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中央社会工作部会同21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2
近期
中央社会工作部会同21个部门和
单位共同组织开展
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
“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培育志愿文化,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中央社会工作部会同21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
其中,萍乡有5个先进典型入选事迹集中展示,分别是:
最美志愿者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萍聚京城——城里家乡人激发乡村教师内驱力公益项目”
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道江矿社区
最美志愿者
甘公荣
姓名:甘公荣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59年1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所在志愿服务组织: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
主要服务项目: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困难群众等公益事业
何时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995年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8000多小时
主要事迹:
甘公荣,女,汉族,195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副会长。作为开国将军甘祖昌与“老阿姨”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深受父母伟大人格的熏陶,将奉献社会的精神融入血脉,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传承优良家风,成为践行志愿精神的杰出代表。
自2011年龚全珍工作室成立以来,甘公荣便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她协助母亲与群众交流,带领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活动,设立了阳光小屋,为60余名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关怀。2013年底,龚全珍爱心救助会成立,甘公荣深度参与日常管理与帮扶工作,助力筹集资金170余万元,帮助了1000余名困难群众。她个人帮扶资金达15万元,还积极推动“红领巾营地”“爱心帮帮团”等助学扶困项目,累计筹集资金400余万元。此外,她在莲花县建立10个“童伴妈妈”项目点,一对一帮扶困境儿童,通过开展红色家风课堂、点亮微心愿等活动,让精准关爱常态化。
甘公荣不仅亲力亲为,还带动家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红色宣讲,传承红色基因与优良家风。自2013年起,她担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外聘教师,讲述父辈事迹千余场;担任南昌大学龚全珍研究生支教团指导老师及“赣鄱红色娘子军”“江西好人示范宣讲团”成员,传播正能量。2019年,她牵头成立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积极策划服务项目,动员广大妇女参与交通疏导、防溺水宣传等志愿服务。
多年来,甘公荣用行动诠释了对志愿服务的热爱与执着,彰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她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激励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的强大动力。
夏云剑
姓名:夏云剑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年12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所在志愿服务组织:江西省萍乡市红十字师资志愿服务队、江西省萍乡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
主要服务项目:应急救护、心理咨询、法律咨询
何时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32000多小时
主要事迹:
在江西萍乡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夏云剑。他生于1962年12月,汉族,湘东区“148”法律事务所主任,兼任萍乡市红十字师资志愿服务队队长和萍乡市红十字心理救援队队长。先后获得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家庭”、中宣部“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司法部“全国普法先进个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全国优秀抗疫志愿者”“全国十大最美救护员”“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典型”、中国公益网“全国十大公益好人”“全国十大公益人物”等荣誉称号。
十年坚守,奉献不止
年逾六旬的夏云剑,早已把公益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公益之路,就是他最执着的行程。
前年,一对夫妻因拆迁款分配问题和继母闹得不可开交,心急如焚地来到湘东区“148”法律服务所等待夏云剑帮忙调解。他们全然不知彼时的他刚经历了二次手术,正躺在医院病床上。然而,接到电话的夏云剑,全然不顾自己还未恢复的身体,瞒着医护人员,胸前挂着引流盒,悄悄地离开医院,毅然奔赴调解现场。在办公室里,他忍着病痛,耐心地调解了一个多小时,最终让这对夫妻冰释前嫌,改变了原本的想法,在他的耐心调解下,一场家庭纷争顺利解决了。近十年来,经他调解的928件纠纷,95%获得了成功。
护法扶弱,爱心满满
