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看大卫翁老师讲中国播客的商业价值远逊美国, 说到美国企业家和大公司几乎人手一个播客频道,把这个当做和C端沟通、树立品牌、宣讲理念的地方 。
上周看大卫翁老师讲中国播客的商业价值远逊美国, 说到美国企业家和大公司几乎人手一个播客频道,把这个当做和C端沟通、树立品牌、宣讲理念的地方 。 简短聊聊我的想法——never,商业价值不可能比肩。 做了四五个月播客之后,我个人觉得播客因为深度、全面、细水长流(人很难在长篇输出里掩藏自己),所以能建立比较全面的认知,是一种品牌建设。比起在C端变现, 其实更适合企业输出自己,最好是开口宽的企业(金融、互联网或者快消集团)、能见度高的、有态度的生活品牌 。 但因为这个原因, 我也认为中美的商业播客价值是永远无法类比的 。只问一句就行,中国的企业家、明星,想出名吗? 或者,想对公域输出个人的价值理念吗? 我认为是不想的,至少顶流不想,个别行业的企业略好一点。 2019年之前,还是有“明星企业家”站在台前和大众沟通,总体来说眼红归眼红,舆论氛围也是奋斗发财,有钱人在道德上不受特别的审视。 2020之后,只有极少数行业能产生“明星企业家”了,其他企业轮流高质量发展,企业家三天两头崩塌一轮,明星社死不计其数,顶流就没几个还立在台前的。 还在公众面前挣广告费的明星必然不会说话,也不会有个人特质 。 影响力的风险淋漓尽致,以至于影响力的好处无人问津。
(Joe Rogan和Trump的3小时对谈被认为是大选的赛末点之一) 之前说过北美第一把交易的商业播客Joe Rogan和Spotify的保底分成接近5800万美金一年( 信息平权事件折射的一点诡谲 ),差不多4.2亿人民币,但他没有被称为114万(某明星出事之后,由于折算收入是208万一天,在中文互联网被称作208万)。 这肯定不是因为Joe Rogan在道德上更清白——在拜登时代他就反疫苗,换个环境,21年他就没了,查无此号,根本轮不到他背书Trump,成为胜负手。
(2018-2019年B站鬼畜区这些内容,应该是有官方pr参与的;那个时候民间慕强、崇拜奋斗致富,不太提及“资本家”;后来这些内容的弹幕全清了) 没有评价“反疫苗”这个事情对不对,科不科学,与此无关;就像很多明星塌房本身的“事件”也纯属活该一样。公众人物怕的是不确定性,突然被压到不能翻身,宁可三缄其口;这不是“道德清白”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况谁又敢说自己一定能经得起放大镜看道德。 确定性,可预见性,才会长期经营。高中你也学过,无恒产者无恒心。 道德围猎者可能不太理解这一点: 一件事在道德上“正确”,不代表没有破坏力。 实际上最有破坏力的东西,往往都有点符合当时的“正确”,否则影响力不会被放大。 美国的个人奋斗者很喜欢招摇自己有钱,歌手、演员、体育明星、企业家、律师,医生……都可以产生个体奋斗的神话。 换个文化环境,这以上任何一个行业,谁敢招摇自己有钱?律师和医生也不敢啊,不是有高屋建瓴的结论吗,“ 律师费和医疗费都是痛苦消费 ,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痛苦”。 你敢说你挣了别人的痛苦钱,挣得盆满钵满吗? 不能,那成功者催人奋进的光鲜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钱污名化了,“成功”不能带来社会信誉,也不方便直接引发崇拜;树大招风,怀璧之罪是无法自证清白的,只能尽量少的被推到风口浪尖。一个掩藏不了自己想法的深度媒介,除了三不五时发新品的时候做一轮campaign,其他时候风险敞口太大了。 无解。太有影响力的人,要减少过度曝光自己,播客的信息密度过高了。 这也是另一个吊诡的地方。一个全球范围内最崇尚读书、考试、奋斗、跃升阶层的地方, 真正跃升成功的人逐渐暗淡、不表达、被批判,无法产生受人尊重的、持续稳态的有钱人形象 ,来当奋斗榜样。于是“艰苦奋斗”就成为了一个有点tricky的表达,奋斗的过程艰苦可以理解,但奋斗的目的呢? 年轻人的迷茫里肯定是有这个潜在原因的,奋斗的目标不清晰了。因果关系不能构成闭环,不调和。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