学子都能循着前人的足迹,在故宫的砖缝里、檐角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
“在161附小学子的笔下、画中、心中,中轴线不再是一条凝固的历史轴线,而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长线——传统在这里苏醒,现代从这里出发,文明的基因,正在少年的脚步声中,拔节生长。”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短评
以青春视角重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
文化传承,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校园教育,则是守护根脉的沃土。西城区各学校开展的一系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好似一场文化接力,以青春视角重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为新时代文化传承注入强劲动力。
校园不再只是上课的教室,故宫的红墙、涛贝勒府的青砖都成了孩子们的课堂。西城区各学校正在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把历史古建筑变成“行走的教科书”。孩子们在故宫里测量中轴线,亲手触摸飞檐斗拱的建筑智慧;在涛贝勒府跟着非遗大师学做鬃人,看戏曲演员甩着水袖唱念做打。这些真实的历史场景,让书本上的文字“活”了过来,原本遥远的传统文化,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
在传承方式上,老师们也玩出了新花样。来自北师大的老师把二十四节气和手机里的天气预报对比着讲;孩子们在玉兰诗会上,用流行的语言解读古诗词,就像和古人来了一场“跨时空聊天”。现在的文化传承,就像一场热闹的派对,这种互动式学习,让文化传承不再是老师单方面“填鸭”,而是孩子们主动探索的快乐旅程。
更让人惊喜的是,现在的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文化的“小听众”,而是变成了创意满满的“小文化达人”。他们不仅能照着样子做出精美的鬃人,还会加入自己的设计,让传统手艺变得更潮;在故宫研学后,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变成了校园文创作品,印在笔记本、书签上,还把研学成果做成校史绘本,这些都证明:新一代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创新传统文化。
所谓“活态传承”,并非简单复刻老祖宗的技艺,而是要在守护传统根脉的同时,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当历史文化以诗词诵读、非遗体验、古建研学等鲜活形态融入校园生活,教育的边界便得以拓展——孩子们在诗词创作中重塑经典意境,在非遗工坊里改良传统工艺,在历史场景中碰撞思维火花。这种浸润式的文化滋养,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延续文化探索的热情,更将在他们心中播撒创新的种子,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记者石伟 段雁南文 姜灏摄
来源:摄影师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