他是一名法律工作者,天生一副热心肠,用法律知识帮助过许多弱势群体,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对于经济困难人员予以减免费用。近12年来,他先后为弱势群体免费代理了573起维权案件,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9000余万元,减免代理费用280余万元。同时,他还发动亲朋好友与爱心企业加入到他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带动和培养了一批公益骨干,累计捐款、捐物超726万元帮扶贫困家庭,帮助困难群众达17265人次。
公益善举,情暖四方
他是一名心理援助志愿者,带着满腔热情和无私奉献的心,足迹遍布了基层乡镇的沟沟壑壑;他还是一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用他的善行义举感动着每一个人。
他自备两个急救箱,里面有止血带、绷带等几十样急救物品,方便随时救人。他的私家车,还放有AED(除颤仪),堪称“移动的救护站”。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4月至2025年1月,他至少89次在公路、河边、高楼、车站等处见义勇为,成功抢救因车祸受伤或患急病命悬一线的群众107人,被群众称为“暖心哥”。
公益路上,夏云剑行走了17个年头,头发有些花白的他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帮助他人、温暖他人。他说:“做好事,会上瘾。公益让我精力充沛。”截至目前,他利用业余时间,为萍乡市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社区、部队开展法律、心理、调解、应急救护、老年介护等公益课程讲座62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20万余人。
李水
姓名:李水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7年1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所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国红十字会
主要服务项目:灾害医疗救助、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贫困患者医疗援助、特殊群体关爱、健康促进与公益倡导、志愿者培训与队伍建设、消费扶贫助农。
何时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1999年
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4500小时
主要事迹:
李水,中共党员,赣西肿瘤医院党支部书记、赣西医院院长,中国红十字会理事,江西省萍乡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发起人。他深耕医疗事业与公益领域二十余载,以“党建+公益”双轮驱动,践行医者仁心与社会担当。他牵头成立医院红十字会,推动其成为全省首家民营医疗机构红会单位,并创建“博爱厨房”“爱心超市”,惠及困难群众超万人次。
他18年如一日投身扶贫济困,组织医疗队下乡义诊2000余次,减免贫困患者医疗费30余万元;采购滞销农产品40余万元;发起“李水夫妇特别关爱基金”,累计发放救助金91.44万元,捐赠500个救生圈守护溺水生命,资助贫困大学生、教师及志愿者超百人。在拥军优抚领域,他签署《拥军优抚协议》,为退役军人减免费用30余万元,服务双拥对象600余人次,医院获评江西省关爱退役军人示范单位;他心系老龄事业,带队为近5000名老人免费体检,发放药品慰问品73万元,设立“道德模范医疗通道”惠及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等先进人物。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他带领团队驻守高铁站、高速路口服务群众50万人次,捐赠抗疫物资200余万元,送妻子到援鄂一线并捐款20万元,超额150%完成疫苗接种任务,获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个人先后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中国好人、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省红十字博爱大使等30余项荣誉。李水同志以“党建引领公益”为信念,将志愿服务融入医院发展血脉,用20年坚守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萍聚京城——城里家乡人激发乡村教师内驱力公益项目
项目名称:萍聚京城——城里家乡人激发乡村教师内驱力公益项目
开展项目的时间:2016年
参与项目的志愿者人数:337人
参与项目的党员比例:45.27%
项目负责人:柳静
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赴京培训、公益大讲堂、双周论坛、行动学习、送教下乡、主题教研、专家回访、家庭教育和战略合作基地校。
项目概述及亮点成效:
萍聚京城公益项目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易丽丽等六位在京萍乡籍青年于2016年共同发起,旨在促进一线城市人才柔性回归乡村,利用一线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与人才优势,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赋能,推动乡村学校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助力家乡乡村教育发展。
一、强化精细管理,确保公益项目质量
项目运行采取“三”管理模式。一是基于研培行一体化的驱动式学习,结合职业发展支持、专业成长路径和个性化需求设置,推动乡村教师自主、持续参与项目。二是实施“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参与式管理,通过双向招募志愿者机制和沉淀机制,成立萍聚京城公益党支部、顾问理事会等部门,协同合作落实项目。三是基于全程宣传推广的增值性评价,通过公众号、北师大论坛、全国党校公开课等多种渠道,及时宣传报道。
二、构建赋能体系,推进系列专业行动
萍聚京城公益项目探索出学习共同体“139”体系。其中,“1”指激发乡村教师内驱力,“3”为“专精”“自主”“价值”三个关键要素,“9”即开展九大专业行动。
在专精方面,组织乡村教师赴京培训,链接北京专家和名校资源,开拓视野后,通过大型分享会、公益大讲堂等活动转化学习成果。在自主方面,开展双周论坛讨论热点话题;主题教研分县区、学科、学段展开,教师自主选择参与;启动行动学习,将“做中学、学中做”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在价值方面,通过送教下乡、专家回访、家庭教育和战略合作基地校等行动,让乡村教师成为在地志愿者,服务偏远乡村学校。
