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季将至,是旅游出行、户外踏青的高峰期。但在享受美好假期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夏季高温高湿持续,蚊虫活动频繁,正是登革热、疟疾、寨卡等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以下是为您量身定制的夏季出行防护指南,助您畅享旅程!
前言
HP CUSTOMS
夏季将至,是旅游出行、户外踏青的高峰期。但在享受美好假期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夏季高温高湿持续,蚊虫活动频繁,正是登革热、疟疾、寨卡等蚊媒传染病的高发期,以下是为您量身定制的夏季出行防护指南,助您畅享旅程!
01
夏季蚊媒传染病
黄热病
黄热病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属于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能完全康复,部分患者出现突起发热、寒战、严重头痛、背痛、全身酸痛、恶心和呕吐等初期症状,少数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重症,出现高热、黄疸、出血、休克和器官衰竭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
疟疾
疟疾由疟原虫引起,主要经雌性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包括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及诺氏疟等类型,属于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监测传染病。
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恶性疟及间日疟可引起凶险发作。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防止蚊虫叮咬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于2021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但境外输入病例仍时有发生。每年4月25、26日分别是“世界疟疾日”和“全国疟疾日”,今年我国宣传主题为“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登革热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属于我国法定监测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出现休克及重要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对相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登革热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累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地区、西太平洋、东南亚、东地中海等地区,登革热传播可常年发生。我国尚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主要预防措施是防蚊灭蚊。
寨卡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寨卡病毒病属于我国法定监测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大部分感染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结膜炎、肌肉痛、头痛等。婴幼儿感染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死宫内和新生儿小头畸形等。
自2007年以来,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都有寨卡病毒病疫情记录。目前尚无疫苗,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属于我国法定监测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起病急骤,主要症状有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斑丘疹,可伴有头痛和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
基孔肯雅热现已在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的110多个国家地区被发现。目前尚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做好防蚊灭蚊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预防控制措施。
奥罗普切病毒病
奥罗普切病毒病由奥罗普切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蚊虫或蠓叮咬传播,属于我国法定监测传染病。
患者发病突然,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相似,通常出现高热、头痛、眼眶后疼痛、肌肉痛、关节痛、恶心、呕吐、畏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导致脑膜炎。
奥罗普切病毒病在美洲等地区有流行。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物或疫苗,预防措施主要是控制节肢动物媒介和做好个人防护。
西尼罗热
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主要通过带毒蚊虫叮咬而感染,属于我国法定监测传染病。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居多,其临床特点有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脑膜脑炎症状。
该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中东、西亚和欧洲南部地区,在北美洲亦有发现。尚无针对人类患者的西尼罗疫苗,媒介蚊虫控制仍是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02
海关出行建议
出境前
可登录海关总署门户网站卫生检疫专栏,查询世界各地疫情动态及疾病预防信息,也可向所在地海关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健康咨询。如有需要,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提前准备药物和防护用品。
境外出行期间
增强防病意识,注意防蚊、防蠓,多穿浅色长袖长裤,或及时喷涂驱蚊剂等,在草丛中行走时注意扎紧裤脚,减少皮肤裸露。室内居住使用蚊帐、纱门和纱窗、蚊香等。
入境时
如出现发热、头痛、皮疹、黄疸、肌肉痛、关节痛等传染病症状,要主动向海关申报,配合海关工作人员完成检疫流程。
入境后
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如出现传染病症状,要立即就医并详细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供参考,如有调整请以最新要求为准
供稿:卫生检疫处、新沙海关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