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张冰滢:“和”韵悠长,文脉新声——姚茂椿散文集《和吟声声》研讨会综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3 19:28 1

摘要:4月27日,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南省散文学会、湖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承办的姚茂椿散文集《和吟声声》研讨会在湖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召开。

张冰滢

4月27日,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南省散文学会、湖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承办的姚茂椿散文集《和吟声声》研讨会在湖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召开。

会议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陈善君主持,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梁瑞郴,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刘克邦,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谭伟平,《和吟声声》作者姚茂椿,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宗宇,以及曹辉、郭景华、马珂、傅异星、赵涛、梁迎春、郑明娥、肖舞、刘长华、罗先海、李沛霖等来自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散文学会、湖南省企(事)业文联、湖南经视、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怀化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多位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来自各文艺团体、高校、全媒体等多个领域,会议形成多维度、跨学科的研讨格局。研讨会上既有宏观的美学理论探讨,也有微观的对文本肌理的深入剖析,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层次结合;此外,与会者从作品的主题内涵、情感浓度、写作视角、文化价值等层面展开研讨,角度独特,视野开阔,构建起涵盖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坐标系,为当代散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启示。

扎根乡土的生命溯源与坚守

姚茂椿散文集《和吟声声》,分为“花开陌上”“都市光影”“温情记忆”“斑斓田园”“歌乡盛宴”五部分,主题涉及自然之美、人间真情、历史哲思等。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和吟声声》是作者姚茂椿由其生命体验为基点进行创作的。他将个人生命体验与文化记忆融合,书写了对亲情的歌颂,对土地的眷恋,更成为对“精神原乡”的深情回望。

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宗宇在开幕致辞中对全书主题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概括,认为其中收录的作品有赞美、有记忆、有纪实、有忧思,既记录了作者的“屐痕处处”,又道出了游子的“乡情眷眷”,更流露出侗族文化的“和意满满”,构成了一幅生态和谐的美学图景,是一曲以“和”为美的侗族文学精神合奏。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谭伟平以“家国情怀与敞亮人生的生动写照”为题发表了他对《和吟声声》主题的观察思考。他认为,姚茂椿作品中散发出有岁月厚重感的烟火味,《火铺上的美味年》《雪来犹忆烟火色》等篇都描写了生动的生活场面,其“温情绵绵的抒写”将久违的乡情推呈在作者眼前,如同“一幅幅风情画”随散文徐徐展开,让人在怀旧中重返家园。而其《父亲的奖品》等文既是对亲情的咏叹,也将父辈的勤勉、家族的温情转化为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他特别提到,作者姚茂椿把不同时代面对不同亲人所感悟到的那种精神源泉融入到笔端。他在省城工作了将近40年,仍然保持着山村淳朴的生活与工作风格,为人低调平和,这正是因为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精神故土,并将这种精神力量的传承与坚守表现为对故园书写的偏爱,还有对人生与生命敞亮、豁达的态度。

湖南经视高级记者、编审马珂将姚茂椿定位为“大地歌者”,认为《和吟声声》以朴实的文笔、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抒写了留在心底的大地记忆。马珂梳理了作品五个专辑的特色,认为其分别展现山河之美、捕捉城市韵味、记录亲情点滴、书写乡情乡俗、表达原乡情怀,以真实的生活场景、浓郁的地方特色、朴实的语言风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忧患意识构成其创作基调,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些对生命源头最朴实的记录与思考,读来“新颖别致,意味横生”。

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傅异星与马珂一样认同姚茂椿是“大地歌者”,她以《时代与大地的深情歌者》为题,从宏观、中观、微观方面分别展开发言,指出姚茂椿散文除了描摹山乡巨变的伟大时代外,还有对侗乡文化淳朴与温情的追忆和对平凡生命的哀伤与光辉的体恤,强调姚茂椿的写作从根上说是一种生命溯源和对“精神归乡”的坚守,体现出他通过文字回到心灵原点的朴素愿望,一次次的身体归乡中,写作成为其精神归乡的途径,“这既是对家乡淳朴情怀的一次继承,也是对侗乡人文精神的一次光扬”。她认为,散文集《和吟声声》总体呈现出一种“开阔、庄重、朴实、深情”的气派,能引起读者共鸣。

