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葆华虽然生于革命家庭,但他的传奇不仅仅因为父亲的光环,更多的是他自己不图个人名利,还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李青天”的美名。
在我国历史中,许多英雄人物的名字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
但在这其中,有一位人物虽不如周总理、陈赓等人响亮,却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程。
他就是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
李葆华虽然生于革命家庭,但他的传奇不仅仅因为父亲的光环,更多的是他自己不图个人名利,还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李青天”的美名。
甚至在1965年,毛主席还亲自要求见他一面。
那么,李葆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又作出了哪些贡献?
1909年,李葆华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中,他的父亲是李大钊。
父亲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坚定的革命信念与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历史的标杆。
奈何,1927年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捕杀,那时李葆华才刚刚十八岁。
与他一样,父亲的许多朋友和同胞们纷纷感到痛惜和愤慨,与此同时,李葆华被亲友帮助,偷偷逃避了那场风暴。
经过一番曲折,他最终辗转来到了日本,在东京,李葆华以化名“杨震”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旅。
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他心中的火种从未熄灭,身为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清楚地知道,革命的道路并不会因父亲的牺牲而停滞不前,他必须继续为理想而奋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深深触动了李葆华,他没有选择继续在日本安稳地完成学业,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回到祖国后,李葆华积极投身到反日运动中,加入了多个进步组织,为抗击外敌、捍卫民族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时的李葆华,已经不仅仅是李大钊的儿子,他早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革命者。
值得一提的是,李葆华从未想过借助“李大钊之子”这一身份谋取个人利益,相反,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与低调,将自己视作一名普通的革命战士。
在上海,他参与了“上海反帝大同盟”的组织活动,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中。
可以说,在李葆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血脉”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一种责任的传承,一种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葆华的政治生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然而即便在地位和权力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他依旧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与许多仕途上升的官员不同,李葆华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低调的生活作风,这不仅为他赢得了同僚的尊敬,也使得普通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李青天”。
1950年代,中国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国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大规模重建,而其中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就是水利建设。
正值此时,李葆华被毛主席亲自指派,参与到水利工作中,在此过程中,李葆华的原则性格再度显现出来。
水利工程的进展并不像一些人所预想的那样顺利,面对复杂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政局背景,许多人都选择了偷懒和敷衍,试图通过表面功夫应付上级的检查。
但李葆华对此持有明确的态度,他坚信,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做法。
于是,他和傅作义将军亲自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水利问题,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许多地方甚至无法通车,李葆华和傅作义不得不骑着毛驴,跋涉数十公里的崎岖小道。
有时,为了了解每一个水利项目的具体情况,他们也不怕劳累,会翻山越岭,冒着大雨,为每个项目做详细记录。
同时,李葆华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时常与同行的工作人员聊起水利的未来,畅想治理成功后,百姓能够从中受益的情景。
即使遇到大雨,他依旧坚持考察不懈,不管是暴雨倾盆,还是高山急流,他都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李葆华的这种坚持不仅仅体现在工作态度上,更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从不为自己谋取任何额外的利益。
他拒绝收受任何形式的礼物和馈赠,哪怕是最微小的东西,也未曾动摇过他清正廉洁的原则。
记得有一次,在贵州省委书记期间,李葆华在一次前往茅台酒厂的访问中,厂方送给了他两瓶珍贵的茅台酒。
此举虽是出于好意,但李葆华心里十分清楚,作为一名共产党干部,绝不能让自己成为接受礼物的对象。
因此,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李葆华毫不犹豫地让秘书将酒物归还。
不仅如此,李葆华对家庭的要求同样严格,他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时刻保持清廉的作风,任何形式的利益交换和权力寻租都不应该成为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
即便是家庭收到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赠品,李葆华也会严格要求家人,不接受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东西。
通过这种方式,李葆华无形中树立了一个在党内外都受到敬重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清廉、务实的典范。
更重要的是,李葆华的名字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在贵州一带,他被百姓亲切地称为“李青天”。
“李青天”这一称号,既是对他工作作风的称赞,也代表着他为民所做的诸多贡献。
在贵州担任省委书记期间,李葆华对待百姓的态度始终如一,他不论是出席会议还是视察工作,都始终坚持低调行事,不搞任何形式的炫耀。
不同于许多官员依靠厚重的礼仪和庞大的随扈来维系自己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李葆华总是亲自穿戴普通的衣物,融入到基层民众的生活中。
就算是去乡村调研,他也是以普通干部的身份,带着简朴的行李,乘坐最平凡的交通工具。
有一次,李葆华接到消息,说某地的农民在粮食收成较差的年份,生活困难,需要政府援助。
按照常理,这种事情往往会通过上层的报告形式,一层层传递到上级部门,然后再由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处理。
而李葆华却不同,他决定亲自前往调查,他未依赖车队和专车,而是选择乘坐普通列车,和普通群众一样,安静地坐在车厢里,听着四周嘈杂的声音和人们谈论家长里短。
他没有急于与上级汇报,而是带着秘书直接进入了贫困地区,与村民坐在一起,听他们谈自己的苦衷,了解他们的需求。
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季,但李葆华没有任何不适感,反而笑着同村民们交流,询问他们日常的生活琐事以及面临的困难。
接着,他和村干部一同进入田间地头,查看农田的现状,详细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
在整个过程当中,李葆华没有一丝一毫的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过多的言辞,只是耐心地听取村民的心声,并默默记录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回到办公室后,李葆华立即指示下属将调查结果报告到省政府,并亲自去推动解决方案。
无论是粮食储备的调配,还是临时救助金的发放,李葆华都亲自督导,确保每一项工作都不落下一个环节,确保所有措施能够落实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百姓身上。
这种处理方式,让百姓感受到了他那份真心实意,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政府对于困难群体的关怀。
很快,百姓们就开始称他为“李青天”,这个称呼,不仅仅是对他公正廉洁、工作公正的赞扬,更是对他心系百姓、为民请命的真诚认可。
李葆华的清廉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一次,一位老乡给李葆华送来了一袋葡萄干。
李葆华回到家中得知孩子们已经拆开后,,立刻召集孩子们,将葡萄干拿出来,严肃地告诉他们:
“我们只有一个权利,那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做了一点工作,就收了别人送来的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行为。”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从小就明白了廉洁奉公的真正意义。
另外,李葆华的生活简单朴素,家中家具老旧,甚至有些已经破损,他从未觉得这些物质上的不完美有什么不妥,相反,他更珍惜这份简朴带来的精神宁静。
组织曾建议他换一套新房,李葆华却婉言谢绝,他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这间房子,且年纪越来越大,换新房未必必要。
也正在因为这种种,1965年,毛主席亲自要求见他,这次见面中,毛主席表达了他对李葆华工作的赞许,并对他能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依旧保持父亲李大钊当年的革命精神表示肯定。
而且,毛主席的点名约见,除了给予李葆华个人的肯定和鼓励,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以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为榜样。
李葆华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最为耀眼的那一位,但他却始终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正如他所说,“革命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体人民的事”。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治水平灾,还是平凡的生活点滴,李葆华都在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什么是无愧于历史的忠诚与担当。
而这份精神,也通过他的儿子一代代传承了下去,继续在中国的社会与历史上发光发热。
可以说,李葆华的事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忠诚于国家的范本。
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到,革命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忆,它依然在新时代的每一位党员干部中不断延续、壮大。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