三、激发学习活力,焕新乡村教育风貌
项目以“100个有理想的人去影响10000个乡村孩子”为使命,助力乡村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乡村孩子健康成长和乡村教育整体发展。八年来,已培养赴京学员260余人,建立12所战略合作基地校,组织500余场学习培训活动,提供60000余学时线上+线下课程,知名专家送教178场,服务乡村教师超过20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10万小时。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名教师和学校获得国家级荣誉。
四、突显品牌特色,创新乡村振兴路径
一是构建了城里家乡人柔性回归家乡建设的新方式,凝聚政商企学各界精英为乡村教育和项目运行贡献智慧。二是倡导“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志愿者”,一半学员沉淀为志愿者,更懂乡村教师需求,为乡村教师实现更广泛社会价值提供平台。三是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强,获得东升教育集团、竹润投资等爱心企业的长期支持,与北师大等一流学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事业可持续发展。
2024年12月,“城里家乡人激发乡村教师内驱力公益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名称: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道江矿社区
负责人姓名:张昌云
村(社区)志愿者人数:254人
志愿者中党员人数:25人
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7.2%
村民(居民)参与过志愿服务的比例:65%
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爱心助餐”“周末爱敲门”“银龄生日会”“幸福邻里节”“假期托管班”等7个项目,其中“爱心助餐”项目荣获2023年江西省社会化志愿服务优秀奖
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伍:江矿社区幸福食堂志愿服务队、江矿社区平安巡逻志愿服务队、江矿社区邻里调解志愿服务队、江矿社区邻家嫂子巾帼志愿服务队、江矿社区文艺志愿服务队等9支队伍
主要事迹:
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江矿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常态化开展环境提升、自治共管、居家养老等志愿服务活动,成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社区先后荣获全国老年人友好型示范社区、江西省五星幸福社区、江西省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一是构建完整规范的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引入专职社工,创新“五步工作法”(招募注册、组织培训、采集需求、开展活动、激励嘉奖),构建科学规范的志愿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招募、严格筛选培训、建立志愿者档案、实施分类管理、开展技能培训、建立积分兑换机制和评选“志愿之星”等措施,有效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已组建9支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者254人,累计发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8326人次,服务居民18354人次。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围绕“一老”,注重“服务+陪伴”。将志愿服务与居家养老深度融合,打造安源区首家“安源红”邻里之家。设立社区食堂,提供助餐、送餐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建设门球运动场,开设书法、舞蹈、剪纸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志愿者定期探访空巢、高龄老人,提供物资代购、卫生清扫、家电维修等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围绕“一小”,关注“健康+成长”。招募教师、大学生、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志愿服务队,策划“假期托管班”“亲子运动会”“缤纷周末行”等活动,联合共建单位提供宣传宣讲、心理辅导等服务,全方位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围绕“一特”,聚焦“关爱+立志”。全面摸排掌握辖区残疾人个性化需求,联合卫生院常态化推进家庭医生上门服务、辅具适配服务,链接共建单位、社会资源提供爱心帮扶物资,帮助弱势群体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积极心态。
三是打造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充分整合“需求、资源、服务”三张清单,通过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模式,日积月累打造7个成熟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志愿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周末爱敲门”项目,社工和志愿者每周末上门探访,及时了解独居老人身体情况,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义诊义剪等个性化服务。开展“爱心助餐”项目,通过自我造血功能实现社区食堂良性循环、持续经营,让高龄老人、学龄前儿童以及失能、半失能人士低价或免费用餐。开展“银龄生日会”项目,每月组织志愿者为社区当月的寿星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让老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