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崩盘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9:08 1

摘要:这位主播做的内容主要是非遗与工艺美术,他是这个圈内的老江湖,混了几十年,应该对工艺美术很了解。遭到谩骂是他讲了实话,动了人家的奶酪,严重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最近有个自媒体主播大咖老杨,他在视频里三番五次地说,玉石崩盘了,寿山石崩盘了,紫砂崩盘了……工艺美术崩盘了。

他的“崩盘论”遭到了众多老板大师的围攻与谩骂,不是说他危言耸听,而是说他吃着工艺美术的饭,砸着工艺美术的锅。

这也并不奇怪,当既得利益的虚假面具被揭穿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攻击揭露者。

这位主播做的内容主要是非遗与工艺美术,他是这个圈内的老江湖,混了几十年,应该对工艺美术很了解。遭到谩骂是他讲了实话,动了人家的奶酪,严重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在巧哥看来,老杨对工艺美术的崩盘是有认知的,只不过他没有把问题讲透。

今年以来,工艺美术“崩盘论”如一股狂飙的风,刮得工艺美术界天昏地暗,众多主播齐唱“崩盘论”,工艺美术界的确是每况愈下。但由于老杨粉丝多,传播力强,所以冲击波也就大。

那么,工艺美术究竟崩盘了没有?具体问题需要具有分析。

可以说,那些老板大师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有句话说得好:“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犹可违。”

他们好日子到头了,是他们自作孽。

有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前就是个企业的老板,后来他心血来潮,要弄个大师当当,一路造假,从工艺师职称,评到了正高级工艺师,从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评到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外面的人不知道他是个“南郭先生”,但当地人谁不知道?

他善于推介宣传自己,利用资本运作,报纸上有名,电视上有声,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艺术家的形象,蒙骗消费者,让自己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收藏家几乎不收藏他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他的工艺品都是代工的,拿别人做的盖上自己的印。

如今是有价无市,没人问津了,一把壶几万元谁要?这是市场理性的回归。

还有一位中国工艺美大师,他的确是个手艺人,但他评到国家级大师后,就没有做过一件工艺品,是个地地道道的老板了。所有的工艺品都是雇人来做的,同质化十分严重,除了签名是他自己的,其余的全是别人的,他卖的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头衔了。

如今也是有价无市,由于一年到头卖不了多少,工资没法发,那些雇来的手艺人就不再他那里干了。

弄虚作假、不择手段、欺世盗名,劣币驱逐良币,还能赚个盆满钵满,老板大师们把工艺美术带进了“死亡地带”(参阅《“大师”评选让中国工艺陷于“死亡地带”》),起了很坏的引领。因为不少手艺人看到不懂艺术的,通过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还能名利双收,纷纷效仿,加入到这支欺世盗名,劣币驱逐良币的队伍中,使整个行业逐渐偏离了艺术本质,陷入浮躁功利的泥沼。诚信的崩塌,工艺美术界能不堕落?能不崩盘?

很多收藏工艺品的人都会问巧哥:“洪老师,你作为一个长期研究艺术与鉴赏的人,你是怎么收藏的?”

巧哥说:如果一个人的工艺品,我看过三次(不看作者的签名或印),仍然不知是谁的作品,这个工艺品我基本不会买。说明这个作品缺失个性,是大路货。

物以稀为贵,同质化的工艺品,就没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真正值得收藏的是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

当工艺品能够超越作者署名的提示,仅凭风格特质就能被辨识时,它才真正具备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几年前,有几位爱茶者问巧哥,茶叶会不会受到大环境的冲击,巧哥对他们说,要看什么茶?比如茶底好的老茶,新采的古树茶,不但不会受到冲击,反而会价格上升。有位爱茶者听了巧哥的话,竟然收藏老古树茶,做起了老茶的生意,据他说这钱好赚,利润高。

前天,在文涵阁碰到大庵的茶农,他告诉我,他家的那棵300多年的古树,去年卖8000元一斤,今年卖到1.2万元一斤,古树茶全都涨了价。因为古树茶就那么多,而买的人却多了,这就叫物以稀为贵。他还说他家的茶园今年比去年多卖了60多万元。

这种“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与艺术品市场高度相似——当作品真正具备稀缺性和独特性时,其价值不仅不会受大环境影响,反而可能逆势上涨。

有一位老艺人,他没有评大师和职称,一辈子埋头做手艺,把作品打磨至“天花板级”水平。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的收藏家们是纷至沓来,争相收藏他的作品,因为他制作的每件作品都承载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个人风格。

真正的艺术家仍在民间,比如这个耐得寂寞与孤独的匠人。

主播老杨还说,以前有大师说,他的工艺品不喜欢可原价退款,如今叫他退一半款也不会要。

那位老板大师的壶一把6万元,如今叫他退十分之一,他也不会要,为何?他的壶代工费就几百元,如果退货,那不是要亏5000多元,精明的老板商人又怎么让自己吃亏?

而那位把作品做到“天花板级”的手艺人,他至今说原价收回。因为当年他的作品几千元,如今卖到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且有价有市。你还会退还吗?

这种现象印证了艺术市场的永恒定律:真正的价值终将被认可,无论其创作者是否拥有炫目的头衔。

对比古今,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古代不评大师,却大师林立;当今热衷评大师,却大师泛滥而实亡。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工艺美术行业困境的根源。

古代大师是自然形成的尊称,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修为沉淀的结果。他们的地位并非来自某个机构的认证,而是源于同行的敬重和市场的认可。这种声誉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其作品也因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流芳百世。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价值从来不由头衔决定。古代的鲁班、顾恺之、赵孟頫、黄公望、米芾、董其昌、八大山人等大家生前都未获官方认证,但其艺术成就历经数百年沉淀愈发璀璨。

巧哥讲这么多是要说,工艺美术并没有完全崩盘,那些具有个性,风格独特艺术品,仍然有市场。不管什么时候,还是会有钱人,只要有有钱人,他们就要消费,而那些大富大贵的人,才是艺术品收藏的主力人群,也是喜欢喝好茶的人。

可以说,那些“耐得寂寞与孤独的匠人”将成为市场新宠,他们的作品将获得应有的价值认可。

反观当下,“大师”已成为可批量生产的头衔。各种评审机制催生出大量名不副实的“大师”,如同货币超发导致贬值一般,“大师”头衔也因泛滥而失去公信力。

老板大师引领的工艺美术界,堕落是一定的,如果崩盘,也是他们自己造的孽。

在艺术领域,投机取巧者或能一时得利,但唯有真诚创作才能历久弥新。这或许是“崩盘论”风波带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

应该说,这场变革的本质,是工艺美术从“头衔经济”向“价值经济”的回归。

最后巧哥要说的是,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历经数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只要还有人对美有所追求,只要还有匠人坚守艺术本真,工艺美术就不会真正崩盘。

来源:洪巧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