怀化学院教授、怀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郭景华则从沈从文的乡土写作传统切入,认为姚茂椿的文字既有感性的乡愁眷恋,亦有理性的文化守护,在现代都市文明的映照下,其笔下故乡的风物、风情、风俗成为“精神原乡”的具象化表达,使读者在阅读中就领略了现代化进程中渐行渐远的侗乡社会的脉脉温情,领悟了乡土社会的人性善和生存智慧。姚茂椿是在“出走——返乡”的模式当中怀抱故乡,通过个人化、私人化的叙事展现宏大命题。这种扎根乡土的情感咏叹,既避免了空洞的宏大叙事,又超越了琐碎的个人抒情,在个体记忆与时代精神之间找到了平衡。

多元维度的叙事艺术与探索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姚茂椿在《和吟声声》里采用的叙事艺术富有独特性,并对此展开多种维度的探讨。

一方面,作者姚茂椿具有身份跨界的叙事优势。他作为侗族作家,具有文心诗意,又由于公务经常进行工作调研,具有更为广阔的观察视角,其作品兼具庙堂视野与田野情怀。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湘江副刊主编、高级编辑曹辉以苏轼、毛泽东、郭沫若等为例,认为历史最终记住的是文学贡献,而姚茂椿由于工作原因,其文学创作的视野更为开阔,民生立场更为凸显,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并表示作为从政、为文的“双栖人才”,姚茂椿既能写公文又能写美文的文学素养,值得推崇和学习。

另一方面,姚茂椿的叙事主题既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又有普适意义的观照。侗寨文化是其作品的底色,但并未局限于小众表达,而是将文章意涵指向更广阔的土地、人民、自然等命题。湖南大学助理教授李沛霖从书名《和吟声声》入手进行了深度解读。她认为“和”字既作为文化根脉的显性表达,体现了侗族文化的核心精神,也是更具共性的哲学思辨载体——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声声”则具象化为文本中的自然声景与人文声响,暗含双重叙事维度,同样具有普适性,是自然、人类、民族、国家所共同享有的声音。此外,她分析了标题的三重隐喻:空间维度上形成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话语场域;时间维度上串联个体与民族的命运,实现“小叙事”与“大历史”的时空叠合;美学维度上通过听觉感官的艺术转化,将散文语言升华为诗性表达。李沛霖认为,作品标题具有丰富内涵,而内容以其为引领,实现了文字敞亮性与思想穿透力的统一。

同时,姚茂椿的叙事语言也颇具美感。湖南大学教授刘长华专以“清癯的仁厚与仁厚的清癯——论姚茂椿《和吟声声》的美学骨相”为题,精准概括了姚茂椿叙事美学风格。他用这一对看似矛盾、反讽的词语作为中心来探讨,认为姚茂椿叙事在轻与重、进与退、前与后、个与群之间有着既融合又矛盾辩证的审美关系,既有生活的厚重感,又有精神的超越性;既有对生活水平提高的赞美,又有对文化失落的忧思。刘长华从文艺采风与工作调研交融的结构轮廓、生活味与自然风并存的质料触感、边地记忆与主流视角张力间的情感光泽、大地厚实感与高山清峻感结合的语言风味这四个维度立体地分析了作品的美学骨相,认为这种人文合一的独特美学风格使作品在当代散文中独树一帜。

湖南省企(事)业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赵涛同样用“文如其人”概括姚茂椿的散文创作,认为其作品体现了三重境界:文以载道的人格之真、文以至道的人伦之善、文以宏道的人文之美。他特别提及书中《夜宿桃花源》一文,认为这篇文章在打破诗歌文本与散文文本界限方面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同时具有散文形式和诗歌韵味,希望以后姚茂椿能由此不断尝试,再出佳作。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陈善君则着意肯定了姚茂椿散文创作“真、细、纯、深”的特点,他用“细针密线、精益求精”来表达对姚茂椿散文的感受和感悟,结合实例指出其创作中有着精细的观察体会,精准的分析提炼,主题集中而凝练。同时他也建议姚茂椿先生散文创作在保留原来优点、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尝试不囿于一味追求文学主题的纯度,打破写作瓶颈,更多地关注文学主题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文化自觉的时代回声与担当

在《和吟声声》的创作价值层面,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作者在创作中承担起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而这也体现出湖湘作家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的特色。同时,本作作为文艺采风和工作调研相结合的时代力作,也自觉践行了“民生为大”的初心使命。

在弘扬地域文化方面,湖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散文学会会长梁瑞郴在其评论《和吟声声,春风习习——读姚茂椿散文》中指出的:“他对侗族文化的发掘与宣扬,他的亲历、直观、探索,虽是零碎、随意、初涉,但已入宝山,撩开了侗文化的面纱,自然是一个美好的开端。”他以《论语》中的春风作比,指出姚茂椿散文“读得爽快,没有沉重感”,有种春风般向上的精神,“是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同时也希望作者进一步向专题书写方向发展。姚茂椿对侗文化的细致书写引发了不少学者热议,认为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肖舞从音乐之美角度切入,重点分析了作品中的侗族音乐元素。他认为《和吟声声》这个书名本身就体现了音乐中的和声,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侗族大歌、琵琶歌等音乐描写,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肖舞指出,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特色打破了中国音乐只有单旋律、五个音等传统认知,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值得重点书写,并特别赞赏姚茂椿以散文形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尝试,认为这种“跨界”创作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艺术感染力,能够有效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与当下文旅融合目标相一致。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梁迎春结合现代性反思,同样强调了姚茂椿对侗乡的关注别具价值,认为其笔下的侗乡既是地理故乡,也是精神原乡,作品在美好回忆与现代反思之间形成了张力。梁迎春分析了作品中反映的现代化进程下传统手工艺消失、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等现象,指出作者既怀有深切的乡愁,又保持着理性观察。她特别期待作者能创作一部系统性的侗乡文化散文专集,包括并不限于书写红军走过侗乡的故事,认为这将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产生重要意义。

除了以少数民族的视野观察,湖南大学副教授罗先海还从湖湘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将《和吟声声》定位为可以“湘版好书”的典型代表,从四个角度分析其特色:记录湖湘往昔的民俗记忆、聚焦当下湖湘对民生的关切、传递敞亮的人生态度、描绘多彩的地域文化,认为作品成功地将个人回忆与时代发展、地方特色与普遍价值相结合,书名不带湘,却写尽湘人、湘地,展现了湖湘大地的丰富内涵,可以品湘韵、察民生。罗先海建议作者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性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认为这是提升作品感染力的关键。他特别欣赏作品中体现的“敞亮”精神,认为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既是个人特质,也是湖湘精神的诗意表达。

在回应时代召唤方面,学者们更加侧重评论了姚茂椿心怀民生的立场,前文中罗先海、梁迎春、郑明娥、李沛霖、郭景华等人的发言均有涉及。湖南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刘克邦则结合自己与姚茂椿多年相识相处的经历,着重指出姚茂椿作为公职人员,其创作除了对自然景观的自然生动描摹和对民俗文化的感知外,还有着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深入思考。刘克邦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也是散文有魅力的地方。此外,刘克邦认为姚茂椿散文集中多篇散文反映了姚茂椿的成长经历和工作情况,其实都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体念,更可以看出他歌颂时代、歌颂祖国的家国情怀。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郑明娥认为,这部作品是以小视角反映大时代、体现大情怀、凸显大思想、体现大境界。她指出,作品通过个人视角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到城市的巨大变迁,既有对发展成就的呈现,也包含对传统村落未来的理性思考。同时,作者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关注基层民生,无论是扶贫实践还是对普通百姓命运的书写,都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此外,作品既融合儒家入世精神,展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和谐境界的追求,又在自然书写中呈现出道家式的生命体悟,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高度,成功实现了个人叙事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既有现实温度又有思想深度。

研讨会中,梁瑞郴用“和吟声声,春风习习”概括其总体阅读感受,指出作品“明朗、清新、刚劲”的特质。刘克邦也肯定了姚茂椿的文字表达水平,认为他的创作朴实、质朴、纯真,如能适当做“加减法”,定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姚茂椿对此表示衷心感谢,认为自己的创作源于对时代的感恩、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良师益友的感激,并坦言研讨会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未来将思考“写什么、怎么写”,继续扎根生活、打磨文字,创作更优质的作品。

姚茂椿散文集《和吟声声》通过个人记忆与时代叙事的交织,既展现了“大地歌者”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回望,也凸显了知识分子对现代化进程的理性沉思,兼具文化传承与社会记录的双重意义,成为湖湘文学优秀传统的当代延续。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研讨,更是对当代乡土文学创作的一次深度反思。学者们一致期待作者在未来能够集中向专题发展,将侗族文化的书写推向新的高度——这不仅是对姚茂椿的期许,更是对所有致力于地域文化书写的作家们的召唤。“和”韵悠长,文脉新声。当文学深深扎根于土地,聚焦于人民,方能听见时代文脉的和声,吟唱永恒的诗篇。(来源:湖南文联)

来源:人民之友2023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